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对话总被“怼”?家长不妨试试这十句话
为什么家长总被孩子顶撞?我们先要了解孩子叛逆心理的成因。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属于青春期的特色。在这样的心理过渡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青少年急切地想要摆脱成人的束缚。
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方式不当,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他们会想要挑战权威。家长和教师都是孩子人际圈中的“重要他人”,挑战这样的人能给孩子带来极强的满足感,仿佛这样就证明了他们已经长大了,拥有了独自行事的能力。
所以就出现了我们身边常见的“怼怼”们。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信号,换句话说,这是孩子在经验生成中的求助信号。
在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时,家长和教师必须朝一个方向用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从满足合理需求的角度多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以下这十个句子,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轮”,提高对话质量:切入情绪(共情)—回顾事件(归因)—提供建议(行动)—表达期待(信任)。
(1)“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说,鼓励孩子说,让孩子详细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低年龄段的孩子还可以描述自己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语言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通过画画、写关键词(如形容词、动词)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回应的方式也有很多,拥抱、拍拍肩膀、摸摸头都是父母表示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
(2)“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开口的原因是家长或教师总用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谈话的节奏。我们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封闭性问题,如:“是不是” “对不对” “错没错”。其实这些问题,家长心里都预设了答案,即认定孩子有错,需要通过对话让他认错,如果孩子不认错,家长就会生气;可如果孩子认错了,孩子的情绪也就上来了。这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责怪而不是帮助。那么,怎样才算是帮助呢?要让孩子谈想法。给孩子一个表达的窗口,家长用心倾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亲子交流。
(3)“你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旨在归因,家长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倾听和换位思考。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孩子在归因时为了逃避责任会倾向于向外归因,所以我们要通过倾听找到孩子的认知偏差,进行积极引导。为什么要换位思考?因为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跳出自己的思维阈限,更加理解孩子。二者综合,孩子情绪层面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后续教育中,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4)“你准备怎么解决?”
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想做的事情总是被家长质疑、否定。为了弥补这种心理缺失,面对家长交待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拒绝、对着干。其实,如果我们把某些事情的处置权交给孩子,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使孩子获得处置权有两种结果:第一,孩子真的想出了一些不错的办法,他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行动能力;第二,孩子想不到什么有效的办法,在尝试之后,孩子发现了问题,开始主动求助。你看,不管能不能解决问题,结果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5)“你需要爸爸妈妈给你什么帮助?”
这句话听起来就很温暖,不是吗?首先,它体现了立场的一致性,即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面对问题,父母是孩子的支持者。其次,它体现了角色的辅助性,既满足了孩子的独立需求,又满足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参与需求。 “我帮你”永远比“你要听我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6)“我们试一试?”
孩子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起来的。 “试一试”三个字,传递出的是一种信任,是一份与父母、教师、同伴一起面对问题的安全感。“试一试”的结果,也无外乎两种:第一,问题解决了,孩子会因为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而变得自信、积极;第二,问题没有解决,但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沮丧,因为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有别的收获。
(7)“你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孩子经验不足,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也大多是担心孩子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预判。如果盲目行事,屡试屡败,孩子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即因为重复的失败而产生的对现实的无望感)。行动应该建立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之上,根据已有条件,推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哪些麻烦,做好预设,这样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思维也会越来越缜密。也正因为做了预判,孩子有了面对困难的准备,即使后期真的遇到了挫折,也更容易坦然面对。
(8)“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如果说上一句是指向预判的,那么这一句就是指向复盘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总结的。家长不要主观地评价孩子,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家长以自己的经验来衡量一切。确实,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孩子遇到了很多我们当年并没有经历过的诱惑与挑战,我们的经验在许多方面早已失效。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和孩子在当下生成新的(共同)经验。孩子自己总结的经验,才会具备迁移性,孩子才能够用它们去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9)“我很高兴,你……”
这句话是真实、具体的评价,而不是宽泛的表扬。家长一定要具体说明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你觉得高兴,这样才可以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偶然的好行为常态化。这句话,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我很高兴”四个字,就传达了家长对孩子的肯定。
(10)“咱们换个方法试试。”
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努力,如果他没成功,就鼓励他调整方法,和他一起继续想办法。在这样的对话中,孩子比较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他会更加坚强,会认为自己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自己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他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会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不断调整。
改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但家长若希望孩子改变,自己便要先行动起来。
家长们可以从我所提供的这十个句子入手,耐心与孩子沟通,也许不知不觉间,孩子就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