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杂技,外加更多的成见

稳定性、杂技,外加更多的成见

经过飞行的洗礼之后,你第三次来到机场时已经不像之前那样胆怯了。

“所谓自动稳定性嘛,”教练员跟你打完招呼后便说,“自古以来就是航空学中的‘青鸟’[4],是许多人趋之若鹜的对象。这种情况持续到了1913年,直到俄罗斯飞行员涅斯捷罗夫和法国人佩古完成了几个不朽的试验:他们首次在空中完成了环形飞行,有力地证明了飞机具有稳定性——你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说飞机在任何状态下都不会丧失稳定性,哪怕是背朝地、轮朝天时也不例外。在那之后,飞机制造业便开始更多地追求自然稳定性,而不是自动稳定性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自动稳定性主要依靠专门的仪器、设备或装置来实现,而自然稳定性不需要任何机械装置,只需合理设计飞机的结构,正确进行空气动力学的计算,让飞行员在空中驾机时能随心所欲地变换状态,或从任意状态重归正常状态即可。现代的飞机几乎具备了完全的自然稳定性。”

“也就是说,机械装置似乎已经用不着了?可是,既然飞行员在空中可能会看不到地面,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那不用机械装置又怎么应对这种倒霉的情况呢?”

“就是这个,所以关于自动稳定性的成见才会这么牢固。随着自然稳定性的发展,飞机的这类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如今的导航员和飞行员都清楚知道,飞机不管做什么动作都能完全保持稳定,且不管被自然力弄成什么状态,都能从这些状态中摆脱出来。为此根本不需要什么机械装置,只需要飞行员具有足够的自制力,能完成需要的动作就够了。但空中导航就是另一回事了,上次聊天时你也看到了,机械装置在这里还是很有用处的……”

“经常听飞行员说什么‘失速’……这里机械装置也不行吗?”

“你看,失速是垂直稳定性被破坏的结果。当飞机抬升过于急剧时,机翼提供的支撑力就会变小——这正是速度不足的缘故,结果就导致飞机坠落了。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有时能凭直觉感到飞机要开始‘耍脾气了’,甚至都用不着看指示速度和垂直轴的仪表……不过,要是能减轻这项飞行任务的压力,这自然也是件很有价值的工作:这样一来,飞行员就不需要特别高超的技巧,也不需要特别绷紧神经了。但你要记住,这里的机械装置只是用来补充自然稳定性,而不是取代自然稳定性的。这里面就有个最大的成见。直到今天,都有许多发明家在设想各种机械装置,信心满满地觉得这些机械能成为预防一切事故的灵丹妙药,而轻视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属性。这种观念从根本上就是错的。不过,机械装置用作辅助手段自然还是有用的,特别是在‘两眼一抹黑’时或长途飞行中就更有用。它们不仅能增加飞行的安全系数,还能帮飞行员更好地保存体力,让飞行员时不时可以松开操纵杆,或是起身活动活动。”

“那么,这些装置在实践中还算普及吗?”

“我觉得不能完全依靠它们……所有的飞行员都应当掌握高级特技飞行的技巧;尽管现实中只有个别情况下会用到这些技巧。这个问题上同样有个成见。有些人以为花样飞行不过是花里胡哨的杂技,弊大于利,是1913年遗留下来的过时玩意儿。另外,也有飞行员过度夸大了花样飞行的作用,说什么优秀的花样飞行员绝不会出事故。不错,高级特技飞行不是什么好玩的东西,而是一门严肃的技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必备的技能,比如说在空军中,做各种动作的能力正是空战技巧的基础。但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飞机在花样飞行中承受的极端压力要比直线水平飞行时承受的正常压力多出好几倍。因此,这种‘强迫’只能用在专门设计、高度加固(稳固性为15倍或以上)的飞机上。但即使是在这些飞机上,也必须特别小心谨慎,因为滥用‘杂技’就会影响操纵机构的调控,可能会在飞行员没觉察时就引发严重的事故。”

“不过,是有飞机专门用来作高级特技飞行的吧?其他的飞机就根本不适合喽?”

“没错,我前面也说到了,军用的歼击机和专用的体育表演飞机是设计来完成所有‘花样飞行’项目的。但运输机或教练机自然就没有这个要求了,但个别情况下也会进行这种测试。举个例子,德国曾经有架三引擎客机顺利完成了几个环形飞行,有些小功率的飞机(轻型飞机)甚至能完成整个花样飞行项目……不过,咱们还是别干巴巴地聊天了吧,我给你看个活生生的例子……瞧,我的同事是位熟练的花样飞行员,他现在正准备要上天呢,去对一架新飞机做最后的花样飞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