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连环计,如何从教师精彩到学生出彩
期中、期末的复习指导工作一直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点。如何才能使复习指导工作变得有效并且有趣呢?这就需要我们将考试放到整个系统学习中去思考。通盘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在考前、考中和考后,我们都有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可做。
在此我们不妨先问一问自己:在考试前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各自的角色和分工是什么?班级多学科综合发展与班主任任教学科专项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平衡学生的自主复习和教师的指导复习?怎样激励学生,促使其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弄懂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我们的复习计划才能更加有效。
(1)有效干预,搭建学习“脚手架”
在考前的复习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三类“脚手架”:知识支持架、心理支持架、氛围支持架。
知识支持架
复习阶段的知识学习不同于新授课阶段的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分学科为学生列出复习清单,根据学科特点以框架式或条目式呈现所教知识。这样的导向式复习清单,能将复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能级要求明示于学生。
学生结合复习清单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针对弱项制订具体的补缺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复习清单也为学生自主复习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参考,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清单确定复习的进度和内容,确定每晚和每周末复习的具体安排。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复习时,也应该围绕复习清单展开,分层落实,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督促作用。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提前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复习清单的制作,让学生说明各章节学习的难点,以便为学生寻找更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源。
心理支持架
复习是一场心理战, “优等生”目标高、压力大; “中等生”刷题多、变通少; “后进生”基础差、提效慢。平时学习上积累的问题,在复习期间会更直白地暴露出来,学生容易变得心烦气躁,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
班主任应积极建立主动、会动、能动的复习机制。同时,一定要维护学生在学习上的安全感和自尊感,特别是对学习有放弃念头的那部分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只跟自己比,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补缺。
氛围支持架
复习氛围的营造是良好班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个体,观察他们是否积极、主动、投入地参与复习。同时,我们要重视学习小组的打造,给出具体的活动方案,激发团队复习的动力,使团队充满活力。
赋予团队活力的方式多种多样,班主任可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现实情况进行取舍:打造学生师徒,培养金牌小组,开时间管理分享会,成立班级“智囊团”,编印目标达成卡,制作复习自评激励条等。
(2)榜样效应,施加同辈影响
复习期间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班会课为平台,让学生分享经验。可以围绕个人的复习计划、笔记和错题整理技巧等内容展开交流。
(3)期待效应,成就最长情的告白
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是十分愿意按照教师的期待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因此,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教师都应对学生有所期待。这种期待中,融合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信任和爱。
身心陪伴
复习期间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时常给予学生信任的眼神、欣赏的微笑,观察学生的精神风貌,有意识地询问其睡眠状况。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复习节奏。
考试当天,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早一点到校,在班里四处转转,问一问学生的早餐进食情况,观察一下有没有闹肚子的学生,提醒学生带上水杯,考试过程中适当喝一些水。
临场指导
开考前,班主任就不要再与学生聊学习了。这时可以提醒学生检查一下该带的文具,强调一下答题规范和书写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骄傲型、马虎型等)做出具体的临场指导,以提升他们的应考技能。对个别不自信的学生,不妨走到他们身边,耳语几句或拍一拍他们的肩膀,会心一笑给予鼓励,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全局意识
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有考试的全局意识,不要在学生考完某个学科后就开始追问考试题目和答题情况,使学生紧张或失落。期末考试是综合性的,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考一门放一门,稍做休息后好好准备下一场考试。
当学生主动说起有几道题做错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试卷的整体难度和个别题目的创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你难别人也难” “不必过分纠结已经过去的事情” “关注自己可以把握的部分即可”等,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
眼神、对话、表情……总有一种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期待,从而将这份期待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
(4)以专业的分析帮助学生
对于考试,学生的观点、家长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时,作为学习“领头羊”的教师就要为各方提供自己专业的分析,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家长找到助力方式。
科学总结
考试结束后,随之生成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贡献率、学生个体浮动情况、学科失分点……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谈成绩的重要资源。
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远比关注分数本身有意义,它们是指导师生发现问题、调整方法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也是教师考后的重要工作。
一般来说,学生考得好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向内归因,即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学生没考好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向外归因,即认为是试卷难度过大或其他原因致使自己考试失利。此时,教师不宜随意评价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而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肯定优势,明确不足,寻找提升点。
在构思具体的应对策略时,教师不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交流,提升认同感,相互鼓励、相互借鉴。如果可以,最好让学生明确提出需要家长和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方合力
肯定了优势,找出了不足,制定了应对策略,接下来就要开始新一轮的学习了。新的学习必然需要多方合作,如此才能让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分层满足,把握需要层次理论;
因材施教,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获得尊重感和信任感;
开展家校合作,通过家长群开设“线上家长课堂”;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追问,走出“原地踏步”状态;
完善制度,建立教师、家长支持系统;
巧设积分制,评价师徒结对和学习小组的效果,发挥鲶鱼效应;
召开班级表彰会,进行经验分享,发挥榜样作用……
任何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都能让班级通过考试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对考试展开科学分析,我们可以使学生相信自己拥有变得更好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自我提升的方法并执行,使学生学会在行动中主动寻求帮助并帮助他人。这样一来,考试便有了更多育人的意义。
教师须谨记:复习迎考、考场发挥、考后分析,每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
有了这样的复习连环计,还怕学习效果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