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几个节点

六、 几个节点

1. 关于自身性。“源始而本真的将来是来到自身” (146) 。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连于此在的生存,未来不是新异的另类现在,而是使此在朝向自身,在本真的时间样态中此在从将来来向自身。二是就时间性本身而言,“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时间性就是绽出(Ekstase)本身——在这个维度上,发展到海德格尔后期的 Ereignis。二者的核心都在于自身性(Selbstheit)。

2. 关于日常状态。日常状态并不就是非本真性,后者是对日常状态的“自我满足”。相反,良心则是海德格尔对本真性进行现象学描述的场所,可是,“被规定为向死而在愿有良知也不意味着遁世的决绝,相反却毋宁意味着无所欺幻地把自身带入行动的决心”,只不过更具个人英雄心态而已,“清醒的畏把自己带到个别化的能在面前,坦然乐对这种可能性”。 (147)

3. 关于存在的动词化。此在的存在结构是烦,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时间性,具体地,就是历史性,简而化之,这是将存在动词化。这常常会是从工具性“实践”角度出发所理解的结果。问题是,这种理解不仅局限于第一篇,甚至还没有达到第一篇应有的深度。上手状态(通过用具牵连使存在物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得以呈现)是给现成在手状态(本身也有来临、在场、消失的运动)奠基,但是只要没有达到海德格尔对“世界”的理解,此“上手”仍然是存在者的,此“因缘”仍是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虽然是原初的。海德格尔的“上手”意思是要通过意蕴关联整体呈现出世界的“世界性”,“世界世界着”才是海德格尔所创的第一个命题,也是进入《存在与时间》的第一关。只有到达“世界性”,才算跨过了存在论差异,进入“存在”之域;也就是说,只有到“世界”层面才有与存在者相异的存在,才能使上手事物得以开放、展开(aufschliessen),即与此在照面、相互展开。世界之为世界(die Weltlichkeit von Welt)是此在的生存论规定,甚至是先天性的。 (148) 只有从所有存在者那里(即从一切意蕴中)脱现出来的“畏”才“源始地直接地把世界作为世界开展出来” (149) (与此同时,“畏”也使“此在个别化为其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在生存论上是一而二二而一” (150) )。也就是说,只有与“存在在此”即与此在的“存在”相关联才能使世界本身得到揭示。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也不是过程的总和,“世界”(前期)就是Ereignis(后期),前期的eigen(本己的),eigentlich(本真的)在后期仍然保留于Ereignis 之中,这是海德格尔一贯的现象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