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与真空

空气与真空

地球上的人要活下来,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人类的生活条件复杂多样,我们知道有人生活在水上或地下的例子。我们知道,有的民族全体生活在阴暗寒冷的地方,一年中多数时候都感受不到阳光和温暖……可就连这么恶劣的环境,人同样适应了过来。

可是,人没了空气还能活吗?人能长期或永久适应没有空气的生活吗?也许有人曾出于迫不得已去适应这种环境。但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度过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却没有离开空气还能活的例子,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空气是不可或缺的,就像……空气那样不可或缺:难怪人们用这句俗语来形容极为迫切的需要呢[2]

既然空气这么重要,那我们对它是否有了应有的认识呢?不,我们对空气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全球的大气层知晓得就更少了。为什么呢?因为对这种自然力的认识直到18世纪末才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起步,至于利用科技来开发大气的实践就更晚了,足足要等到20世纪初。

不错,早在公元前好几个世纪,古希腊的学者们就提出,大气是地球上的生命的基本元素,大气的凝聚形成了火、水和土(这是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3]和阿那克西曼德[4]的观点)。另有两位年代稍晚(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甚至用非常简单的实验证明了,空气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样空无一物。

你不妨自己做几个简单的实验。一头封闭的管子里紧紧安着活塞,用力按压活塞,你会发现手的压力越大,活塞的弹力就越强——这说明管子里确实有什么东西(阿那克萨戈拉[5]的实验)。将底朝上的杯子或瓶子迅速浸入水中,你会发现这“空空如也”的容器里并不会进水,或者只进了很少的水:这就说明,所谓“空空如也”只是表面现象,里头其实是被某种东西占据了的(恩培多克勒[6]的实验)。

可是,尽管人们已经清楚感受到了这“某种东西”,后来却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当时的科学过于依赖抽象的讨论和推理,很少使用实验方法,常做的实验也是出于玄学的目的(比如寻找炼金术之类的奥秘)。机智的古希腊人直到两千多年后才有了合格的后继者,来接手他们当年研究空气的实验,这在今天看来真是太匪夷所思了!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大地上的人们就这样见证了两千多次的四季变更。日月经天,繁星无数,一些饱学之士也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可关于生活中无处不在、包含一切、滋养着我们的血液的空气,两千多年的岁月竟没能带来什么新的知识。只有天才伽利略并不轻视对空气的研究,他不仅在力学上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发现,还为空气的问题增添了新的知识。既然空气不是虚空,它就该有自身的重量;要想对空气有个初步的认识,好歹得先给它称称重吧。伽利略正是给空气称了重:首先把空瓶放在寒冷的环境下称重,然后通过猛烈加热让部分空气膨胀逸出,再称一次重(这是17世纪初的实验)。不出伽利略所料,瓶子的重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量就确定了空气的重量(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不怎么精确的)。

另一位学者更直观地区分了“空气”与“真空”的概念,他便是伽利略的学生及其在佛罗伦萨[7]学院的后继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把气压计的玻璃管口朝下浸入水银,管子里的水银柱升到760毫米便不再上升,剩下的空间里是没有空气的(见图1-1)。这就说明,地球上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空气,依然可以从空间中分离开来。

图1-1 托里拆利真空。

稍晚些时候,有“德国的伽利略”之称的学者奥托·格里克做了个极为精妙的实验。格里克曾任马德堡[8]的市长35年之久。他做了两个直径约40厘米的、一模一样的铜质半球,将它们的开口拼在一起,并在接合处的外缘绕上一道皮带,皮带上浸透了防止空气通过的溶液,这样便合成了一个铜球。然后,他用自己发明的气泵透过龙头把铜球里的空气全抽出来,两个半球便紧紧地贴在一起;人们找来了足足十六匹马,每八匹拉住一个半球,又叫最能干的马夫赶了好久,才把两个半球生生地拉开!铜球分开时还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仿佛是有人放了一枪。而要是拧开铜球上的龙头,让空气慢慢流进无空气的铜球内部,便能不费吹灰之力把它掰成两半儿。“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时间为1654年,见图1-2)不仅证明有空气与无空气的空间之间存在不同,还表明大气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仅靠自身的重量(压力)就能从外侧合住两个毫无联系的物体,不让它们分离开来。

由此看来,直到17世纪中期,空气的两项基本属性——重量和压力才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人们才开始对气体[9]的基本属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而直到18世纪末,孟格菲兄弟[10]和物理学家夏尔[11]的氢气球问世之后,人们才初步对大气有了整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