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前集叙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1],而见于外[2],夫虽欲无有[3],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己亥之岁,侍行适楚[4],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5],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6],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7]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8]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9]。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苏辙守母丧毕,随父离开眉山,由水路经湖北入京。旅途间多有唱和,至江陵时结成一编,苏轼即撰此文为序。

[1]充满勃郁:事物内部充满了旺盛之气。

[2]见于外:显露于外在。

[3]无有:指不为文章。

[4]适楚:抵达湖北之地。

[5]闺门之欢:言语谈笑以娱乐父母。

[6]朴陋:质朴无华。

[7]家君:对自己父亲的称谓。

[8]识(zhì):记,记住。

[9]寻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