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1]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2],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3],而告之以祥刑[4]。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5]。
《传》[6]曰“赏疑从与”[7],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8]为士[9]。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10]四岳[11]曰:“鲧[12]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13]。”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14]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15]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16]。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17],而爵禄不足以劝[18]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19],而刀锯不足以裁[20]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21],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本文为苏轼嘉祐二年(1057)应省试的试文。试题“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伪孔安国传云:“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孔颖达疏云:“罪有疑者,虽重从轻罪之;功有疑者,虽轻,从重赏之。”要求考生围绕此句撰写策论一道。
[1]哀矜惩创:因惩戒而哀怜同情。
[2]吁俞之声:赞同与反对的声音。
[3]吕侯:周穆王时代的司法官。
[4]祥刑:谓善用刑罚、谨慎使用刑罚。
[5]“故孔子”句:所以孔子把《吕刑》收进《尚书》里。《吕刑》即记录吕侯言行法令的文献,古人多认为《尚书》是孔子所编,故苏轼有此语。
[6]《传》:指《尚书》的伪孔安国《传》。
[7]赏疑从与:以下四句即完成指出试题出处的写作要求。
[8]皋陶:传说尧舜时代的司法官。
[9]士:指司法官。
[10]“将杀人”五句:苏轼征引的故事诸书未载,据称当时即引起考官欧阳修与梅尧臣的疑惑。放榜后苏轼前来拜谢,遂问之。苏轼言此乃自己想当然编造的。二人赞赏苏轼的豪迈,叹息不已。实际上此事见于《礼记·文王世子》,乃周公与司法官之事,苏轼在考场上将之误记为尧与皋陶之事。
[11]四岳:传说中尧舜时代分掌四方的诸侯。
[12]鲧:传说中尧舜时代的部落领袖,为大禹的父亲。
[13]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谤同族。
[14]《书》:《尚书》。
[15]“罪疑惟轻”四句:点出试题所解释的经文原文。谓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不经,不符合法律条文。
[16]则流而入于忍人:那么就流为残忍之人了。
[17]不胜赏:赏不尽。
[18]劝:奖励。
[19]不胜刑:惩罚不尽。
[20]裁:制裁。
[21]“是故”句: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
[22]“君子如祉”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如果高兴地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小人的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原文实作:“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苏轼将之记颠倒了。
[23]已乱:平息祸乱。
[24]时其喜怒:控制自我的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