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后,留下良好第一印象
均衡分班,抽签配对班主任和学生,学生“落户”完成,新班进入组建阶段,班主任就该正式上岗了。
细致分析每一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集体建设,减少“新”所带来的焦虑和无序,同时也有利于尽早建立班级秩序感。
详细来说,分班后,班主任要尽快开展以下三项工作,以便于让班级快速运转起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自拟标签,定义“最好”
我认为,班主任进行自我分析,找准优势点,这是向内看。在正式上岗后,我们还可以向外看,对标找差。这就是需要我们跳出自我的框架,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我心中,什么样的班主任是好的班主任?
针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觉得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班主任是好班主任;
◎有人认为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班主任是好班主任;
◎有人觉得性格开朗、能积极主动地影响学生的班主任是好班主任;
◎还有人偏信只有“主科”教师担任班主任才算好。
定位“好班主任”角色是很重要的,因为班主任的特质不同,班级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你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学生就会在你的影响下乐于探索;
◎你处事沉稳、计划性强,学生就会更有目标感和执行力。
尽管我们普遍认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可家长不一定这么认为!
家长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的班主任是成熟的“主科”教师,这种心态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偏向于认为“主科”教师更专业,更能帮助他们的孩子升入“热门”中小学。
其实,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带班效果与任教学科无关,更多的是对一位教师责任心、投入程度和管理水平的考验。
那么,怎么才能让家长认同你呢?我们不妨参考表1-5主动给自己贴标签,用你的标签向家长证明你就是“最好的班主任”。
表1-5 独一无二的我——最好的班主任
续表
从可能遭遇的管理阻力上看,新手“非主科”教师>新手“主科”教师>成熟“非主科”教师>成熟“主科”教师。所遇阻力越大的教师,越要给自己多贴标签,以此让家长和学生看到你的优点,配合你的工作。
好班主任,其实就是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所长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人。我们要通过贴标签与家长达成共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建群组队,主动亮相
贴好了标签,找准了定位,突出了个人优势后,人就自信多了。这时候,组建家长群的好时机就到了。
事实上,组建家长群也是当好班主任的“必要一步”,因为学校一公示分班结果,家长就会第一时间打听班主任的情况。家长心里也有很多问号:班主任是男是女?任教什么学科?教龄多少年?带过几届毕业班?经验是否丰富?孩子是否会喜欢……
家长们会像一部部探测仪一般,通过网络查询、咨询往届学生或学生家长等渠道,全方位“挖掘”班主任的信息。虽然听上去有些恐怖,但家长们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班主任不妨主动亮相。通过建立家长群,向家长们展示自己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等。
虽然微信使用很广泛,但我更推荐大家建班级QQ群。
一来,便于发布公告、上传文件、填写报表等;二来,家长若有疑问,也方便私聊,无须添加好友,互动聊天更便捷。
建群后,有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时间发布群规则
凡事都有两面性。家长群既可以是互通消息、保障家校合作的便捷平台,也可以是破坏班级团结、散布消极舆论的网络空间。所以在建群之后,班主任要积极引导,把握家长群的“运行”方向,第一时间制订适宜的群规并让所有成员知晓。
从班主任的工作边界、家长群的功能、教师的作息需求等多个方面考虑,群规则的制订必须明确四点:
◎明确组建家长群的目的和意义
组建家长群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学校信息、分享学生的收获成长、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所以在建群时,应只允许学生父母加群沟通,其他亲友(特别是隔代长辈)不加群(学生因家庭原因,监护人非双亲的除外)。群成员不得在群内发布与学生成长无关的信息(如投票、集赞、广告等),更不能随意转发未经考证的教育消息(如“双减”之后,网上出现的各种引导性评论,其实都非官方解读)。
◎明确家长群的发言规则
教师在发布消息后,有时为了避免刷屏,可告知家长“无须回复”,但有的重要通知需要保证所有家长都看到,则可以加上“收到请回复”。教师在发布表扬信息或发布通知后,家长们无须回复“老师辛苦了” “谢谢老师” “老师注意身体”等话语,避免群氛围异化。
◎明确家长群的讨论内容
家长群是公共空间,适合讨论与学生集体利益相关的事情。如果是个人疑问或是对学校、对教师的一些做法存在疑问,家长应该通过私聊与教师沟通,不要在群里公开对话,以免因个人情绪和某些误解而破坏群聊的和谐。也有很多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经常在群里联络班主任,请班主任转达“作业本 / 水杯已放在学校保安亭” “下雨了,伞送来了” “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等我”这类消息。仔细想想,如果班主任每天都要负责转达这样的消息,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班主任工作也会因此而堆积,班主任本人也会受困于琐事而筋疲力尽。班主任应该引导一种关注孩子成长的、积极正向的舆论。
◎明确家长群的对话时间
很多群晚上异常活跃,特别是20:00以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吃过晚饭,孩子在做作业,家长们便想起了要向教师询问孩子的情况,于是班主任的Q Q或微信就开始响个不停。班主任也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下班后也需要回归家庭生活。只有休息好了,他们在学校里才能更加投入地开展工作(何况很多教师都是晚上在家备课)。所以如非必要或紧急情况,家长晚上尽量不要联系教师。22:00以后,更不要在群里交流,以免打扰其他家长休息。
有了群规则,家长群体的互动就会变得有序、可控,这也是我们向家长展示自身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机会。
每天都要让群里有点动静
家长群建好后,我们就要主动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带班思想,让家长更了解中小衔接的特点,引导其做好辅助教学的工作,从思想上达成家校统一。
如果建群后,群里冷冷清清的,那么班集体就“热乎”不起来。有事说事,无事我们也可以转发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帖子到家长群,与家长围绕帖子的内容展开有益探讨。
帖子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但务必是积极正向的。
◎转发学校以往的办学报道,图文并茂地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传播学校文化;
◎转发丰富多彩的学科课程、学生活动影像,记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转发学校的作息安排表、常规要求条例,使家长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向家长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成长的设想,通过构建共同愿景激发家长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
◎推送中小衔接阶段帮助学生进行身心适应性调整的文章,发布学科学习特点讲解方面的文字,指导家长科学地陪伴孩子参与衔接教育;
◎转发军训或衔接实践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或视频。
请一定注意:你所发布的系列照片、视频、文字,要兼顾班里所有的学生。日后在发布表扬信息等公告时,也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避免学生和家长形成“没被表扬,就是批评”的理解。教育的公平性,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
前文提到的内容,都是家长和学生在新环境中最关注的话题。班主任如果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给予专业的指导,与他们一同讨论,就能很快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有意识地物色群里有积极影响力的家长
有影响力的家长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型的家长,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会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另一种是消极型的家长,他们配合意识不强,经常制造考试焦虑和恐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出积极型的家长,让他们发挥有益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积极型的家长呢?
积极型的家长通常具有这些特征:当班主任发布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时,他们会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当班主任解读教育理念时,他们会跟随讨论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发问;当重要活动开展时,他们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号召和组织其他家长参与活动;当某些问题出现时,他们能站在教师的角度,善意提醒,帮忙解释……他们身上有着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力。
班主任应当通过群聊,有意识地物色这类家长,为他们提供平台,扩大他们在家长群体中的影响力。当成立“家委会”时,也要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担任要职,为班集体建设出谋划策。
做好群主,在网络空间里和家长精诚合作,主动展现我们的专业能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就能为我们的带班工作开个好头。
(3)线上线下,高效家访
在网络上和家长有了初步互动后,我们便可以设计一次目的明确、行动高效的家访活动。
线下入户家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把握行动方向,加强管理效果。
除了入户家访,我们也可以设计几次线上集体互动的活动,开展“E家访”。
班主任可以制作微课,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我介绍,还可以通过摄像机镜头带领大家“云访学校” “在线看班”,介绍学校的特色,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微课的最后,班主任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发布任务。学生领取任务后,选择其中1~2项完成。如“介绍我的书房” “夸夸我自己” “我的小学时光”等,让学生用视频的方式将自己的回答拍摄下来,困难处可请家长协助(要提前和家长约定好,可协助但不可以代劳)。
班主任和学生各自设计并拍摄视频,完成素材收集、剪辑、制作后,发到家长群共享。
线上家访可以变“访问一个家庭”为“全班面对面”,能加快学生相互了解的速度,促进班级团结。
以上三项工作,其实是在分班抽签后为激发班级起始活力而设的,策划与执行得越细致,往后的班级管理就越顺利。
万事开头难,抓好“出发点”,让学生和家长从一开始便信任你、喜欢你,对你留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将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