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陷坑与喷泉

大气中的陷坑与喷泉

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二维的地表和海面上移动,当他们进入三维的大气中活动时,便往往不能立刻考虑到周围的整个环境。为此我们就始终得保持一种特殊的思考技巧,也就是所谓“立体的”思维方式。

在航空事业发展起来之前,人们对风的研究主要限于水平方向的风。然而对航空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还有上升流和下降流,且不仅仅是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气流,还包括略微偏向水平方向的其他气流。

我们用带有m/s的箭头来表示略微偏上的风的风力(见图1-10),并把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即使垂直方向的风力只有1~2m/s,在这股风里飞行的条件也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而这仅仅是风发生了1/6、1/10乃至1/12的偏转的情况(具体取决于风力,10~12m/s)。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站在一个缓坡上,周围吹着10m/s且向上偏转1/10的风。由此可知,这股风在以1m/s的速度上升(以地面和你为基准),所以也可以说,你在以1m/s的速度下降(以风为基准)。再假设有架飞机乘着这股风飞行,其水平速度为10m/s,向下偏转的程度同样是1/10。很明显,如果你站在地上看这架飞机,会觉得它在空中的高度基本没什么变化,因为它相对于空气的下降速度恰好等于你相对于空气的下降速度,都是1m/s。换句话说,这架飞机实际上是不偏不倚地按着水平方向飞的,完全用不着自身的推动力(就像滑翔机一样)。

再想象一下相反的情景:一架装备全套螺旋推动设备的飞机迎面碰上了水平方向的下降流,其垂直方向的合力朝下,为2m/s。为了保持水平飞行,这架飞机就得朝上飞,使垂直方向的速度达到2m/s,否则它就会渐渐地往下掉。这样看来,要是没了这种上升的能力,飞机就完全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这岂不是显而易见的吗?飞机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用来克服大气把它往“底部”拉的力量,这样才能从它坠入的“陷坑”中挣脱出来。

不过,偏离水平方向的气流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前面已经介绍过会引发气旋和反气旋的自然现象。其实除了气压之外,局部地表的条件也始终在施加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气的最底层也最不风平浪静。

我们用图来说明起伏的地表对气流的影响。上升流是由坡面反射水平气流(图1-10)或谷底反射下降流(图1-11)而形成的。当风碰到地表上的高层建筑时,最容易产生特别明显的扰动。下面再举一个不是由机械方式,而是由纯粹的热力(热能)方式产生的上升流或下降流的例子(见图1-12):较热的地面会令空气上升,而较冷的水面则会引发下降流。这个情景同图1-9的实验非常相似,飞行学校的学生对此都十分熟悉。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湿度[14]的空气的交汇处,飞行器总是会遭遇或强或弱的颠簸。

图1-10 上升流以机械方式在斜坡上形成(图中右侧是被坡面反射的上升流分解出的垂直分力)。

图1-11 上升流以机械(动力)方式在谷底里形成——下降的风被谷底反射后便形成上升流。

图1-12 上升流以热力方式形成。大气中的“陷坑”常常被称为“涡潮”(源自法语remous)。

由此观之,大气中的种种状况(特别是在“底部”的情况)都难免会在三维空间中(也就是垂直方向上)引发各种不同的气流的形成。因此,飞行器的驾驶员不仅必须考虑到气浪的扰动,还要注意大气里的“坑洞”“洼地”和“沟谷”,此外也得注意到那与地上的电梯或喷泉相似的上升流,利用其携带的免费能量为飞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