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时间性

二、 此在与时间性

“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是此在的两个根本属性 (74) ,它们不是固定的命题式的属性,而是海德格尔要展开的两个向度。“去存在”是基础,甚至不需要“向来我属”也可以在存在论的维度上为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奠基。只是在“向来我属性”这个向度上才有本真与非本真之别,它们向两个极端引领此在的“去存在”:一是堕落到现成状态的“我”(Ichheit),海德格尔在对“日常此在是谁”的分析中将其明确为“常人”,只有“常人”。二是提升到理想的本真状态,在此才有真正的“自我”。而总的来说,达及本真自我要经历四个层面:(1) 通过对他人、世界的反思达到对作为世内存在者的“自我识认”(Sichkennen)。(2) 经由“首要地和整体地关涉到生存”的透视(Durchsichtigkeit)达及真正的“自我认识”(Selbsterkenntnis),即“澄明境界”,认识到自我就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自视(sichtet 〈sich〉)就是透彻的(durchsichtig)。 (75) (3) 理解到“烦”就是使此在澄明,即敞开自身,在源始的意义上,就是“绽出的时间性源始地使此澄明” (76) 。(4) 最后通过最本真的可能性或唯一的可能性——死亡——所通达的才是本真的自我,因为此在作为“纯粹的可能性”就是“向死而在”。

但有意味的,与这种“本真自我”相对的所谓“非本真状态”恰恰又是“第一性的”和“首先的”,因为它已经直接关涉存在,从而也已经在最充分的意义上展开了对此在的生存论暨存在论分析:此在就是在世,世界和自我都是在世这个机制的属性,而作为从世界中呈现的他人,本来就属于这个结构,因而此在就是共同此在。由此所呈现的已经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大众文化”阐释了。但是,对于海德格尔,这只是《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篇,即“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到该篇的末尾,真正的问题才开始。就是说,至此的描述既没有能够使一般存在问题的境域得以展开,也不够“源始”,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

前此的此在生存论分析不能声称自己具备源始性……此在之存在的阐释,作为解答存在论基本问题的基础,若应成为源始的,就必须首要地把此在之存在所可能具有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 (77)

于是,整体性由死亡——死亡实际上是此在唯一本己(没有第二个)的可能性,既无可躲避又永远只是可能——引入,本真性由良知保证,《存在与时间》第二篇开篇两章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完成此等进路。对此“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所根本致力求解的问题:应得如何从生存论存在论上规定业经展示的结构整体的整体性?” (78) 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是,在第一篇中,此“整体性”由“烦”承担,而“烦”的整体性由“畏”提供基地;第二篇,借助于时间性,再从根本上超越具有很重的克尔凯郭尔意味的“畏”。 (79) 海德格尔认为:“既经展示了此在的一种本真的能整体存在,生存论的分析工作就能落实此在的源始存在的机制” (80) 。于是,在“应得怎样合聚这两种现象” (81) ——准确地说是二者怎样能各自得以成其为自身——的意义上,“时间性”问题才真正得以呈现。

众所周知,时间性是《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中心论题,“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82) ,甚至“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83) 。具体在两篇衔接处,这就体现在时间性被理解为烦之所以可能的源始条件。但是,无论是在整本书的导论中 (84) ,还是在第二篇的引论里 (85) ,“时间性”的引入都是相当突兀的。在其行文中,真正关键的只是这样一句话:“源始地从现象上看,时间性是在此在的本真整体存在那里,在先行着的决心那里被经验到的。” (86) 要理解行文的这种突兀,就必须回溯海德格尔思想的发生历程甚至其整个进程。

实际上,早在1924年的演讲“时间概念”中,海德格尔就已经明确地把此在的存在界定为时间性:“在其最极端的存在可能性中被把握的此在就是时间本身” (87) ,“时间就是此在……此在就是时间,时间是时间性的。(更应该说,)此在不是时间,而是时间性” (88) 。这种界定相应地在《存在与时间》中就是:“从将来回到自身,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这是此在的生存论的源始状态;而“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就是时间性。 (89) 可以说,在此时的海德格尔这里,早就没有了普遍的时间;而作为存在之理解的视域的时间性就是此在,个中的关键是,时间性不是此在的属性(也不是所谓本质属性),此在也不是时间性的(仿佛还有别的什么也是时间性的),此在就是时间性。海德格尔说:

本真的时间就是从当前、曾在和将来而来的、统一着其三重澄明着到达在场的切近。它已经如此这般地通达了人本身,以至只有当人站在三维的达到之内,并且忍受那个规定着此种到达的拒绝着-扣留着的切近,人才能是人。 (90)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直到1962年的演讲“时间与存在”中的这些说法仍然延续着《存在与时间》的主题,只是要从更源始的时-空、本有中给出存在与时间本身以及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海德格尔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线索(或最低基准)就是要从时间来探讨存在的意义,但是,有佯谬意味的是,这种探讨的前提和真实含义却又是要从存在来探讨时间的本性。以下,先回到《存在与时间》的文本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