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与时间意识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即便无意识也仍然属于被动综合中的时间问题。根据倪梁康先生的看法 (279) ,首先,胡塞尔的无意识概念主要就是“作为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课题”的无意识,是被遗忘的但仍起作用的“背景意识”。这是一种“原初遗忘性的无意识”,是“不再被意识到的滞留的东西”,遗忘的特征是在其本性上“可以一再地被唤醒”。实际上,不用说这种原本就是被把握为“原印象”的“过去”,即便是在原印象中没被把握到的东西,在扩展了的意识行为的意义上,作为“行为萌动”,也仍然具有“触发的力量”(affektive Kraft),虽然从一开始就“不清楚”。其次,如果从对象中没有发出任何触发性的东西,那么这些对象便沉入一个独一无二的黑夜之中,并在特别的意义上成为无意识。前一个无意识,实际上是现在的过去或前展,作为背景意识仍然是一种主动的意识行为,因为,即便是最微弱的触发,在胡塞尔这里也是自身性的,即“自身触发”的,而以自身触发为起点的所谓“被动的”发生,不仅仅关涉“内容”,即不仅仅关涉统觉本身的发生问题,还涉及统觉内部意识流中个别事件的“相互接续”,所以,在胡塞尔这里,“发生的法则”就是“原初时间意识的法则”。可以说,更深层次的、真正具有胡塞尔意义的区分,与其说是作为历史性的时间性与从形式结构角度所说的时间意识之间的区分,毋宁说是直观内部感知和想象之间的区分,以及更关键的滞留和回忆的界分。 (280) 而后一个无意识,虽然是没有了任何触发性的力量,但仍然还是“对象”沉入遥远的过去的“结果”;而且,这种“零”“空乏”意义上的“无意识”实际上只是“标志着这个意识活力的零”。因此,可以说,这两种无意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意识,胡塞尔说得很清楚,即便是触发力量的零也不意味一个虚无。 (281)
为了探索过去和前展,胡塞尔把现在点发展为其本质是一种发生性的运动的现前域。黑尔德对这一点有着中肯的认识,“原印象的现在核心标志着现前域内的一个界限,它实际上并不是直接被经验到的,而只展示着一个思想操作的产物,即作为临界构成(Limesbildung)的理念化的产物 (282) 。”这种理念化的现在甚至是一种不在场,“时间作为切近相互接近着‘到达’与‘曾在’的不在场,这恰恰是由于它通过扣留和拒绝而将这两者不可逾越地远隔开来(ent⁃fernen)” (283) 。可这并没有逃出德里达所批评的“现前形而上学”,因为虽然现前域已经不是静态的理念化的产物,但现前仍然是关注的核心,滞留和前摄、过去和未来这些名词本身就已经充分表达出了这种意味。胡塞尔本人对所谓“无意识”的说明,从更深的层面揭示的也正是这个现象学直观的基础。问题不是“形而上学”,而是“现前”(从点到域、从静止到动态都没有改变这个基本的格局和格式);而“现前”的关键就是主体。探究主体的先验发生与谱系权力不过是“发生的神话”的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从而一体的运作。
真正的无意识应该是从真正的“外”到内、从真正的“无”到有地“被动”发生的。它不是主动性行为的过去(遗忘的本性恰恰在于它能被唤醒);它不经过现前域的出现,不是过去来自现在,而是现在出自过去,而这个过去是从未现在过的。真正的无意识不是曾经出现在现前,而是永远都无法现前的,宣称从过去调出无意识来,只不过是自身把握的又一次图谋。 (284) 但这已经是以后列维纳斯的观点了。胡塞尔是没有这类“异质”触发的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