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竞赛与飞机的胜利

航空竞赛与飞机的胜利

“我还没那么老,还等得起。”当焦急的法国人聚到他的棚子周围,请他尽快表演飞行时,威尔伯·莱特便这样对他们说。这位美国人只等好天气才升空飞行,且仅限于对飞机进行测试。直到1908年9月,莱特才觉得自己的“鸟儿”已经大功告成,并于同月中旬在空中维持了39分钟不落地,一口气打破了欧洲的所有飞行纪录。

可就在第二天的1908年9月17日,美国传来了一个噩耗。在为美国军方试飞第二架飞机时,弟弟奥维尔·莱特不幸遭遇了事故,并在坠落时受了重伤,同机的塞尔弗里治中尉则当场殒命。然而在此之前的一周时间里,奥维尔·莱特还漂亮地完成了几次一个多小时的飞行,这就让事故显得更出乎意料了。

收到消息的威尔伯·莱特把自己锁在棚子里,连着几天几夜闭门不出,随后着手将自己的飞机按照谈好的条件转让出去。他在单人飞行中连续飞行了66.6千米,时长1小时31分钟,到了10月又完成了几次时长一小时的载人飞行,并创下了118米的飞行高度纪录。1908年末,莱特又做了一次时长2小时20分、距离125千米的飞行,借此赢得了25000法郎的米其林大奖。

图2-34 1908年的法国漫画:威尔伯·莱特与亨利·法尔芒的空中决斗。

而法国的飞机呢,直到1909年初之前,其中的佼佼者也远远不及莱特飞机的水平。不错,为了证明法国人不比美国人差,有几位勇敢的法国人满怀热忱,冒着莱特根本无法承受的风险进行飞行。1908年10月30日,法尔芒首次将飞机飞出停机坪,完成了两个城市之间的飞行,距离为27千米;就在次日,L.布雷里奥也进行了类似的飞行,并成功返回了起飞的地点(见图2-35)。然而,法国人的飞机没有维持水平稳定性的机构,碰上一丝微风都岌岌可危,所以只能在地面附近飞行,离地只有5~10米(用法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刮地皮”);飞行高度纪录也不过区区25米。

图2-35 布雷里奥的单翼机完成了首次飞出停机坪的往返飞行(1908年10月31日)。

目睹了莱特的成就后,欧洲的航空工作者得以完成飞机所需的综合,令其基本满足了操纵性和稳定性的全部要求。法国人立刻着手改良飞机的构造,以确保侧向稳定性,飞机的飞行质量也随之突飞猛进。布雷里奥向莱特学习,在单翼机中引入了机翼隔断。法尔芒在主机翼的末端安装了特殊的侧向稳定翼(副翼),这个机构后来又得到了普及。

另外,所有法国飞机上都有著名的“佩诺机尾”,相比起无尾的莱特飞机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因为无尾飞机的垂直稳定性不足,飞行时只能沿着曲线的轨道,像蛾子一样扑上扑下[28]。此外,法国飞机的轮式起落架也更加实用。

双方的优秀成果相互交流,令飞机的面貌完全确定了下来。人终于造出了自己的翅膀,剩下的只需让羽毛长好就行了。

但这个“只需”还要耗费大量的艰苦工作和许许多多的牺牲。

* * *

整个1909年,人们都沉浸在飞行胜利的狂热和希望中。紧随法国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为新兴的航空运动添砖加瓦,而航空运动又引导着航空技术奋勇前进。飞机在各条阵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些不走寻常路的发明家还在念叨,说人依然需要其他类型的翅膀,说飞机在原理上还不够完善,比如说无法在空中悬停不动或垂直上升。然而,以其他机械飞行方式为原理的飞行器——直升机和扑翼机,直到今天也只能作些简单的离地飞行罢了[29]

而飞机到处都高奏凯歌,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各种和平领域的运用中。

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翅膀!

【注释】

[1]马克西姆·高尔基(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1936),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政论家。上述引文出自他的长篇小说《在人间》,但其实是一句俄罗斯谚语。

[2]下面这段文字取自Д.С.梅列日科夫斯基(1895~1941,俄罗斯哲学家、宗教思想家、文学家——译注)三部曲的第二部《莱昂纳多·达·芬奇》(见第二卷的开头)。——原注

[3]古代长度单位,为中指到肘部的长度,具体数值不等。

[4]均为意大利中部城市。

[5]参见本章最末的注释。

[6]莱昂纳多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原注

[7]此人真名托马索·迪·乔万尼·马西尼(1462~1520),佩雷托拉(佛罗伦萨附近地区)人。琐罗亚斯德是古代波斯人,拜火教的创立者。“阿斯特罗”是“琐罗亚斯德”的意大利文拼写的后半部分。

[8]俄罗斯中部城市。

[9]伊万四世(1530~1584),俄罗斯沙皇,以残暴著称,人称“雷帝”。

[10]巴黎市中心的主要街道。

[11]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布丰伯爵(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植物学家、作家。其36卷巨著《自然史》是早期生物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且广受公众欢迎。

[12]100法磅≈50千克=30普特(俄国重量单位,1普特≈16.38千克——译注);30尺≈9米。这种说法当然是错的。兀鹰的翅膀最多只能长到3米长。——原注

[13]英吉利海峡两端隔海相对的城市,现有渡轮和海底隧道相连。

[14]德国西南部历史地区。

[15]即风筝。

[16]莱昂纳德·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

[17]这里用了挪亚方舟的典故,参见《旧约·创世记》6:9~9:17。

[18]1859年法国-撒丁联军与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索尔费里诺的交战,前者获胜。

[19]Nadal与Aldan。

[20]130多磅——相当于一台轻型火炮。——原注

[21]本节选自德语文集Die Eroberung der Luft,作者为德国科幻作家汉斯·多米尼克。——原注

[22]策伦多夫为柏林城郊地区。——原注

[23]在李林塔尔之前,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个别的滑翔机试验都毫无进展。凯利的试验(参见前文)没有留下记录。1857~1867年,法国有位海员勒布里做了几次试验:他的装置是按着信天翁的样子做成的,靠马力牵引后成功起飞。还有个法国人穆伊亚尔在1851~1881年做了些滑翔试验。——原注

[24]其他国家也有人对飞行感兴趣,但没有取得发展。在李林塔尔生前,俄罗斯航空学的奠基人茹科夫斯基教授(1847~1921)、法国人朗贝尔和尼姆富尔都直接从他那里获得过滑翔机。——原注

[25]在俄语中,“飞行家”(летун)和“骗子”(лгун)的书写和发音都很接近。

[26]这里仿用了一个著名的欧洲传说“飞行的荷兰人”,相传是一艘永世漂泊、不得靠岸的幽灵船。

[27]这种类型的发动机最早是由法国人勒努瓦在1864年设计建造的。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在1883~1884年极大地完善了汽油发动机,随后便出现了最早的机械马车、摩托车和机械船。——原注

[28]当时的滑翔机最多只能飞一分钟,所以这无关紧要。但对于飞机而言,飞行员必须集中注意力维持垂直稳定,不断对方向舵施加压力,这就成了个巨大的缺点。——原注

[29]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现实,如今的直升机自然远非当年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