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航空学》简介
《趣味航空学》这本书是由(俄罗斯)康·叶·魏格林著创作的,《趣味航空学》共有74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大气中的趣事 空气与真空 在大气的底部 是水多,还是空气多? 靠重量或声音测量高度 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低 风速与风量 是...
2
第一版前言
“趣味科学”系列已经出了几本极其有趣的作品,而本书在其中的位置想必也是有些特殊的。 本书所说的“航空”指的是人类在机械飞行领域取得的所有成就,作者在书中给自己设...
3
第二版前言
之所以要写这个“第二版前言”,主要是因为作者阅读了之前的一些书评,发现这些评论并未理解第一版前言的实质。在第一版前言中,作者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自己对书中首先要写的...
4
第一章 大气中的趣事
“用站在地上的印象看空气,无异于用浮在水面的印象看海洋。” Д.И.门捷列夫[1]...
5
空气与真空
地球上的人要活下来,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人类的生活条件复杂多样,我们知道有人生活在水上或地下的例子。我们知道,有的民族全体生活在阴暗寒冷的地方,一年中多数时...
6
在大气的底部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这一说最早出自托里拆利,他是想强调大气与水的区别。在海洋和其他的水体中,我们通常是在水的表面活动;就大气而言,我们的生活是在它的最...
7
是水多,还是空气多?
很久之前,就有人估算过地球上水的数量了。据推测,水占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左右(确切地说是72%),这些水体的总量约为12亿立方千米。按重量算的话,这些水差不多有...
8
靠重量或声音测量高度
在上一节中,气压计量出的大气压力帮我们算出了空气的重量。而这项属性还能帮我们大致算出大气的深度。既然气压取决于离地面的高度(确切地说是离海平面的高度),那么反过...
9
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低
太阳是地上所有生命的主宰,自然也在大气的各种现象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气体的基本属性中除了无孔不入、弹性超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热胀冷缩。大气中...
10
风速与风量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风速”来形容特别快的速度。的确,与大气的运动速度一比,地上几乎一切运动速度都相形见绌,而洋流的速度简直就是闲庭信步——只有风速的1/15~1...
11
是谁破坏了好天气?
对气象学的门外汉来说,“气旋”这个术语总能让他们联想到“大坏蛋”和变幻莫测的魔术师。它总是兴风作浪,着实烦人得很!刚刚还阳光灿烂,突然就变得阴云密布——这是“气...
12
地上的气旋与炉上的气旋
然而,气旋与反气旋还有另一个相接的区域,那并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大气的高处。 事实上,风很少有水平吹动的,直线前进的也同样罕见。不难理解,风吹进死胡同里自然是没...
13
大气中的陷坑与喷泉
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二维的地表和海面上移动,当他们进入三维的大气中活动时,便往往不能立刻考虑到周围的整个环境。为此我们就始终得保持一种特殊的思考技巧,也就是所谓“立...
14
会飞的蜘蛛与搭顺风车的鸟儿
大气中有些有趣而又神秘的现象都与上面说到的性质有关。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著名的机枪设计师海勒姆·马克沁在航空领域也享有盛誉(下文我们还会谈到他),他曾...
15
漫游大气的炮弹
普通的枪炮利用火药爆炸的气流射出的弹丸或子弹,能在大气中飞行相当长的距离——可达15~20千米;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更令人惊奇的是,1918年德国人成功研制出...
16
降雨的舞蹈
被水汽浸湿的核在空气中飘动,其体积也在变大——要么是每个核分别胀大,要么是几个核结合在一起。最初的雾变灰、变湿了,转变成了所谓液气态,与此同时它的颜色也在变化,...
17
空中的风景与观景的道路
古老的谚语说得好:“见海方知惧。”可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形容空气的“海洋”呢?那儿最可怕的不仅有带着“陷坑”和“旋涡”袭来的强大气浪,还有那在不同高度上遮蔽着...
18
第二章 我们是怎么长出翅膀的
“我提醒你,一切结论都应基于尝试而非全凭观念,否则便显得过于简单。 那时你便会说:做实验吧。” ——莱昂纳多·达·芬奇 “先长毛,后学飞。” ——M.高尔基[1...
19
翅膀!翅膀![2]
“既然沉重的鹰能靠翅膀浮在轻飘飘的空气中,既然巨大的船能靠风帆在海上行驶——那人为何不能靠翅膀破开空气,以胜利者的姿态乘风而上呢?” 达·芬奇在自己的一本旧笔记...
20
邪恶的构想与天才的构想
“1729年,在里亚热斯克[8]附近的克留奇村,人称‘黑雷’的铁匠用铁丝做了双翅膀,像穿衣袖一样套上它们;翅膀的尖端插着绒毛一般的、特别柔软的鹞鹰羽和鱼鹰羽,且...
21
飞得起来?飞不起来?
在18世纪末的巴黎,香榭丽舍大道[10]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会冒出一辆奇怪的大车。这辆大车不靠马拉,而是在车顶挂了一张巨大的风帆。大车便这样在路上滑行,就像是帆...
22
无翼而飞与坚翼而飞
还是在同一时期的巴黎(1784年),两位研究者洛诺阿和比恩维纽成功建造了一台机械装置,不用充气也能飞得很好。不错,这只是个儿童玩具,它靠两台推进器的旋转上升,每...
23
抛锚的鸟与空中的蛇[15]
“风筝是一种被学者忽视的儿童玩具,它其实可以引发非常严肃的思考。” 这句话出自18世纪中叶著名的德国数学家莱昂纳德·欧拉[16]之口,他年仅20岁时就应邀前往俄...
24
飞机从何而来
在不计其数的早期带翼装置中,有些装置的翅膀不仅能“拍动”——也就是上下运动,还能在不动的平展状态下将飞行员“托起”。只是由于资料匮乏外加描述不清(人人都想把自己...
25
两位发明家与别人的发明
19世纪中期,最早的飞机碰上了劲敌,那就是当年建造的第一批可控式气球——飞艇。不管设计师的才智有多厉害,当时的“机械鸟”顶多也就勉勉强强离开地面,而靠轻质气体抬...
26
儒勒·凡尔纳的主人公和他的宣言
纳达尔是个精力极其旺盛的人,他天性豪放,志向远大,兼有作家和演说家、画家和摄影家的天才(这在当年是很少见的),同时也是个滑翔机运动员。 1859年,正是他在索尔...
27
会飞的玩具
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飞得很成功的装置,而且它们自制起来都很容易。但要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就得采用其他的构造手段,让玩具看起来更匀称、更漂亮。读者朋友,你可能要怀疑了...
28
实验室里的鸟儿
1840年,法国学者纳维耶院士基于自己的计算公布了一项轰动一时的发现。他说13只燕子合起来拥有一匹马的力量!你想想看,一只这么小巧的鸟儿,身上的力气竟然跟人差不...
29
“早产儿”的历史资料
航空领域的研究首先在英国兴起,随后又在法国得到发展,到了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又传到了其他国家,且一年比一年兴盛。 在巴黎,斯皮内利、何肖、诺贝尔、普林、丹德里...
30
枪王与家鹅
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是举世闻名的“枪王”和机枪设计师,但他在航空学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1887年有人问我,”他在《自然飞行与人工飞行》一书中写道,“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