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招聘的长期劳务派遣业务
案例:
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下设管道工程公司,近几年由于业务量的增长,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国有企业受岗位编制所限,导致新入职的人员不能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进入企业工作。
思考:
·如果你是该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应如何开展与劳务派遣单位的合作?
·如果你是劳务派遣单位的项目经理,在与用工单位的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分析:
此案例中用工单位的核心诉求是找寻劳务派遣单位解决自身岗位编制不足与处理相关事务性工作的问题。用工单位会比较关注实际落地执行的细节,劳务派遣单位方面则会更加关注项目本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实操:
用工单位注意事项
用工单位在与劳务派遣单位的合作过程中,用工单位除了要核心关注上文对于含招聘的长期劳务派遣业务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外,还需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①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有完善的服务流程
在与劳务派遣单位的沟通过程中,可让劳务派遣单位的项目经理对项目操作中的各环节逐一进行讲解,如若涉及项目招标与方案展示,则相关的评标参与人应当核心关注各个流程的严谨性与可行性。
②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有完善的资金管控体系与系统
用工单位需对劳务派遣单位在资金管控方面的操作进行监督,相关资金需专款专用,切记劳务派遣单位挪用资金。如资金量较大,可采用共管账户或第三方监管的方式进行处理,确保资金的安全。
③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有内部ERP线上操作系统
劳务派遣单位需要有线上系统来辅助项目的操作,人员的增减、费用的计算、相关报表的产出等都需线上化操作。避免出现表格“满天飞”的情况,确保用工单位信息的安全。
④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有应对风险的预案
劳务派遣单位主要涉及的风险有:工伤风险、劳动仲裁风险、商务合同风险,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在合作之前,需要明确相关的权责、划分风险范围,并梳理好风险发生后的解决流程与方案。
⑤劳务派遣单位项目执行人员的水平是否到位
此类非招聘的转移项目,看似操作简单,实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项目执行人员有很强的沟通与实操能力。所以在项目操作之前,用工单位应与项目执行人员进行沟通,评估其是否具备项目操作的经验。
归总此类业务,用工单位需要核心关注劳务派遣单位在操作细节上的完善程度,操作过程越是细致,则出现事故的概率越小。
劳务派遣单位注意事项
此类业务应定义为转移类派遣业务,该业务仅对员工的劳动关系进行承接,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的人员补充。
针对此类业务的操作,劳务派遣单位需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①内部各核心环节的操作流程是否完善
如社保、公积金、工资等相关操作的全套业务流程,以及在不同风险下解决问题的流程。
②员工劳动合同签约是否规范
★派遣员工劳动合同的起止时间要明确
此合同的时间,原则上应与劳务派遣单位跟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中规定的合作时间吻合,但有的用工单位考虑自身安全性等因素,采取“一年一签”的合作方式。此时,如果劳务派遣单位也跟派遣员工签订一年期的劳动合同,则会违背《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劳务派遣员工关于合同期限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应签订2年以上固定期的劳动合同。所以这就要求劳务派遣单位需要跟用工单位在谈判过程中进行沟通,力争延长合同的合作期限,此外也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多开发同类型的企业以备进行人员的分流,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派遣员工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是否规范
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由于涉及劳务派遣单位所服务的用工单位,所以相关的内容条款需要与用工单位进行沟通,特别是在派遣员工的岗位、薪资报酬、员工安全等方面与用工单位进行沟通,一方面保障劳务派遣单位的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保障派遣员工的利益。
③项目执行过程中现场管控是否合理
★相关物资准备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劳务派遣单位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物资,诸如笔、纸、订书器、胶水、修改液、别针、文件袋等文具,避免由于同一时间转签约的人员较多造成相应物资的短缺,给用工单位与派遣员工带来不好的服务体验。
★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分配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提前与用工单位做好员工签约流程的沟通,找好合适的场地,对接好时间,分批次、分部门地进行操作。此外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应分配好相关人员的工作,具体分配的工作有:现场秩序管理、现场资料与物料管理、现场咨询等相关工作,确保服务在有序、高效的过程中进行。
④各结算时间节点的管控是否严格
由于各地政府对于社保、公积金的申报与缴费划款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务必要管控好时间,尽可能提早核对人员名单与费用,确保相应的账户内资金充足,避免出现断缴与漏缴的情况。
⑤“特殊人群”是否关注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劳务派遣单位应关注用工单位内的“特殊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处理,需要在业务接洽前就与用工单位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切忌在执行过程中再沟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特殊人员”主要有如下几类人员:
◇处于“三期”期间的女性员工
◇处于“仲裁期”期间的员工
◇处于“医疗期”期间的员工
◇个别“问题”员工
针对以上四类员工,劳务派遣单位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跟用工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调查具体的人数与比例,做到心中有数。其中前三类的员工可暂缓操作,待相应的“期间”过去之后,再进行统一操作。最后一类员工,建议用工单位提前单独沟通,讲明相关的政策与操作方式,以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
⑥其他注意事项
★工龄延续问题
很多用工单位认为将员工转签出去后,员工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员工在企业的工龄就自动消失或者转移到第三方劳务派遣单位了,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此种理解既不符合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也不符合常理。
目前市场上针对工龄延续方面的操作方式主要有如下3种:
◇用工单位主动与员工断离劳动关系,进行相应的补偿后,再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接员工的劳动合同,并重新计算工龄。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在合同中约定相关的权责,出现问题后风险共担。
◇劳务派遣单位一次性找用工单位收取相关的服务费,由劳务派遣单位全盘承接风险。
各劳务派遣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用工单位进行沟通,视情况选择操作方式。
★付款与资金安全问题
由于用工单位是将工资、社保、公积金、服务费等费用一次性全部打款给劳务派遣单位,资金金额较大,且涉及派遣员工的利益,所以资金的安全性是用工单位特别关注的,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沟通好彼此的财务结算流程,对接好双方财务的结算日、开票日、发薪日、回款日,规定好相关的时间节点,每个节点都由双方派专人负责,并及时共享信息。
如果资金数额特别大且双方均认为有必要进行监管,合作双方可以采取设立共管账户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管控。
如出现用工单位需要劳务派遣单位资金垫付的情况,劳务派遣单位需要有相关垫付资金的管理办法,确保垫付出去的资金能够顺利回款,避免造成损失。此外,由于垫付的资金存在资金成本,如果劳务派遣单位为用工单位进行资金垫付,可向用工单位收取垫付资金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按照借款利率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