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架,怎么办
“天干物燥,小心我闹;心烦气躁,一点就着。”
怎么样,这句话所描述的对象是不是很像你班上的“毛头小子们”?作为班主任,我们总是要处理许多学生间的打闹事件。用“打闹”而不用“打架”,一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还没有达到打架的层面;二是因为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控制不当也属正常情况,在可控范围之内,无须谈之色变。但我们仍应引起重视,认真面对。
中学生,尤其是中学男生,为什么喜欢用打闹来解决问题呢?
12~18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青少年会因本能冲动而变得易生事;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要求,容易感到困扰,变得敏感而好斗。
当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片面地看待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一定要与争执对象争个高低。再加上某些成人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在行动上就会缺乏理性思考,不计后果。
从结果来看,不论是先动手的还是后动手的,都会在这种打闹中成为受害者。从有理变成无理,从自护变成伤人,从玩笑变成对峙,两败俱伤。
当打闹事件发生后,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不妨先听我说说我近期遇到的三起“可爱”的打闹小事件。
事件一
两个好朋友,报了同一个社团,平时有说有笑,某天放学后却突然对对方大打出手。打完后各自回家告诉了父母,父母问其打架的原因,两个孩子都说记不清了(或许是为了规避责任,或许是为了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双方家长很紧张,于是都联系了班主任,班主任及时安抚了家长的情绪,表示第二天会进行处理。可到了第二天,两个孩子又有说有笑地在一起玩了,至于昨天为什么打对方,早已说不清了。
事件二
劳动委员按照值日表和卫生要求安排学生值日。学生A不肯打扫卫生(且不说明理由),劳动委员拉他,学生A还手,劳动委员反击……两人扭打起来,被班主任看到了,班主任将两人拉开,两人依然试图用脚互踢。
事件三
学生B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笔搭小塔,学生C走过去吹了一口气,笔塔瞬间倒塌。学生B生气了,站起来打了学生C一巴掌,学生C还手……两人打了起来。从身高、体重来看,两人实力悬殊,于是其中一个张嘴咬人,另一个拿尺子还击,幸好被同学及时发现并拉开了。双方都受了点皮外伤,也都受了“内伤”,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没错,自己才是受害者。
唉,我可爱的学生们!你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怎么就这么简单粗暴,让人哭笑不得呢?
那么,针对这种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呢?通常情况下,我会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事情的性质,判断是否需要教师介入
当学生间出现打闹或打架事件后,班主任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判断是否需要教师介入。
学生间的小打小闹,不需要教师介入
学生平均每学期在校近100天,每天在校时间超过8小时,如此长时间地相处,彼此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而且,校园生活追求“静”,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因此,在产生摩擦后选择以武力相对,虽然会让很多教师感到头痛,但确实该被理解。这种行为自发形成,也极有可能自动停止。
正如事件一一样,两个孩子都说不清打闹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一两句话让彼此不愉快就打起来了。当教师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甚至已经有说有笑地玩在了一起,这也足以说明,这次冲突原本就是小打小闹。
教师不介入学生间的小矛盾,其实正是给学生提供了积累个体交往经验的机会。学生在打闹中形成自我的交往模式,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慢慢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人和谐相处。教师的介入可能会人为阻断学生经验获得的路径。因此,在这些小打小闹面前,教师不妨做一名观察员,待事情过去后,再与学生交流,稍做引导。
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不单独介入
有些学生打闹事件性质比较恶劣,甚至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且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事件三,两个学生均受了皮外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个父母不心疼?如果处理不妥当,学生回家后隐瞒自己的过错,只说自己受到了同学的欺负,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教育矛盾。针对这种隐患过大的问题,我们应当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反馈给学生的监护人,联系校医处理伤口,多方合力解决。
再者,近几年因人际交往问题而引发的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曝光。这种情况不适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单独介入处理,因为一旦牵涉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仅凭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难以妥善处理的。此时,我们就需要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配合处理。若真是校园霸凌事件,还应考虑上报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班主任盲目揽责,只会使事情变得难以收拾。
第二步:若确定需要介入,教师须发挥正向作用
如果经分析后,教师确定需要进行干预,那么必须发挥正向作用。我们肯定是希望发生矛盾的两个学生握手言和、不计前嫌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两个正在气头上的学生重归于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多方打探,查清打闹原因
班主任若想介入打闹事件,首先就要了解清楚打闹原因。
比如事件二。劳动委员严格“执法”,对不愿打扫卫生的同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本没有错,错在不愿打扫卫生的学生A。但如果是因为劳动委员提要求时言辞不当,致使学生A不满,使原本没理的学生A反倒有了理,那双方的互斗扭打就没有占理的一方了。再退一步看问题,学生A平日里性格温和,做事踏实,今天突然不愿意打扫卫生且变得如此易怒,会不会有自己的原因呢?虽然这个原因可能很幼稚,但却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A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再比如事件三。学生C吹倒了学生B的笔塔,是故意的吗?没错,他就是故意的。但是这故意吹倒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吗?也许是学生C想和学生B一起玩。在一种不恰当的接近方式下,学生B没能理解学生C的出发点,主动出手。原本学生B是有理的,但先动手,使得自己也成了过错方。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得理不饶人也只会使自己的维权行为变成无理取闹。
教师在处理打闹事件时,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方打探,了解事情的全貌,查清打闹的原因。
确认责任人,适当惩戒
等了解清楚情况后,谁是责任人应该就比较清楚了。
事件一,不需要处理,只需要对两人进行适度口头批评,让两人认清自己不理性的行为以及给其他同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可。
事件二,劳动委员如有言辞不当的地方,则要接受相关班委培训,因为以后他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A不打扫卫生,还出手打人,需要适当惩戒,补做分内的卫生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协助劳动委员展开工作,以提升其思想认识。
事件三,学生B和学生C需要根据各自的问题,主动接受相应的惩戒,因为他们不仅伤害了自己和对方,更给其他同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疏导情绪,观察变化
适当施以惩戒之后,很多教师会以为管理工作就此结束了。其实,真正重要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惩戒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冲动行为负责,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
学生究竟能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是否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这需要教师进行后续观察。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责任有不同,情节有轻重,教师要疏导打人者和被打者双方的情绪,观察其心理变化。判断双方(特别是被打者)的情绪是否得到了宣泄,是否能主动和好。班主任也可以据此判断是该即刻就要求两人握手言和,还是该暂缓处理,待其自动和好。
总之,在介入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正向干预作用,处理好事件本身,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
第三步:做好集体教育,树立良好班风
打闹可能只是几个人之间的事,但事件的影响却往往波及全班。如果班里出现了打闹事件,班主任一定要坚持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班级集体教育,树立好和谐相处的良好班风。
打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只是处理了打架双方而未进行集体教育,班里的其他学生就有可能会效仿,认为这是处理问题的合理方式。
班主任可以将这些事件拿出来让全班学生客观地谈看法(千万不要开成对涉事学生的声讨会),带着学生一起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学生谈对用打架来处理问题的行为的看法,谈在发生人际冲突后应该怎样控制情绪、解决问题。
强化班级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良好的班风,打造文明班集体,这样既有助于班级今后的发展,又能避免打闹事件反复发生。
打闹并不可怕,只要处理得当,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让事故成为故事,我们定然能打造出和谐融洽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