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得起来?飞不起来?

飞得起来?飞不起来?

在18世纪末的巴黎,香榭丽舍大道[10]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会冒出一辆奇怪的大车。这辆大车不靠马拉,而是在车顶挂了一张巨大的风帆。大车便这样在路上滑行,就像是帆船在水上航行。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帆车”的发明者——青年机械师弗朗索瓦·布兰沙尔的大名也传遍了整个城市。

可这位从小精力旺盛而又富于进取心和勇气的发明家却不满足于此,他还想把轮子去掉,让大车靠着风帆直接在空中行驶。为此,他首先想到的正是每个打算飞行的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很明显,得有翅膀才能飞。布兰沙尔本人在1781年8月28日的《巴黎报》中是这样说明自己的“帆车”的:

“有人说我是幻想家,说人生来就不可能像长翅膀的鸟一样飞行。而我会回答:羽毛并非关键,有个类似翅膀的表面便足矣。苍蝇、蝴蝶和蝙蝠没长羽毛也能飞,因为它们有扇子般的角质翅膀。也就是说,使飞行成为可能的并非形状或材质,而是拍打翅膀的动作,且必须有足够大的力度和频率。还有人说:人太重了,不可能单靠翅膀升空,更何况是在船上呢,单是‘船’这个名字就说明重量很大了。对此我也要反驳:我的船是轻得不可思议的。话说到人本身的重量,我想提请各位注意布丰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11]中谈兀鹰的一段话:这种鸟具有很大的自重,却能很轻松地从地上拎起不少于100磅的两岁牛犊——这都是靠着它那长达30~56尺的翅膀[12]

以下简单描述我的机器。

十字形的基座上安着一只小船,长4尺,宽2尺,以薄板条制成,但非常坚固。小船的两边固定着两根6~7尺高的支柱,支撑着4片翅膀,每片翅膀长10尺;所有翅膀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直径20尺的伞面,也就是一个周长60多尺的圆。这些翅膀能非常轻巧地活动,整台机器虽然很大,但仅凭两人之力就能轻松地飞起来。”

图2-6 布兰沙尔的飞车。

这封信刊载之后,巴黎开始有人志愿帮布兰沙尔做实验。布兰沙尔准备了一根高高的桅杆,在桅杆顶端固定了个滑轮,靠滑轮把飞行装置吊起来,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只靠10千克配重就能升到离地20~25米的高度。剩下的就是减轻机器的重量或完善它的翅膀,稍微增加点抬升力就行了。可就在这时,有个学者出来插了一脚,给可怜的发明家带来了许多烦恼。这位天文学家拉朗德同样是在《巴黎报》上撰文,宣称人的飞行梦纯属无稽之谈。“目前已经确定,从各方面看人都不可能飞起来,哪怕只是停在空中都不可能。库龙院士计算了人的肌肉力量,断定人要想飞就得有1200万~2500万尺长的翅膀,且应以每秒3尺的速度拍动。由此可见,只有外行才会觉得这类尝试有成功的希望。”

当年的拉朗德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判决令布兰沙尔失去了大众原本的信任和同情。报纸还对他进行嘲笑……附着四行打油诗:

鸟儿真神奇,待在笼子里,

人们等呀等,看它来飞起!

群兽一声叫,觉得好奇妙,

你说看不到,莫非眼瞎了?

尽管如此,布兰沙尔还是有几位支持者的。其中有个叫马丁内的工程师,他在1782年7月8日的《巴黎报》上发了一篇满怀同情的文章,文章的最后写道:“是谁比任何人都想飞?当然是那位进行了多次成功试验,并对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发明满怀信心的人!他一定能飞起来!他一定能飞!”

与此同时,布兰沙尔也在继续完善自己的机器,最后成功改进到了只需6磅配重就能升起来的程度。可人们依然在争论他到底飞不飞得起来,直到一年后另一个惊人的发明才让争论平息下来。1783年夏,两位法国人——孟高夫兄弟先是在法国南部的阿诺奈、后来又在巴黎展示了以烟雾充气的最早的气球;同年11月21日,他们乘着这个气球完成了世上首次双人飞行,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天空的禁忌之路……

图2-7 描绘1812年10月4日公开实验的法国漫画。参加实验的拍翼飞行器是由才华横溢的维也纳机械师德根建造的,围绕着此人也有许多争论:“飞得起来,还是飞不起来?”然而实验失败了,群众把发明家痛揍一顿,还捣毁了他的机器。

布兰沙尔放弃了自己的翅膀装置,将所有兴趣都投入了“飞行气球”的研究中。他不仅成功“飞了起来”,还成为当年最著名的飞行家,总共完成了66次自由飞行(顺便说一句,他还是世上首位从多佛尔飞到加莱[13]、在英法之间搭起空中桥梁的人)。

图2-8 布兰沙尔的“飞行气球”成功地“飞了起来”。

至于那轻率地反对机械师的学者拉朗德,想必是遭了很大的难堪,毕竟他的声明仅仅一年半后就被现实给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