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新生见面会”

3.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新生见面会”

带班如同开车,想要让这辆车平稳、高速地运行,班主任就要做好前期预热,稳步提速,如果一上来就猛踩油门,后果可想而知。

建班起始,班级处于“散装拼搭”阶段。没有制度的约束、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状况百出。班主任想要迅速建立班级规范,就一定要主动发力。

小调查:

如果建班之初,学生的表现不如我意,我将如何发力?

A. 拍讲桌、瞪眼睛、发脾气

B. 罗列问题,共管齐抓

C. 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家长,让家长解决

D. 和学生语重心长地沟通

这是班主任最常见的四种操作,我来给大家解读。

A. 拍讲桌、瞪眼睛、发脾气 —— 使用蛮力

B. 罗列问题,共管齐抓 —— 无着力点

C. 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家长,让家长解决 —— 问题转嫁

D. 和学生语重心长地沟通 —— 使不上力

【解析】

A.使用蛮力见效快但不长效,往往都是班主任在,学生乖;班主任不在,学生皮;班主任的课勉强上,非班主任的课没法上。

B.无着力点往往让班主任疲惫不堪,处处管,处处管不好。问题多又抓不住重点,所以策略分散,管理效果不明显。

C.问题转嫁的后果是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迅速消失,对其产生负面评价,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不良影响。

D.使不上力会使班主任威信尽失,时间久了学生容易形成小团体,班级管理的难度就更大了。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时间是建班前,其次是问题出现时。班主任如果能在建班之初就创设关键事件,启动班级运行机制,就可以对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形成双向影响,使学生迅速建立规则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为新班预热呢?我建议举行“线上新生见面会”。提到“线上新生见面会”,你可能会有一连串的疑问:

◎什么是新生见面会?

◎有必要举行吗?

◎为什么要放在线上?

◎怎么操作?

◎需要家长参与吗?

… … ……

在这里,我把它们整理为“为什么要举行、怎样设计、如何延伸效果”三个问题并进行具体说明。

(1)为什么要举行“线上新生见面会”

网络是最容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的场域,它是一种天然屏障。没了直接面对面的拘谨,学生和教师都不用担心会被对方审视,所以更容易关注彼此给出的信息,也更容易专注于倾听对方的表达。

“线上新生见面会”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

线上见面更安全

线上见面可省去许多的出行烦恼,消除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安全隐患,更安全。

隔屏“破冰”,消除新班级的陌生感

不管是开学报到,还是入学相处,师生总会见面的。学校事务多,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往往忙于安排班级事务,真正能用于“破冰”的时间十分有限。线上见面会可以专用于班级“破冰”,消除陌生感,这样在学校见面时师生之间就不会有什么尴尬的感觉了,相关工作也会更容易开展。

参与面广,教师、学生、家长都可加入

线上活动不受场地限制,参与主体除了新生外,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班主任还可以主动邀请其他任课教师,以团队形式出镜。大家在群里互动交流,集体感一下就出来了。

便捷、易操作,具有时代特色

这个优势很明显,只要确定好时间、线上平台,提前告知学生和家长即可。既省去了班主任家访的麻烦,也避免了不方便线下沟通的问题。如果学生或家长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参与互动,也可以选择在线收听,只要保持话筒静音即可。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具有时代特色,学生感兴趣,家长省烦恼。

简单、易操作、互动性强、 “破冰”效果好,这样的家访,难道不值得尝试吗?

(2)怎样设计“线上新生见面会”

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但真实情况是,只要一提到组织活动,班主任往往都唉声叹气,觉得无从下手。事实上,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张可以帮助我们将思路捋顺的策划表。

我根据“线上” “新生” “见面会”这三个关键词设计了以下活动策划表(表1-6),供大家参考。

表1-6 “线上新生见面会”活动策划表

表1-6 “线上新生见面会”活动策划表

举例:

续表

针对上述举例,我对设计的部分内容还有一些补充:

◎关于活动目的

线上见面会的意义在于完成新班预热,班主任不要将其当作班级正式会议,不要设置过多、过大的目标,只要通过丰富的环节“破冰”师生关系,做好衔接指导就可以了。

◎关于班主任精彩亮相

学生和家长都会非常期待班主任的亮相,所以班主任要精心准备。这次亮相不同于普通的自我介绍,班主任要突出自身的教师属性,力求介绍简洁、干脆、有力。内容上我建议采用“我是谁+我的教育经历+我和‘你’的关联”组合形式。

有需要的班主任可以参考表1-7:

表1-7 班主任自我介绍表

◎关于学生的自我介绍

可提前要求学生录制微视频(每人1分钟,出镜),这样班主任既可以看到学生(使你开学一见面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也可以突显学生的个人风格。内容上可采用“姓名+毕业学校+个人爱好+对未来的期待”的组合形式。

◎关于衔接指导

学段衔接指导既针对家长也针对学生,所以在内容维度和呈现方式上要进行差异化设计。教师可以从学科专业出发提出具体要求,优秀毕业生则可以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给出参考建议,指导的内容可聚焦在开学前的假期里新生和家长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上(详参表1-8)。

表1-8 学段衔接指导表

◎关于事性工作的布置

事务性的工作主要指向为“开学第一面”做准备的内容,所以更多的是针对环境和材料两个方面的。班主任可在见面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招募学生工作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开学工作的准备中,做班级的主人。

如表1-9所示,便是一些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表1-9 常规事务性工作表

希望上述策划表和补充内容能帮助大家统筹安排、发动身边力量设计出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线上新生见面会”。

(3)如何增强“线上新生见面会”的效果

“线上新生见面会”像是一个启动按钮,开启了新班级的旅程。如果你想让见面会效果最优化,就免不了要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主题适配性、参与度和仪式感等)。

主题适配性

明确主题是活动开展成功的先决条件,会产生积极的首因效应。班主任可在活动后发起调查,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填写,以此评估活动的主题是否突出,是否达到了策划预期的目的。

参考表1-10:

表1-10 “线上新生见面会”之我的感受

填写问卷就是对活动复盘,用时不多却意义重大,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对活动的意义进行思考,增强活动效果。

参与度

参与度反映认同感。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观察见面会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积极主动的个体进行记录,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在班级内发挥积极作用的人”;对不太主动发言的个体也要进行关注,通过后期的接触判断是性格原因还是认同度的问题。

班主任可在群里小结: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通过本次线上见面会,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主动,也感受到了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希望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能用实际行动为学生的梦想添砖加瓦,大家一起加油,合作愉快!

活动参与度越高,活动效果往往越好,学生和家长通过交流与教师达成共识,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学生会因此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产生主人翁效应。

仪式感

仪式感之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成学生成长关键事件的发生,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线上新生见面会”的仪式感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身份。这场仪式会使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然有所转变。加入了新的班级,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了新的身份,学生自然要有新的表现,承担新的责任。

“线上新生见面会”的仪式感有利于“定格”建班瞬间。因为这场仪式,我们的班级正式“剪彩”,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可以成为班级的“生日”,大家共聚线上话成长,回顾建班初心,盘点个人进步。

“线上新生见面会”的仪式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这场仪式将美好的种子播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成长之路必定困难重重,当我们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想一想建班之初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或许就能找到一种力量。

为什么要举行,怎样设计,如何增强效果?当我们把这三个问题梳理清楚了,见面会的开办方式、意义、成效也就明晰了。

“定制”教育契机,让班级“行”在起点。快来设计一场有校本特色、有班主任个人风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线上新生见面会”,为开班预热吧!

本章小结

我一直认为,带班是一项高度情境化的工作,有太多的变量:学生、任课教师团队、家长、学校理念、区域资源。我们班主任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处理。

在本章中,我试图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问题的角度、设计活动的维度呈现出来,它们并不是一个个固定的模板,而是一个个可供教师自行填写、自由发挥的框架。

我希望通过这些表格,教师可以更具体地分析自己,展开设计,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自信一点,试着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你会发现你本就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宝藏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