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要不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

2.考试前,要不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

临近期末,我和一些家长针对孩子的复习情况进行了交流。交流后有家长告诉我: “老师,我早就想联系您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了,但又不好意思打扰,一直很纠结。”

这句话传递出了两个信息:第一,我主动与家长沟通的频率还需要提高,因为家长有从教师口中了解孩子情况的需求;第二,家长有主动联系教师的想法,却常常纠结于“该不该” “要不要”,最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这绝不是某一个家长的苦恼,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家长都表示他们犹豫过要不要主动联系教师,就连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自己就是教师),也很纠结要不要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

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考试前,家长到底要不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呢?

家长这种纠结心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是认知(观点)冲突。

家长想把握关键时间点

期末考试是对孩子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一次总结,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都很高,考试的组织也很严密,所以这是一件让人又期待又焦虑的事。家长在这样的关键时间点与教师联系,可以增强自身对孩子复习过程的关注,做好孩子的支持者。比起考完后针对结果的交流,考前与教师沟通的效果更好。

家长担心给教师添麻烦

家长很清楚教师期末的工作量——复习课的准备工作比新授课更复杂,课后的订正与辅导、期末的评价与总结都会让教师处于高强度工作的状态。家长担心主动联系教师会影响教师工作,引起教师的反感。

家长害怕暴露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现

学校和家庭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场所,孩子在面对教师和家长时,也会因为自己角色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许多家长都会担心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把孩子在家的一些不那么积极主动的表现说出来,暴露孩子的缺点,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印象,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家长自我说服,难得糊涂

大部分家长最终没选择主动联系教师的原因在于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老师没找我,说明我家孩子的表现还说得过去,如果问题很大,老师一定会找我的。”不联系教师,还能凭着自我安慰得过且过;如果联系了,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自己就会变得焦虑和烦躁,会忍不住管孩子。也有家长表示,教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自己不一定能做到,与其如此,索性不问算了。

基于以上这四种认知冲突,家长很容易陷入纠结。

作为班主任,我建议家长不要被这些想法左右,大胆地在考前主动与教师联系,沟通孩子的情况。

考前与教师沟通,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传递出“积极合作”的信号。

期末复习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孩子是否认真参与了课堂,还取决于他们课后是否能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自主梳理。针对后者,家长的协助与督促就很重要了。如果孩子能在家中将预习和复习的任务好好完成,他们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与教师互动,突破重难点和易错点了。其实,家校沟通的需求是双向的,如果家长能够率先发出沟通信号,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孩子。

第二,便于家长说出自己的困难。

教师找家长沟通的时候,通常都会问一下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此时若是孩子表现欠佳,家长往往不太好意思开口。但主动联系教师,家长就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更便于家长咨询孩子的情况,寻求教师的帮助。比如,孩子不同意家长检查他们的作业却又不主动认真完成,一做作业就锁门,偷偷玩手机,等等。在沟通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孩子在家里的具体表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家长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为了教师能从真实的情况中分析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

第三,互通消息,保持家校着力方向一致。

教师眼中的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孩子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更需要家校互通消息。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可作业质量却很差,问了家长才知道,他们在家里十分磨蹭,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有偷偷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情况。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在校表现平平,但在家十分努力,可因为不擅长表现自己,错失了很多受表扬的机会。孩子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一定要保持交流,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主动联系教师有这么多好处,家长朋友们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如果您还在为怎样与教师联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烦恼,不妨遵循以下四条建议:

建议一:选择恰当的沟通时间

一次充分的家校沟通至少需要15分钟,所以家长要提前弄清楚孩子所在班级的课程表,选择在教师没有课务且自己的工作也有足够空余时间的时候联系教师。如果教师的课务集中在上午或下午,那就尽量选择教师无课务的那半天联系。

这三个时间段不建议联系教师(除非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10:00前、12:00—14:00、20:00后。

10:00前,不管有没有课,教师都一定在批改作业,需要集中注意力;

12:00—14:00,通常是教师与学生纠错订正、辅导谈话、午休的时间;

20:00后,教师也需要回归到家庭生活中,偶有空闲,大部分教师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备课、阅读、写作等。因此,除非是紧急事件,否则家长最好不要在20:00后联系教师。

避开了教师的高强度工作和休息时段,沟通的时间就选对了,也就不存在打扰教师的问题了。

建议二:预设具体的沟通内容

家校沟通应该是有主题的,通常都是围绕孩子的学业发展和身心成长话题展开。所以家长在与教师沟通前,要有明确的内容设计,切忌漫谈式对话。

针对考前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以下三个内容非常适合用来沟通:

◎反映孩子在家复习的情况(表扬+批评);

◎说清自己在陪伴孩子复习的过程中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存在什么困惑;

◎向教师了解孩子复习阶段的侧重点,咨询是否需要自己配合,以及有哪些配合要求。

这三个内容既能帮助双方架设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又能使家长根据孩子目前的复习重点调整自己的配合方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建议三:采用“艺术”的行动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行动力,所以与教师联系之后,家长要及时向孩子进行正向反馈。

这里,我向大家提供两种比较“艺术”的做法,帮助大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改善亲子关系。

◎用第一人称提出表扬。

家长不妨主动告诉孩子,自己与教师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自己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所以要表扬孩子。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 “爸爸/妈妈发现你在……上很认真(一定要具体),所以我想表扬你。”这是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正向强化。

◎用第三人称提出要求。

不少家长在与教师沟通后产生了很多想法,比如:想要求孩子加快写作业的速度,控制手机使用,有针对性地整理错题等。但是当家长提出这些要求以后,孩子不以为意,他们不听、不执行,家长反而更生气。这时不妨把主语换掉,借教师之名表达,如“今天老师提到你在……方面需要改进,他希望你接下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对你所提出的要求十分重视(注意,你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理的)。建议四:进行有效的二次反馈

考前联系的效果毕竟有限,若想提升效果,家长最好在考后7~10天内与教师进行第二次联系,这次联系的目的是归因和反思。

考后的前2天是教师集中阅卷的时段,要想把每个学生的试卷都分析透,至少还需要3天。同时,考后3天左右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卷纠错的时段,这个过程也需要延续数天。所以,家长最好在考完7~10天内与教师进行第二次联系,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孩子在本次考试中的表现。

结合考情,家长可以有效评估考前联系的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以进一步和教师进行交流,寻找改进的措施。第二次联系是对考前联系的跟进,它将使整个沟通形成一个闭环,意义重大。

掌握与教师联系的必要方法,了解相关注意事项,通过家校沟通让双方着力方向一致,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