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代替鸟的直觉

用什么代替鸟的直觉

据说,李林塔尔临终前留下了一句遗言:“我没有鸟的直觉,猜不透风会怎么刮。”

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委托:让飞行员找到一种方式,用来代替他们所缺乏的鸟的直觉。这个任务可不简单,尽管通往解决的路程不长,却还是多次染上了实验者的鲜血。

李林塔尔派较早的继承人之一、英国海事工程师皮尔彻同样是死于飞机坠落——很明显是因为滑翔机在空中发生了故障。他从1894年开始试验,对滑翔机做了一些完善,并掌握了相当熟练的飞行技巧,却在1899年表演给熟人看的一次试验中轻视了恶劣的天气状况,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第二次失事给“鸟的技艺”的某些继承人泼了一盆冷水,特别是在德国和英国。然而在那些年里,人类满脑子都是飞行的想法,不可能不在其他国家得到响应。事实的确如此:只要了解历史就不难猜到,最合适发展航空事业的土壤还是在法国和美国[24]

不错,由于德法两国政治敌对的缘故,法国人对来自德国的一切事物都满怀疑虑。他们坚持说李林塔尔只是个“跳伞的”,要么就根本不提他的名字。尽管如此,当地还是出现了一位酷爱航空的“飞行狂人”,决定沿着李林塔尔的道路走下去。此人便是炮兵大尉F.菲伯尔。他的航空事业也是从失败开始的(1899~1900):“我就像是个野蛮人,拿到一辆自行车却不知道怎么用。”直到1901年,菲伯尔从美国的沙尼特那里得到了充分的指导,此后才取得了最初的成功。

直接继承了“鸟的技艺”的后续研究的,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沙尼特教授。沙尼特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研究机械飞行的问题,他深刻理解到了李林塔尔的方法的重要性,便不顾自己已是垂暮之年,在李林塔尔生前就着手组织类似的飞行试验。1895年,65岁的沙尼特开始建造各种类型的滑翔机,并指导两名年轻的助手(亨利希和埃维里)进行了多次试飞。

“飞行装置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问题,应在采用机械发动机之前就加以解决……与之前十二年间的理论工作相比,单是1896年一个月的滑翔机工作就让我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这便是沙尼特的个人评论。

不过,李林塔尔本人是不是也操心过稳定性的问题呢?

是的。只不过李林塔尔是从模仿鸟类开始,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靠自己的身体来平衡还是维持飞行稳定的一般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够可靠;还得有别的手段才行。沙尼特便开始在结构本身寻找这种手段,试图让滑翔机获得天然的稳定性(目前说的只是垂直稳定性)。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建造过多层机翼(多达6排)的滑翔机,制作了支承面支柱之间的铰接头和飞机后部的可弯曲部件。最终他决定采用双层矩形机翼,类似哈格雷夫的箱型风筝,后面有一个“箭羽”似的十字形机尾(见图2-24)。著名的“佩诺机尾”在这儿也帮上了大忙:滑翔机本身变得足够稳定了(垂直稳定)。

图2-24 美国的沙尼特教授的滑翔机:箱型,双翼,有支柱和十字形机尾(1901年)。

1902~1903年,在沙尼特的指导下,人们用这种滑翔机完成了约700次飞行,没发生过一起事故。然而当时有另外两名美国人,也就是曾向沙尼特学习的莱特兄弟,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得更远了,而心满意足的沙尼特却放下了手头的试验……沙尼特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他首次在实践中证明,机械鸟的“直觉”应该是它的自然稳定性。

沙尼特成功等到了航空取得完全胜利的那一天,1910年去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