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我希望家长这样与孩子谈成绩
某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我立马就收到了四位家长的咨询短信,他们问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 “老师,我看到孩子的成绩了,我该怎么办呀?”这四位家长都是主动联系我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紧张、焦虑。那其他家长呢?他们又会对孩子的成绩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我猜想很多家庭里已经开始开“批评大会”了。
我赶紧在家长群留言:
“各位家长,晚上好。期中考试成绩已出,有情绪的家长今晚请务必做好一件事:不批评孩子(因为批评会阻断孩子的反思),让孩子冷静面对考试结果,做一个详细的小题分析。错的是什么题、什么类型、什么考点,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后期准备做什么来改变这个情况,明天让他们带上自己的分析报告来找我。”
发完后,我又觉得这条短信不足以和家长共情,他们可能不会听我的。于是,我赶紧补发了两条消息进行解释:
“成绩不理想,孩子本来就很难过,如果再被家长批评,他们可能会发火,还会转嫁责任(可能会想:我都已经被你们批评过了,那考不好我也付出代价了)。所以,批评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没有人关注错误原因和后续做法。
“让孩子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明天来找我,就是为了及时帮助他们分析考情,找出短板。如果耽搁太久再对考试进行分析交流,那时孩子可能压根就不把这次考试放在心上了。”
我能理解家长为什么想发火:自己陪读了这么长时间,孩子却没考好;平时花了那么多心血辅导孩子,孩子的成绩却没提高;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又总是顶嘴,怎么说都说不听;孩子考试效果不理想,还满不在乎……自己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呢?此时不发火,更待何时?
我也能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抵抗家长的说教:
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尽力了,但好歹辛苦了两个月,结果成绩却不理想。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很窝火了,旁边的家长却还在抱怨: “你看×××,考得多好!” “怎么样,我就说你平时不好好学习不行吧!” “我就知道你考不好!”……这个时候不顶嘴,自己都觉得自己窝囊。
当“想发火”遇上“想抵抗”,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考后,家长是有必要第一时间与孩子谈论成绩的。因为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诊断,我们都希望通过阶段性测试来强化有效做法,发现隐藏问题,做出适当调整。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把谈论变成责怪,最后一“吵”而散。
那么,考后我们该怎样与孩子谈论成绩呢?我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表达自己的情绪
正向反馈,给予孩子鼓励
孩子考得好时,给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真诚地说一句“你真棒”,让孩子感受到肯定与支持;孩子考得不好时,也要给一个微笑,拍拍他的肩膀,和蔼地说: “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进步的。”以正向反馈给予孩子鼓励,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客观陈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如: “爸爸妈妈看到你的成绩后,有一些难过。”我不太建议大家用“失望”这个词,它的否定性太强了, “难过”则比较适中。家长在表达完情绪后,一定要将问题反抛给孩子: “你一定也很不开心吧?”这样的情绪表达,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理解,感受到父母愿意和自己一起面对问题。
第二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反思考试结果
在引导孩子反思考试结果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少问封闭性问题
“是不是?” “对不对?” “你错了吗?”……
不要设法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孩子承认自己不够努力或没有发挥好。这种问法暗示着家长心中早已有了否定的答案,孩子又怎么能坦诚地跟你对话呢?
多问开放性问题
“你有什么感受?” “对于这次考试的结果,你怎么看?”……
在对话中提一些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孩子关注、分析问题。
分析试卷时,你可以这么问:
“这门学科有没有发挥得好的地方?是什么题型?平时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
“这门学科的提分点(失分点)在哪里?失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后期准备怎样进行调整?”
第三步:让孩子讲出需求
让孩子把第二步提问中所提问题的答案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关于改进方案,我个人建议写三条左右,太多了就做不到了,做不到的东西就不要写。
比如,有一次我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与我约定:每周限时阅读训练三次(每次15分钟),每周写一篇作文,每天积累词语二十个,每天中午在校练字一页(这个学生有书写不清晰的问题)。
在实践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困难。那么,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些我都会要求孩子一并写下来。
第四步:表达信任和期待
信任和期待是最神奇的“药”。
我们都见识到了批评和责骂的无效(当然,短期效果是有的),我们必须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绝对不单单体现在物质的满足上,还应该体现在充分的信任与情感支持上。这些说来简单,但要长期实践却很难,可教育本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发力才能见效。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炖鸡汤时,也只有小火慢炖才更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