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总是推卸责任,怎么办
身边不少年轻教师都向我表达过这样的困惑:
“沈老师,我最近在管理学生午休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在午休时总会打扰其他学生睡午觉,在我准备教育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到那些被打扰的学生身上。”
我很高兴看到年轻教师发现、思考问题,这是我们职业成长的起点。学生总是推卸责任,这涉及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问题。
事实上,这不是个例。不少学生,早上起晚了,怪家长没有叫醒自己;作业写错了,怪课代表没有写清页码;和同学闹矛盾了,怪对方先惹事;考试没考好,怪时间紧、试卷难……
这种凡事向外归因,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保全面子,减轻压力
遇到问题时,学生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事了吗?实际上,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只是不肯承认,不愿直接面对罢了。如果教师当着其他人的面指出他们的问题,那岂不是很让他们丢脸?因此,他们会通过推卸责任来维护自己的面子,降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系数,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下。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归因偏差”,说的是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让别人替自己“背锅”。
把责任转嫁出去,自己的问题就小了,面子也保全了。这种归因方式,其实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
规避责任,避免受斥责、被惩罚
面对孩子的错误,特别是反复出现的问题,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训斥、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压抑、焦虑。
这些消极的、负面的体验会不断强化孩子推卸责任的行为。因为如果推责成功了,自己能免于责罚;即便不成功,内疚感也会减少。
成人不恰当的示范与日常包办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当孩子开始学走路时,摔跤或被绊倒是非常正常的事,可一旦孩子因此而哭泣,很多家长就会拍桌子、拍凳子,边拍边念叨: “都是桌子(凳子)不好,把宝宝绊倒了,打你!打你!”怎么样,你对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再举一个校园里常见的例子。在集体活动中,自己班级的学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发生了矛盾,班主任多半会想方设法地找到对自己学生有利的解释,这种行为俗称“护短”。
以上两个例子中成人的示范都是带有误导性质的,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一种遇事向外推、不反思的思维模式。
至于日常包办则更是常见。孩子受人欺负了,家长第一个冲出来;学生遇到麻烦了,教师也是第一时间想办法帮忙解决。很多孩子连忘了带作业本这样的事情,都想不出一个解决方案,只能眼睛盯着教师,然后说: “我妈没把作业给我装进书包。”
成人万事包办,最终只会导致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
面对学生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教师可以怎么办呢?
◎说话留余地,面子要保全。
学生承认错误、承担责任需要不小的勇气。因此,我们在选择谈话的场所时一定要慎重。不宜说: “某某同学,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句话一出,学生就会有所防备,甚至可能直接进入“攻击状态”。
选择一个使学生感觉安全的场所,没有外人在,彼此保密。如果谈话的目的是给学生减压,可选择操场、走廊、校园小花园等环境优美的场所;如果是要谈较为严肃的问题,谈话的目的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就选择安静的室内。
◎停止指责,认真倾听,引导学生表达情绪。
出于职业习惯和角色权威,教师容易对学生的行为做直接判断。“你又在讲话!” “又是你在捣乱!”这样的发言使教师成了评判者,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你不妨尝试这样说: “我看见你刚才……是发生什么事了吗?”或者“刚才你……能跟我说说原因吗?”这样一来,你就成了学生的倾听者,给了学生说明原因、陈述事实的机会。如果学生在陈述时归因还有偏差,不要急着拆穿他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
越是问题行为,成因越复杂。尽管站在教师或家长的角度看,学生的很多解释都是在狡辩,但学生这么做,一定有原因。以干扰其他学生午休一事为例,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在捣乱,再联系到自己多次强调过午休纪律,那必然会发火,学生为了逃避责罚,就会推卸责任;如果教师试着理解,学生是因为睡不着觉又想和同学玩, “打扰”是一种交往的需求,只是时间、场合和方式不恰当,那么教师便不会如此气恼,也更能用平和的态度教导学生。
在日常接触中,教师要多去了解亲子交往中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有些坏习惯(如推卸责任)可能正是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这样想来,教师对学生也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
我们只有理解了学生的行为动机,才能够以适宜的态度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教师是尊重他、保护他的,使学生更愿意承担责任,寻求进步。
◎及时肯定学生担责的勇气。
动机强化理论表明:人的行为均有一定的动机,但人的动机是不稳定的、易变的,要延续某种行为,则需要及时对产生该行为的动机加以强化。强化有正负之分,正强化对动机起巩固、加深的作用,负强化则相反。它们均会以一定的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某种行为。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思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影视作品、社会中真实的榜样事迹等帮助学生深化思考;可以拿学生本人以往勇担责任的具体行为来举例,用教师或家长的相关表现来示范;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岗位,开展一些体验性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正向强化其行为动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每一个日常行为都值得我们关注。从小事入手,帮助学生逐渐成长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