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五个步骤,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2. 两分钟、五个步骤,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无细节,不带班。不管你的班规制订得多么完善,学生还是会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出现不同的问题。课前准备阶段就是一个问题多发时段。有的课,教师严厉,注重细节,学生的课前准备就很到位;有的课,教师没有强调,学生就无所谓,上课铃响后还吵吵嚷嚷的。

因为工作多,所以很多班主任都会忽视对学生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但是,如果学生在多门课上都不做课前准备,班级的学风便难以形成。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把它纳入必做工作清单。

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课前准备习惯呢?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课前准备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课前准备,我们至少需要达成这两个目标:

1)做好材料准备(包括课本、学具、资料),上课时不必再浪费时间翻找,可专心听课、专心学习;

2)做好心理准备,有了40~45分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打算,不再心烦意乱。

明确了课前准备的目标,我们再来探究具体的实施方法。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以下五个步骤可以在1~2分钟内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并进入状态。

第一步:教师提前1~2分钟进入教室候课。

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提前进入教室,既有利于维持师生关系,增进感情;又有利于调控课间节奏,营造安静的课间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好PPT的放映或板书的准备工作。

第二步:在打响预备铃之后,教师便停止与学生交谈,站在讲台处,用目光扫视全班。

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看到教师这样之后,都会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自觉做好课前准备。在班级闹哄哄的情况下,教师切不可拍着讲桌大喊: “回到座位上去!要上课了!”因为越是这么喊,课堂环境越嘈杂,学生们越会“浑水摸鱼”。

第三步:预备铃结束后,由课代表组织读书。

这是我个人用过无数次的方法,效果十分显著。

我授权了课代表,只要预备铃响后,不管我是否在教室,都由他来组织朗读。

齐读一篇课文,就能够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做好“开嗓”的准备,效果不错!

如果是理科教师,我觉得你可以安排学生做1~2道题,这样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安静下来并进行思考。

第四步:适度点评 + 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不管是在朗读之后还是在做题之后,教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投入程度、准确性等)进行点评。点评结束之后,提醒学生检查课上所需要用到的课本、资料、讲义是否准备到位。

这样的小步骤用时非常短,大概只要花费1~2分钟,从预备铃到正式铃响之间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实施,不会浪费上课的时间。

第五步:通过“起立—问好”的课堂礼仪,启动这节课。

课堂是需要仪式感的, “起立—问好”的小步骤能给予学生一种“要开始上课了”的感觉,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怎么样,以上五个步骤是不是很简单呢?

其实,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原本就没有多难,但一定会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

一开始,班主任会辛苦一点,可能每一节课都需要提点学生、训练学生,需要和任课教师配合联手监督学生,但只要我们坚持两周左右,学生就基本上养成了习惯,这时班主任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

有时候我还会故意在打铃之后,在教室外或者是后门徘徊,等课代表组织好朗读以后,我再进入教室,结果发现学生依然做得很好,没有丝毫懈怠。

当然了,我也会不时地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进行表扬,以此强化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章小结

不要沉溺于零碎的事务性工作,因为那样会消磨我们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将事务性工作变得有条理、有步骤,不仅能够提高你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让你工作得更轻松、更高效。

学会借用表格,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进行任务分解时,一定要明确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把标准和规范呈现给学生,提高育人价值。

要学会使用流程清单,梳理出工作的主线。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会手忙脚乱了。总之,让班主任工作逻辑化,你也能轻松成为宝藏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