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飞机
组装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固定发动机的轴承。
在发动机板的前端套上机头包边,长边朝下,短边朝上。包边必须稳稳地固定在板条上,绝不能有半点摇晃。因此必须仔细调整包边的盒形部分,令其与板条的大小相合。这里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要消除错位和偏斜,令包边侧面小孔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发动机板的中轴平行。等包边最终安装好后,在距离前端面10毫米的位置,用钻孔器透过包边和板条打穿一个水平位置的洞(这个洞当然也要穿过侧棱,参见图5-9)。
2.把机尾固定在机身上。
首先把机尾固定在拐钉的位置。把用来安装橡皮筋发动机的扣环弯好,底座也准备好(参见图5-6),在发动机板的中轴上、距离后端面80毫米的地方开一个垂直的小孔,再把机尾插进去[6]。在距离扣环拐角处15毫米的位置,将拐钉的圆端向后弯曲90度,然后在距离上一个弯曲处约15毫米的地方,再往下弯曲90度,在发动机板的上棱预先打个小孔,把拐钉的尖端插进去。用小锤子敲打拐钉的顶端,将其牢牢固定在发动机板上,能钉到跟侧棱平齐就更好了;为了防止脱落,最好再拿个U形钉从顶上把这部分钉一下(参见图5-15右)。
然后在水平稳定面上画一条直虚线,将轮廓前端与后端的中点连起来,再把水平稳定面粘在发动机板的顶棱尾部。此时,画出的虚线必须与发动机板的中轴处于同一直线。还是沿着这条中轴,将水平稳定面的金属丝骨架用两处金属环固定在发动机板上(参见图5-15的钩环)。
图5-15 把尾翼固定在机身上:左为水平稳定面(хɞ.n.),右为垂直稳定面(к.n.)和拐钉(к),∂∂—钩环,ш—垂直稳定面骨架的销子。
最后,在发动机板的顶棱,用细锥子穿过水平稳定面打两个小孔,用来安装垂直稳定面:两个小孔分别距离板条末端10毫米和50毫米。透过小孔用两个销子调整好垂直稳定面的位置,令其与水平稳定面保持严格的正交。
3.安装起落架。
在发动机板头部的小孔e,插入起落架的前脚架,然后按图5-7所示把板条旁边的脚架弯曲。这条金属丝的最末端要弯成环形。在距离发动机板前端面130毫米处,透过侧棱打一个水平的小孔,把后脚架插进去,然后对后脚架进行相同的操作。两个脚架的环形端连在一起,再把末端套好轮子的起落架轴穿进去(图5-16)。然后套第二个轮子,轴的另一端同样要弯成环形。
图5-16 组装好的起落架和发动机板的头部。
组装好的起落架,其轴心应与发动机板垂直,轴心的中点所在的垂直面应穿过飞机的纵轴。此外,轮子应能自由旋转,不能被脚架塞住;调整发动机板附近的脚架的弯曲度便能实现这一点。
为了让后面的组装更加方便,最好把起落架轴和轮子的安装工作放到最后;而脚架可以用成对的细绳把它们系在发动机板上方,朝着机身逐渐向后弯曲,免得它们碍事。同样还得把垂直安定面从原位上取下来。
4.安装螺旋桨-发动机组。
推进器轴的一头是弯钩,用来挂橡皮筋发动机,另一头是尖的,从后面插进机头包边侧壁的小孔中(图5-16、图5-17)。这条轴的前面套着一个珠子(б)和一个垫圈(ш),然后把推进器从前往后穿到轴上,直到不能再穿为止。在距离轴末端约10毫米的位置,把轴的尖头弯出180°的圆齿形短钩,再把做出来的钩子压紧,才能把推进器固定在轮毂上;轮毂上要预先开一个不深的暗孔,距离螺旋桨的中心约5毫米(参见图5-17)。
图5-17 推进器与发动机轴的连接(包着皮子或橡胶的钩子);б—珠子;ш—垫圈。图中单独画出了轴心尖头的弯曲部分,压紧在发动机的轴承上。
这整套操作都得非常小心,免得损坏推进器或弄皱包边的侧壁。只要组件制作正确、装配精准,推进器轴便会与发动机板的水平中轴平行,螺旋桨的旋转面则与这条轴正交。套在钩子和拐钉上的橡皮筋发动机也应与发动机板平行;只要把拐钉的环部往上或往下弯,就很容易实现这一点。橡皮筋束的长度不能超过拐钉的环部与发动机轴的钩子之间的距离。为了防止橡皮筋发动机与后面脱离,最好不要把它直接穿在拐钉的钩子上,而是用阀门橡胶(自行车轮的材料)做一个专门的套环,把套环套在拐钉的钩子上,再把发动机穿上去。
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发动机的长度是会稍微缩短一点。所以最好在推进器轴的钩子上套一段橡皮管,用来代替橡皮环(参见图5-17)。
上面介绍的固定推进器的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此也非常方便。但万一螺旋桨坏了,这种办法就有其不便之处了:要换上新的螺旋桨,就得经常更换轴心,而在把钩子(可以是后面的,但前面的更方便)弄直和重新弄弯的过程中,轴心往往会被弄断。因此,要是能有条末端有螺纹的金属丝轴心,便能获得更大的优势:这种轴心可以靠螺帽把发动机直接安装在末端,再用点别的办法把螺旋桨固定在轴上(例如用黄铜或白铁的箍子扣住轴承,再与轴心焊接起来,或者用紧扣轴承的方形垫圈——同样是从螺旋桨的内侧焊在轴心上)。图5-18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行车的辐条来制作轴心非常方便,把螺纹部分与推进器的朝外面组合起来就行了。
图5-18 推进器与发动机轴的连接方法:利用焊接在轴心上的四边形垫圈ш和螺帽г。
5.固定机翼。
在制作飞机时,我们很难保证所有部件都与要求的一模一样,也不能确保它们的相互位置都稳定不变,这就需要我们每次放飞前都先去寻找机翼的准确位置。这里的基本要求是:飞机的重心必须与它的受风中心(空气阻力中心)处于同一条垂线上。而根据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飞机的受风中心大约位于从机翼前端算起约三分之一宽度的位置(参见图5-1)。
飞机的构造可以减轻机翼位置的调整难度,具体调整方法如下。
把做好的整架飞机(机翼除外,也就是只有完全组装好的机身、起落架、机尾、橡皮筋发动机和推进器)用细绳悬挂脊板,或立在小刀的刀尖上保持平衡,令发动机板处于完全水平的状态。这个悬挂点便定下了重心的位置,在顶板上标好。在此之后,在这个点前方30~40毫米的位置(也就是机翼约三分之一宽度的位置)固定机翼的白铁压模,令压模的圆齿扣紧紧地包住顶板。随后用图钉在顶板上固定机翼中翼肋的尾轮叉,发动机板的下棱也用图钉或螺丝钉把两个弹簧固定好。
在选择后面这个固定的位置时,必须给机翼一个两端向上弯的弧度(横V形)。这条弧的弦长可以是50毫米左右。同时必须仔细观察,前后都要顾及,确保两片机翼的横向弯曲弧度相同,且不能有歪斜,也就是说两片机翼的迎角必须相等(参见图5-19)。这个迎角是中央翼肋沿着脊板在机翼中部弯曲形成的,到了机翼末端可以稍微减小一点,但必须保证两侧都完全对称才行(前后观测时也必须注意保持对称)。
图5-19 调整机翼(后视图):上图为正确的调整,下图为错误的调整。
但固定机翼还不是最后的工作:还得把飞机投入试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