范文正公文集叙
范文正公文集叙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1]。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2]所作《庆历圣德诗》[3]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4]、范、富[5]、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6]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7]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8]。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9]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10]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11]。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12]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13]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14]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15]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16],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17]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18],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19]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20],擢为执政[21],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22],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23]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范文正公,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庆历新政。卒谥文正。本文作于元祐四年(1089)。
[1]入乡校:古时八岁入小学。庆历三年(1043),苏轼入眉山当地学校读书。
[2]石守道: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仕至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
[3]《庆历圣德诗》:庆历三年,宋仁宗罢免吕夷简、夏竦等,起用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晏殊、章得象、贾昌朝以推行新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谏官。石介大喜,作《庆历圣德诗》以歌颂此十一人。
[4]韩: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5]富: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人,晏殊女婿。仕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6]墓碑:指欧阳修所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与富弼所撰《墓志铭》。
[7]恨:遗憾。
[8]尧夫: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仕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9]彝叟:范纯礼(1031—1106),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荫入仕,仕至给事中、吏部侍郎。
[10]德孺:范纯粹(1046—1117),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以父荫入仕,仕至户部侍郎。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范纯粹知徐州滕县。
[11]乃克为之:才完成这篇序文。
[12]畴昔:过往。
[13]乐毅:战国政治家和军事家,助燕昭王破齐国七十余城。
[14]畎亩:田野乡间。
[15]淮阴侯:汉初名将韩信。西汉立国后封楚王,后因诬告,贬为淮阴侯。
[16]三秦:秦地,今陕西。秦亡后,项羽将关中地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称三秦。
[17]因:凭借。
[18]居太夫人忧:指范仲淹天圣年间服母丧。
[19]万言书:范仲淹守母丧时,晏殊知应天府,闻范仲淹名,邀请至府学。范仲淹遂上书论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等事,凡万余言。
[20]为将: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庆历二年(1042)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与韩琦共领军事以拒西夏。
[21]擢为执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
[22]弄翰戏语:玩弄文辞,戏为之言。
[23]“我战”二句:出自《礼记·礼器》,意谓懂得礼的人,碰到战事一定能够得到胜利,祭祀时一定能够获得福佑,这是因为得到了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