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都会,考试就错,怎么办

5.平时都会,考试就错,怎么办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复习工作接近尾声,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学习框架的构建基本完成。所以在期末最后几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限时测试法”带领学生查漏补缺。

所谓“限时测试法”,其实很简单:布置测试任务,约定测试时间,提醒铃一响,所有学生停止作答,想第一时间让教师批改反馈的学生直接把答卷交到教师手里,其他学生则交到讲桌上,教师在收到答卷后,立即开始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面批。

面对考试,师生都需要有效刺激。我特别享受被学生包围着面批的感觉,那种快节奏、高效率带来的欣喜与紧张兼具的复杂心情,会让师生一起惊呼“做得太棒了!”,或感叹“这题不该错!”。这种成功的体验或失败的教训,是复习中的一种有效刺激。

当我还在为此感到欣喜时,学生却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平时作业都会,一到考试就出错,这可怎么办啊?”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教师都遇到过。情形相似,原因却各不相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入手。

(1)课上听懂了

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取创设情境、循序渐进、提炼板书等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为后续要讲解的知识做铺垫。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脚手架”。

教师一步步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打通思维的纠结点,听懂讲解。这种引领式思考与独立式思考是有区别的,因此学生的“听懂了”也未必就等于学会了。

课上能听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教师常常会带着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倒推解题的步骤。这样一来,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但是,这种方式会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造成影响,弱化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关联性的能力,这也是绝大部分教师都不赞成学生使用网络搜题或查看参考答案解题的原因。

(2)作业会做了

作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与运用当天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业中的题目表述与课堂例题总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会有熟悉感。只要课堂上听懂了,学生做作业时就会感觉很容易,因为此时学生是在仿照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自我练习。

另外,作业中的题目通常聚焦在一个知识点上,它侧重于对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考试中的知识点是综合的,侧重于运用。所谓考点情境,就是把各种规则和概念糅合到一道题当中,条件与条件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联。这也是作业题与测试题的区别所在。

我们必须清楚:现学现用不等于综合运用,更不等于灵活运用。

(3)考试出错了

考试一来,高压氛围就形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频繁出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种,欲速不达。

考试时间有限,学生担心自己写不完,也一直担心后面有难题,所以会不自觉地提高做题的速度,一着急,思维的严谨度就下降了,于是会的题也做错了。要知道,书写的速度不等于思考的速度。

第二种,应变能力不足。

经过系统复习,学生在考场上看到任何一道题目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熟题新考,易出错;新题熟悉,解不出。这是因为考题往往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种,心理调适有困难。

学生解不出来题目,往往只是卡在了某一个步骤。只要这一步通畅了,这道题就会做了。可在考场中,许多学生都会“钻牛角尖”,跳不出当下的解题思路,没办法变换思考方向或方法。

考场状态不等于日常做作业的状态。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学生平时做作业都会,可一到考试就容易犯错了。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呢?我有三点建议:

从关注考点到关注试题情境

考点是单项的,可试题情境是综合的。由于进行了大量考前训练,学生考试时会有明显的考点意识,但越复杂的试题情境,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就越隐蔽,越需要冷静地分析。

在复习时,我们不仅要知道某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么考的、考到了什么程度,还要知道这个知识点还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考,结合哪些知识点联合考。这样一来,随便试题情境怎么变化,我们都具备了应对的能力,可以准确找出题干中问题与条件的关系,在考场上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关注试题情境更容易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考试是一门技术活,除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以便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

◎拆分题干,学会审题。

这个方法虽是老生常谈,但非常有用。我建议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一把尺子压着题目,用心审题。由于试卷的排版和文字量,学生很容易读错题,读岔题。用尺子压着题目的尾行线,更容易将目光聚焦在当下要解答的这道题上,减少干扰。

◎圈画关键词,首尾要呼应。

圈画关键词是学生都熟悉的做法,他们常常一看到关键词就觉得“稳了”,可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条件)往往不止一个,这时就需要对题干信息进行综合考量了。

◎逆向思考,以答案验证条件的合理性。

有些时候,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能确定,重新思考一遍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逆向倒推,找出主要解题步骤在题干中的对应条件,看是否清晰合理。

◎用好草稿纸,让检查有迹可循。

很多学生寄希望于检查时发现错误并改正,但检查如果不能参考初次解题的痕迹,学生就只能重新再做一遍题目,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此时用好草稿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题时在草稿纸上留下清晰的做题痕迹,检查起来才更容易发现问题。

运用积极暗示,主动调整心理状态

考场上学生最容易出现的两种不良心态就是“强科争强”和“弱科紧张”:越是自己擅长的科目,越觉得自己有能力考好,越希望和同学一争高下;越是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越担心自己考不好,在哪个题目上卡住。这两种心态都不好,都会让学生无法专注于答题。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寻求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以平常心应对考试。

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除了具有评价和激励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在此,我提供三个小技巧。

◎喝一小口水。

摄入一定的水分有助于我们进行思考,集中注意力,还能让我们从面对难题的烦燥情绪中短暂抽离出来,减轻心理上的紧张。

◎肌肉放松训练。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很紧张,那就试一试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收紧,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出,直至全身放松下来。或者你也可以尝试咬紧牙齿,待感到两边脸颊的肌肉绷紧了,便在心中默默从1慢慢数到10,然后松开牙齿。

◎说说心里话或动作暗示。

多对自己说说心里话,比如: “我做不出来的题别人也不一定会” “我就算丢了这道题的分数,如果把会的题目都做对,分数应该也还可以”。或者不时翻看一下自己已经做出来的题,给自己打打气,从而减少考试焦虑。

关注试题情境,掌握应试技巧,巧用积极暗示,学生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