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风筝
最简单、最流行的风筝是四边形风筝:方形的风筝在俄罗斯比较常见,而沿着长对角线对称的斜角风筝在西欧和美国比较常见。
俄式方形风筝可以用报纸、书写纸或薄包装纸(最好是光面纸,只有单面光也行)之类的材料糊成。其面积从0.5~1平方米不等,为此需要2~8张书写纸大小的纸张(如果风筝的面积太小,比重就会过大)。图4-12是用2张书写纸做成的风筝。上面有三条横截面为(12~15毫米)×(1.5~2毫米)的板条,两条沿着对角线方向,一条沿着水平方向安在上缘。这些板条最好是拿树皮制品、篮子、筐子或抹墙工作中用的夹板或灰板做成。要是你手头没有这些材料,也可以用优质的松木条做板条,但一定要先把木板劈碎或劈细,否则就很容易折断。考虑到缰绳会向外弯曲,图中所示风筝的对角线板条应为70~80厘米,水平板条约为45厘米。
图4-12 俄式方形风筝。左半部分已粘贴完毕,右半部分尚未粘贴。长度单位为厘米。
比较一下图的左右两边,就会发现蒙皮的边缘要折向风筝的背侧,这是为了保证风筝稳固。根据纸的质量和大小不同,可以沿着风筝外缘在折起部分的里面拉一条坚固的丝线、细绳或带子(比方说甜品店用来捆绑商品的系带)。把蒙皮的边缘都折好,边角都修剪完毕之后,要按着这张完成的蒙皮精确标记所有板条的长度,在末端做好刻痕记号。当然了,用作蒙皮的纸张也必须是完整没弄皱的。
要把蒙皮固定在骨架上,可以用面粉(最好是土豆淀粉)做成的糨糊。首先固定好顶上的横板条,再往上面加两根对角线板条。保持这个位置不动,将内十字和顶角的板条交叉处连接上,便能一口气把整个骨架粘起来。然后粘好蒙皮折起来的四条边,并立刻把风筝放到平滑的地板或桌面上(最好是在中央),沿着粘贴处把整个封面好好地压一压。
过了几个小时,等风筝干透后,要对它进行做弯。这是为了增加风筝的横向稳定性——滑翔机和飞机的机翼末端向上翘起(横V形)也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风筝的封面只有上半部分要做弯:拿一条结实的细绳系在刻痕处,把顶端的横板条拉弯;其挠度[2]取决于风筝的大小,为2~5厘米(弯曲方向自然是朝下的)。
系带由三股缰绳组成。顶上的两股由一条线组成,其两端都系在风筝的顶角也就是点A和点B处,与交叉的板条相连;在连接状态下,这条线应令风筝封面的对角线(AO和AB)长度保持相等。第三股缰绳一头连着内十字的交点O,另一头连着前面那条线的中点;其长度约等于风筝封面长度的一半。
最后把尾巴系在对角线板条的下端。几条缰绳从封面出发,在相当于封面总长2~2.5倍的位置相连,再从连接处引出一条线,比每条缰绳都长2~3倍。最后的这条线要缠上揉皱的纸或破布(长6~10厘米),末端再系一个用纸或破布做成的穗儿或绒球。
斜角风筝的制作也是按照这些基本规则。图4-13是装好了两根对角线板条(从背后看是长板条叠在短板条上面)的风筝;十字交叉部要包裹起来,横板条可以做弯。沿着轮廓拉一条细绳或丝线。图4-14是梨形风筝,其中一根板条是垂直的——AB,另一根板条弯成半圆,末端朝向线CB和线DB。细绳把圆弧CAD的末端拉住,并且这条绳子必须固定在板条AB的点O处;沿着下方轮廓CBD拉起另一条细绳。
图4-13和图4-14 斜角与圆角的平面纸风筝。粗线为细绳。M和N为双缰绳系带的固定点。
系带或是由两条抑或是由四条缰绳组成。在前一种情况下,系带上边的一端系在十字的位置(图4-13)或点M处(图4-14),到顶部的距离约为AB总长的三分之一,下边的一端系在点N处,到底部的距离约为AB总长的三分之一;整条系带的总长约为MN(或ON)总长的1.5倍。由四条缰绳组成的系带参见图4-15:所有缰绳都系在板条上,连接点为K、L、M、N,大致位于各板条的末端与交点O的连线的中点位置,拉紧的系带结应位于点O的正上方(在梨形风筝上还要更高)。总之,在实践中必须时刻对系带进行调整。
图4-15 对斜角风筝中的四条缰绳系带进行调节(系带的顶点应落在对角线交点的铅垂线上)。
尾巴直接系在垂直板条的末端,不需要专门的系带。
图4-16 高约2米、面积2平方米的大型纸风筝的一种可能形状。粗线为细绳;数字表示各部分的长度,单位厘米。
当你制作不同大小的风筝时,要始终选择合适的材料。1平方米以上的风筝用宽12~20毫米、厚5~6毫米的松木板;板条相交的地方可以做几个接榫,再钉上几枚小钉子(必须是钝钉子,免得刺伤人)。
曲面风筝最好用柔韧的藨草或芦苇制作,没有的话就用柳枝或劈开的竹条。要想让板条或枝条保持弯曲,就得把它们的水分蒸干,可以在炉上烘烤一番。
蒙皮自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挑选;如果封面较大,粘贴蒙皮时拉几道稀疏的丝线网是很有用的,这样能够增加封面的强度。
要想确定风筝会不会太重,就得称一称完成的风筝的重量。平面风筝的比重应为0.26~0.28;也就是说,每0.25平方米的封面可以承受70~75克的重量,每0.5平方米可以承受130~140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