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军学记

南安军学记

古之为国者四[1],井田[2]也,肉刑[3]也,封建[4]也,学校[5]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古之为学者四,其大者则取士论政,而其小者则弦诵[6]也。今亡矣,直诵而已。舜之言曰:“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7]格之言改也。《论语》曰:“有耻且格。”[8]承之言荐也。《春秋传》曰:“奉承齐牺。”[9]庶顽谗说、不率是教者[10],舜皆有以待之。夫化恶莫若进善,故择其可进者,以射侯之礼举之。其不率教甚者,则挞之,小则书其罪以记之。非疾之也,欲与之并生而同忧乐也。此士之有罪而未可终弃者,故使乐工采其讴谣讽议之言而飏之,以观其心。其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悛[11]者,则威之、屏之[12]、僰之[13]、寄之之类是也。此舜之学政也。

射之中否,何与于善恶,而曰“侯以明之”,何也?曰:射所以致众[14]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孔子射于矍相之圃[15],盖观者如堵,使弟子扬觯[16]而叙点者三,则仅有存者。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诗》曰:“在泮献囚。”又曰:“在泮献馘。”[17]《礼》曰:“受成于学。”[18]郑人游乡校[19],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20]。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21]。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22]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论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朝廷自庆历、熙宁、绍圣以来,三致意于学矣[23]。虽荒服郡县[24]必有学,况南安江西之南境,儒术之富,与闽、蜀等。而太守朝奉郎曹侯登[25],以治郡显闻,所至必建学,故南安之学,甲于江西。侯仁人也,而勇于义[26]。其建是学也,以身任其责,不择剧易[27],期于必成。士以此感奋,不劝而力[28]。费于官者,为钱九万三千,而助者不赀[29]。为屋百二十间,礼殿讲堂,视夫邦君之居[30]。凡学之用,莫不严具。又以其余增置廪给食数百人。始于绍圣二年之冬,而成于四年之春。学成而侯去,今为潮州。[31]

轼自海南还,过南安,见闻其事为详。士既德侯不已,乃具列本末,赢粮[32]而从轼者三百余里,愿纪其实。夫学,王者事也。故首以舜之学政告之。然舜远矣,不可以庶几。有贤太守,犹可以为郑子产也。学者勉之,无愧于古人而已。建中靖国元年三月四日,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眉山苏轼书。

本文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自海南北归途经江西南安军,当地士人求苏轼为南安军学撰写一篇记文。苏轼并未当即动笔,待继续行至虔州时,方作此文。

[1]古之为国者四:夏、商、周三代有四种重要的国家制度。

[2]井田:井田制,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

[3]肉刑:残伤肉体的刑罚制度,分墨、劓、荆、宫四种。

[4]封建:分封制。

[5]学校:建立学校以供国子学习的教育制度。

[6]弦诵:学习音乐与诗歌。

[7]“舜之言”句:语出《尚书·益稷》。意谓:至于愚蠢而又喜欢恶意中伤别人的人,如不能明察做臣的道理,就用射侯的礼仪明确地教训他们,鞭挞警戒他们,把他们的罪过记录在刑书上,让他们悔改上进。做官的要采纳意见,好的就称颂宣扬,正确的就进献上去以便采用,如果不采纳意见就要惩罚他们。射侯,古代的射礼,古人用此礼教化人们区分善恶。侯即箭靶。

[8]有耻且格:语出《论语·为政》,意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9]“《春秋传》”句: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句谓进献上用作祭品的纯色牲畜。

[10]不率是教者:不遵奉礼乐教化的人。

[11]不悛(quān):不悔改。

[12]屏之:放逐到远方。

[13]僰(bó)之:放逐到蛮夷所居的边远之地。

[14]致众:召集众人。

[15]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典出《礼记·射义》。孔子在矍相的泽宫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很多。孔子先后叫子路、公罔之裘、序点邀请希望射箭的人。听完三人对道德、礼法的要求之后,人差不多就走光了。

[16]扬觯(zhì):举起酒器。

[17]“《诗》曰”两句: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意谓在泮水之宫献俘。泮宫为鲁国祭祀之所,后渐用于乡射、饮酒之礼,逐渐成为学宫的代指。

[18]受成于学:语出《礼记·王制》,意为(君王)在学校内讨论制订作战计划。

[19]郑人游乡校: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学:学校。

[21]嘘枯吹生:枯了的吹气使其生长,生长的吹气使其干枯。比喻通过言论对朝政人物予以批评与表扬。

[22]三府:指大司徒、大司空与大司马,为东汉三公,有开府之权。

[23]三致意于学矣:三次下旨兴办学校。

[24]荒服郡县:代指极为偏远的郡县。

[25]曹侯登:宋人习惯称州郡长官为侯,此处指前任南安军太守曹登。

[26]勇于义:积极承担道义之责。

[27]剧易:艰难。

[28]不劝而力:不用劝说即自愿出力。

[29]助者不赀:民间自愿资助的钱用则不可计量。

[30]视夫邦君之居:按照州郡长官官舍的规格建造。

[31]“学成”二句:学校竣工之际,曹登就离开了南安军,改任潮州知州。

[32]赢粮:挑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