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州谢表

到黄州谢表

臣轼言:去岁十二月二十九日,准敕责降臣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臣已于今月一日到本所讫者。狂愚冒犯,固有常刑[1];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祗服[2]训辞,惟知感涕。中谢。

伏念臣早缘科第,误忝缙绅[3]。亲逢睿哲之兴,遂有功名之意。亦尝召对便殿[4],考其所学之言;试守三州[5],观其所行之实。而臣用意过当,日趋于迷。赋命衰穷,天夺其魄[6];叛违义理,辜负恩私[7]。茫如醉梦之中,不知言语之出。虽至仁屡赦,而众议不容。案罪责情,固宜伏斧锧于两观[8];推恩屈法[9],犹当御魑魅于三危[10]。岂谓尚玷散员[11],更叨[12]善地。投畀麇鼯[13]之野,保全樗栎[14]之生。臣虽至愚,岂不知幸?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德刑并用,善恶兼容。欲使法行而知恩,是用小惩而大戒。天地能覆载之,而不能容之于度外;父母能生育之,而不能出之于死中。伏惟此恩[15],何以为报?惟当蔬食没齿[16],杜门思愆[17],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18]之戒。

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弃物。若获尽力鞭棰[19]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臣无任。

本文作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抵达黄州贬所之际。

[1]常刑:一定的刑罚。

[2]祗(zhī)服:敬谨奉行。

[3]缙绅:代指朝廷官员。

[4]召对便殿:熙宁二年,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神宗阅后,于便殿召见苏轼。

[5]三州:指密州、徐州与湖州。

[6]天夺其魄:指因为不敬帝王,从而上天降赐灾祸于己身。

[7]恩私:帝王对我的恩情。

[8]两观:阙名。指宫门外的望楼。

[9]屈法:曲行其法,从轻发落。

[10]三危:传说舜流放三苗等反叛族群之地。

[11]散员:无固定职事的官员。此句指依然保留了官阶。

[12]叨(tāo):谦辞,意为受之有愧。

[13]投畀(bì):放逐。麇鼯(jūn wú):獐子与鼠类。

[14]樗栎(chū lì):木名,材质疏松,大而无用。喻指无用之人。

[15]此恩:即言神宗让自己免于刑法的惩罚,免去自己的死罪。

[16]蔬食没齿:仅吃粗茶淡饭。

[17]杜门思愆(qiān):闭门思过。

[18]多士:代指朝臣。

[19]鞭棰:鞭子,喻指国家法度的严格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