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找足学习点
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就会出现知识空缺,教师可以辩证地看待自己想去尝试和亟须学习的地方。
比如,有的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很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设计好每一次主题班会。那么,接下来每节课怎么准备、如何调研学情、如何制定班会目标、如何围绕目标设计班会环节以及用怎样的形式来开展班会等,就需要多参考成熟的班会案例,以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再如,有的班主任分析出自己经验不够,难以让家长信服,难以获得充分的家校合力,那就可以重点关注家校合育方面的主题,分析家长的类型、考虑家长的需求、学习家校沟通的艺术,从而补足短板,有针对性地学习。
下面介绍三种我的自主学习法:
“思考—阅读”法
简单来说,就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
市面上有很多讲解班主任工作的书籍,有的侧重班级管理理念论述,有的侧重方法指导。在阅读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不然就会无重点,走马观花,读到故事就感动,读到理论就挠头。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去阅读,我设计了一张“我的阅读指南表” (表1-3)。
举例:
运用好表1-3,一边分析思考一边阅读,与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产生关联,发挥元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
表1-3 我的阅读指南表
表1-3 我的阅读指南表
根据阅读的目的,我推荐三种不同类别的书籍:
◎想要快速上手,关注实操层面,推荐阅读“热销书”,发挥“拿来主义”精神;
◎想要追本溯源,厘清事情背后的原理,那就选择“教育经典”,常啃“大部头”;
◎想要专题突破,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或者关注最新鲜的话题,那就订阅报纸、杂志,或关注优质的教育类公众号。
“思考—阅读”法是最容易上手且随时随地都可开展的好方法,新人班主任不妨好好利用起来。
“选择—讲座”法
班主任应围绕自身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听讲座。
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班主任工作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名师讲座资源日益丰富。有免费型的,也有付费型的;有高校专家的前沿理论宣讲,也有一线名优班主任的经验分享;有在线直播型的,也有现场交流型的。
但资源过多,反而容易挑花了眼,如果大家漫无目的地去听,很有可能会形成“每个主题都涉及,一个主题都不懂”的局面。班主任若想在培训、讲座中有所收获,提高学习力,就要自主地对培训主题、讲座内容进行选择。
在此,我提供两种选择讲座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定人跟学
即选定某一个或某一类风格的班主任,跟着他或他们学。
不管是高校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班主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和倾向,有自己较擅长的领域和带班的秘诀。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只有选择自己认同的、有共鸣的、精神契合的班主任加以学习,才能在讲座中更好地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标,这样才便于借鉴与运用。
选定适合自己的班主任或团队,跟着学,在不同的讲座主题里建构自己的认知维度,形成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思维,将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定题研学
即选定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听讲座的目的是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或提升自己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这需要进行专题突破。
选定相关主题,从不同的维度确定自己所需要听的讲座的类型。比如想要提升主题班会的设计能力,可以听专家关于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理论解读、策略指导,听一线班主任的班会课例分享,听班会优质课作者关于备课、磨课的思考过程。
螺旋式突破主题难点,其他主题的讲座可以暂时不听(规划到后期的学习中去),形成班主任工作的点状模型。
“选择—讲座”法有利于我们学得更“集中”、更连贯,对于解决带班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意义重大。
“互动—提问”法
不管是与身边的“资深”班主任交流,还是在听讲座、听报告时,我们都会有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互动起来,在适宜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便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答案,解除心中疑惑。学习就要主动,方便提问之处直接提问,能够互动的环节积极互动,提问互动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只有认真学习了、思考了才会有所收获,才能让分享者感受到被尊重,看到你的好学之心。
“互动—提问”法是提高现场学习效率最便捷的方法,且应用范围广、灵活性高,值得我们好好运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自己形成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找足学习点,见贤思齐,就能较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