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文潜县丞书
答张文潜县丞书
轼顿首文潜县丞张君足下。久别思仰。到京公私纷然[1],未暇奉书。忽辱手教[2],且审起居[3]佳胜,至慰!至慰!
惠示文编,三复感叹。甚矣君之似子由也。[4]子由之文实胜仆[5],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愦者[6]。而或者[7]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8]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9]。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10]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近见章子厚[11]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变取士法[12],特[13]未暇耳。议者欲稍复诗赋,立《春秋》学官[14],甚美。
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15]、秦少游[16]、晁无咎[17]、陈履常[18]与君等数人耳。如闻君作太学博士[19],愿益勉之。“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爱莫助之。”[20]此外千万善爱[21]。偶饮卯酒[22]醉,来人求书,不能复覼缕[23]。
本文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在开封。张文潜,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写这篇书信的时候,张耒任咸平县丞,本年夏初,张耒即入京任太学录。
[1]公私纷然:公务私事,杂乱众多。
[2]辱手教:收到你的亲笔信。
[3]审:知晓。起居:日常生活。
[4]“甚矣”句:你实在是太像苏辙了。张耒是苏辙弟子,故苏轼有此称赞之语。
[5]仆:自称的谦辞。
[6]愦愦者:糊涂之人。
[7]或者:有的人。
[8]“是殆”句:语出《庄子·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指大概别人只见到了我的优点。
[9]王氏:王安石。
[10]斥卤:盐碱地。
[11]章子厚:章惇(1035—1106),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属福建)人。苏轼同榜进士,新党成员,哲宗亲政后拜为宰相。
[12]取士法:科举制度。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以自己的《三经新义》作为答卷标准,这使得进士的写作水平下降。神宗晚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要对此做出改变。
[13]特:只是。
[14]立《春秋》学官:在太学设置专门教授研究《春秋》的博士。因王安石贬低《春秋》,故太学内不教授,科举也不考《春秋》。
[15]黄鲁直: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等,洪州(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首。
[16]秦少游: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7]晁无咎: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18]陈履常: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六君子之一。
[19]太学博士:太学里的学官,即指张耒由咸平县丞调任太学录一事。
[20]“德輶”四句: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德行轻如毫毛,但很少人能举起它。我揣测这件事情,大概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可惜没有人能帮助他。
[21]善爱:好好珍惜自己的品德与才华。
[22]卯酒:早晨喝的酒。
[23]覼(luó)缕:详细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