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日喻

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2]。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3]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4],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5]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6],皆求道之过[7]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8]而不可求[9]。”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到。”[10]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11]南方多没人[1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13],十岁而能浮[14],十五而能浮没[15]矣。夫没者,岂苟然[16]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17],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18],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19],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0],作《日喻》以告之。

[1]眇(miǎo):盲。

[2]有目者:视力正常的人。

[3]扪(mén):触摸。

[4]籥(yuè):管乐器,形似笛。

[5]既:停止。

[6]意之:根据自我的理解来阐释道。

[7]求道之过:错误的求道之法。

[8]致:循序渐进地自然获得。

[9]求:强行获得。

[10]“子夏曰”三句:语出《论语·子张》。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就像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儒道自然到来。

[11]斯以为致也欤:这就是“致”啊。

[12]没人:擅长潜水的人。

[13]涉:蹚水过河。

[14]浮:游泳。

[15]浮没:潜水。

[16]苟然:偶然间获得。

[17]声律取士:神宗熙宁四年之前,科举承袭隋唐旧例,以诗赋取士。

[18]经术取士:神宗熙宁四年改革科举,罢诗赋,以经义、论、策取士。

[19]吴君彦律:吴琯,字彦律,苏轼知徐州时,监酒税。

[20]求举于礼部:准备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