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风筝
各种规则读起来总是很无聊的:这儿得这样,那儿得那样,这儿要小心,那儿别搞错。众所周知的是,就连最简单的技术活也免不了要遵守规则呀,而在航空业中,我们得在极为罕见的环境中工作,所以必须做得特别严密、准确。何况我们还想指出能取得最佳结果的途径。
但只要在试验中掌握了风筝制作的基本规范,接下来的就要好玩得多、欢乐得多了。给前面试验过的简易风筝用各种方法上色——用煤块或颜料涂满颜色,这也挺叫人开心的。更有趣的是制作花式风筝——先是圆形和星形,后有蝶形、鸟形、人形等。不管是哪种风筝,都得做实验才知道怎样做才好。
图4-17至图4-21提供了一些示范,告诉你花式风筝的骨架要怎么制作,又能画上怎样的图案。为了保持平衡,这里必须特别关注弯曲部分的对称性,所以弯曲时要用相同的板条(从不同的方向弯),且最好是一次性做好。如果风筝封面的轮廓是曲线,且外围没有坚硬的骨架,包边时便可以采用细金属丝,并拿几张更结实的纸剪成纸条,在金属边框与蒙面连接之前,用这些纸条缠绕粘贴在边框上,把它包裹起来。
图4-17和图4-18 多边形、圆形和星形风筝的制作方法。图4-17中的粗线表示细绳,虚线表示轮廓或封面的可能位置。图4-18是为大型圆形风筝制作坚固的外缘的方法。
图4-19和图4-20 风筝封面图案示例。这里只需把握图案的关键线条,不必拘泥于细节。
图4-21 蝴蝶风筝(翼展1~1.5米)。
图4-22和图4-23画的是两种与人等高的风筝:“小丑”和“套娃”。这里必须特别小心地连接各个部分,保证整个封面足够坚固。因此在组装骨架时,最好是先在光滑的垫板或地板上整齐地描出轮廓,然后在图纸上进行整个捆绑工作;在细绳与板条相交的位置,必须先把细绳缠绕起来,然后再捆在板条上面。手掌或脚掌的位置用轻树条做成椭圆形的套环,并固定在完工的骨架上。
图4-22 花式风筝(骨架长度单位为厘米)。手脚用柔韧的树条做成套状。中间是用作尾巴的小降落伞。
图4-23 另一种花式风筝。
后两种风筝的蒙皮最好直接用彩纸制作。举例来说,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彩纸,裁剪出人物服装的各个部分;只需在外围留出1.5~2厘米的宽度用于粘贴即可(对于朝向外面的部分,骨架外缘留出的宽度要更大点,4~6厘米)。当蒙面的彩色部分全部剪完之后,把它们整齐地粘在一起——最好是按着组装骨架的图纸,等胶水晾干之后,再把整张完工的蒙面粘在骨架上。
系带和尾巴的做法和之前一样。重要的是,系带的顶端(结点)应位于风筝封面的上方,到封面上缘的距离为整个封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尾巴也可以由小降落伞组成,也就是用布料缝成或纸张粘成的锥形“漏斗”,其箍圈(用树条或金属丝制作)半径为10~20厘米。小降落伞系在风筝的尾巴尖,用于增加尾巴的长度,到风筝的距离为封面长边长度的3~5倍(参见图4-22);降落伞的数量要通过试验确定:数量越多,风筝飞行时就越不稳定。
另有一种形状的风筝如图4-24所示。箱形风筝是一种封面不对称的风筝,因此要在试验中进行更长时间的调整,找出最合适的系带位置,并确定纵向平衡轴的位置。老实说,后面这一点做起来还挺简单的——只需把完工的风筝封面吊在细线上,细线又系在桅杆的顶梁上,并令桅杆垂直竖立;过细线和顶梁的交点与桅杆平行的直线便是纵向平衡轴了。系带和尾巴都要固定在这条轴上。为了让风筝的形状更多样,颜色更好看,可以用轻质的白色布料(如亚麻纱)做成风帆蒙面,并留出缝隙,这在碰到剧烈阵风时对保持风筝的稳定很有帮助。
图4-24 箱形风筝(不对称)图中的板条有:前桅(左,全长85厘米),后桅(右,长90厘米),甲板(较高的水平线,长100厘米),龙骨(较低的水平线,长85厘米)和上方两条挂船帆的杆子(分别长40厘米和50厘米)。剩下的线条表示细绳。船帆用布料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