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参加家长会,效果更好

4.这样参加家长会,效果更好

开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每所学校每个学期至少会召开两次家长会。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团队精心准备,其投入不比上一节公开课少;家长全程参与,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少。

然而,开家长会的效果如何呢?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扰:家长会上各科教师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虽然听了好几个小时,掌握了一些教育方法,可到具体执行的时候,自己还是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我想给家长朋友提几个强化与会效果的建议。

(1)带着问题参加家长会

家长在与会前,会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吗?以期中进行的家长会为例,它的召开时间通常是在期中考试的后一周。很明显,这场家长会是指向期中考试的得失分析及后续家校共育的策略交换的。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后,家长应趁热打铁,先和孩子认真地进行一次成绩分析,分析方法可参考本书前面的内容。在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包括知识维度、方法维度、习惯维度),家长就可以开始列自己参加家长会的问题清单了。有所准备,才会带着问题去听,与教师高效交流。

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情况(除了分数以外)一无所知。这样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仿佛是一个陌生人,即便他们把教师讲的要求全都记下来,也没有办法在策略层面进行调整和配合,无法真正对孩子起到积极影响。

教师也同样害怕家长这么问: “老师,我家孩子最近怎么样?” “老师,我家孩子最近学习认真吗?”这类问题不需要问。孩子近况如何,是否认真,家长难道不清楚吗?如果真的不清楚,家长就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关注是否到位了。

那家长应该怎么问呢?以我所教的英语学科为例,我希望家长这么问我: “老师,我孩子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单词经常拼错,您看我在家里可以怎么配合他?” “老师,我孩子阅读理解题错误率较高,他准备积累词汇并做一些阅读拓展,我需要怎么配合他?”

能这样问的家长必然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他在家里和孩子已经认真地分析了考试结果,并对结果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二,根据分析的结果,他和孩子已经制订了一些策略和计划。

第三,他准备配合孩子,他需要我给出配合的建议。

这样一来,我们(即家长和教师)就站在了同一边,共同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配合孩子主动改变而不是代替孩子学习,这才是开家长会的初衷。这样问,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使教师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带着表扬,回家与孩子交流

我在教室外候场时,总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 “走,去看看他们(家长们)什么表情!” “不知道老师会怎么讲我。”

孩子对家长会的感觉是什么?

是告状会、批评会……孩子从来不会觉得家长会是家长和教师一起帮助他们的成长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开完家长会后,家长都会有所行动,让孩子感觉大难临头。

我建议,开完家长会后,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采取“三段式沟通法”:表扬—鼓励—提建议或要求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

第一,拉进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师在全班家长面前表扬了孩子,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会觉得教师关注并认可他,觉得家长在乎他。这种感觉多么重要啊!

第二,让孩子看到了希望。

接受表扬的孩子已经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时候家长要趁热打铁,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提出改进的要求并且鼓励孩子努力调整。

第三,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按照我们的预设,开家长会前家长已经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孩子也自主制订了一些计划。这些计划有些可能会存在可行性问题,需要孩子结合家长和教师的建议进行调整。采取“三段式沟通法”后,孩子基本不会对交流讨论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这么多门学科,总会有一位任课教师表扬到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没被表扬到,家长则需要和教师进行单独交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回去对孩子提出表扬。若单独沟通也没能找到孩子值得表扬的地方,你还可以对孩子说: “××老师说你的上升空间很大,只要你在……方面做些改变,你就肯定能在……方面有所提高。”

家长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教师表扬你的孩子,你就应该更加关注他、鼓励他,发现他值得表扬的地方。

(3)带着主导意见,召开家庭会议

每个家庭通常只有一名代表出席家长会(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可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东西是需要全家达成统一意见的。所以,家长代表去学校开完家长会之后,一定要拉上另一位监护人一起开一个家庭会议,传达家长会精神,讨论形成下一阶段家庭对孩子的一致要求,明确原则和底线。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隔代抚养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节奏很快,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孩子是难免的。但是,隔代抚养极易产生教育问题(老人更容易溺爱孩子)。所以,如果家庭中孩子的主要照顾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我们开完家长会之后,一定要记得叫上家里的长辈参加家庭会议。既不能伤了老人的心(他们照顾孙辈也很不容易),又不能让老人因对孩子的溺爱突破家庭教育的底线。

家庭成员努力的方向一致,孩子才会有方向。孩子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下一阶段会遇到什么挑战,家里可以配合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家庭成员必须形成统一的意见。参加家长会的成员要发挥主要作用,因为你直接参与了家长会,对孩子的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你能来参加会议,也说明了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既然是家长会,聚焦的行为主体就应该是家长。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做怎样的调整,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上需要做些什么工作,都应该在家庭会议上讨论清楚。最好能形成文字方案,成为“家庭契约”。

参加家长会是一门学问,希望以上三个建议能帮助家长增强与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