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低
太阳是地上所有生命的主宰,自然也在大气的各种现象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气体的基本属性中除了无孔不入、弹性超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热胀冷缩。大气中温度的变化也会引发气压的变化,进而导致气流的形成,再加上蒸发的作用,反映为云朵形成和大气降水等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大气的上层比“底层”更靠近太阳,那么上层应该比下层更暖和。冷空气比热空气重的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点:前者往地面降,后者朝天上升。听起来很合逻辑、很有说服力是吧?可又有谁没听说过:山上通常比谷底冷,且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也变得越来越低?到底要怎么解释这种分歧呢?
答案非常简单。
大气的上方始终空无一物,没有屏障去遮挡太阳,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吸收太阳光的能量,而是让太阳光长驱直入。地球的表面却从太阳光中吸收了许多热量,再把自身的热量反射给大气;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下层受到的反射加热更强,上层则较弱。所以说,大气的受热并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与表面上的印象完全不同。
在大气的“底部”,坚硬的地表白天从太阳受热,平均升温10℃~40℃(具体取决于当地的纬度和季节)。一部分热量会进入大气,且不仅白天如此,夜间散热时同样会发生。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要是单靠热传导的话,夜间散热的地球顶多只能加热最靠近地面的3~4米厚的空气层。然而,直到500~600米乃至1000米左右的高度,都能观察到地表对空气的加热作用(在1000多米的高度,昼夜的温差有时只有2℃)。其实这是一种叫作“对流”的现象在起作用:由于底部受热而产生的热空气确实会上升,这股气流在午后特别强大,升到空中后便会扩大大气底部的温暖区域,并与下降的冷空气粒子形成持续的交换。
问题就在这里。冷空气当然会降到“底部”,但并不是从大气的顶端降下来,而是从与地表直接相邻的近处来的。到了下面的冷空气很快被地表加热,自然也就不冷了。而大气那寒冷的高处呢,尽管离太阳更近点(从整个星球的范围看,近的这点距离根本不足挂齿),本身却吸收不到半点热量,加上空气稀薄、离地太远,难以接受地表的有利影响,也就一直都是冷冰冰的了。
根据太阳在大气活动中的这种作用,可以把大气划分为两个基本区域:①对流层——存在对流现象的下层,其上限为10000~12000米;②平流层——大气的上层,它与下层的关系就好比黄油浮在水里。
图1-5 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和人类活动。云层之上的高处,也就是平流层的底层只有某些创下纪录的热气球和飞机才抵达过。—飞艇和风筝的最高纪录为6~7千米;这个高度也是鸟类飞行(兀鹰)和人类登山的极限。—离地最近的部分(1~2千米)产生了我们最司空见惯的云朵。—右侧的两个柱子:①气压(单位:毫米汞柱);②平均温度(单位:摄氏度)。
对流层的平均温度从“底部”往上递减,大约是每“深”100米就下降0.5℃;起初下降得比较慢,超过5000米后就变快了。由于这个区域距地表很近,环境非常复杂,便产生了断断续续地吹向四面八方的风,还有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复杂的云层构造。
平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那里的温度基本固定在-60℃~-50℃的范围内(取决于纬度和季节)。那里的风尽管很强,但胜在非常稳定,且永远沿水平方向吹动。那里没有云朵和大气降水。这岂不是非常理想的度假胜地么:有清新而干燥的空气,有永远万里无云的天空,还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美中不足的是太冷了……
从地面反射的太阳热能作用于大气,便产生了上述的两层划分。平流层空气的最大密度仅有“底部”正常密度的14%~17%,目前人们只有在通信上才会想到这一层的作用。其实,空气稀薄的环境还能创造出超高的飞行速度——据推测可达每小时600千米;若能善加利用,稳定的风向也能节约飞行的成本和时间(为此只需保护客舱免受寒冷和空气不足的威胁)。而对流层尽管风起云涌,其下半部目前仍是空中交通和飞行器活动的主要舞台。最靠近地面的、高600~800米的一层,也是最不平静的一层。这一层受“底部”的有害影响特别严重,且由于吸引力的存在而显得十分危险。因此,一般的航空活动都是在这个高度范围以外进行的:在那之上才有“开阔的海洋”,其中的“航船”也能稍稍避开地表的纷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