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家访,亮出第一张名片
家访是传统的家校合作形式。所谓家访,是指为了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统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由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家庭所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
根据不同的目的,家访又可以分为:一般性家访、慰问性家访、表扬性家访、沟通性家访、防微杜渐性家访和纠正不良家庭教育性家访。
家访,特别是建班初期的新生家访,是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亮出“第一张名片”的重要渠道。成功的家访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互信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有助于班集体建设的持续开展。
新生及其家长在分班之后,一定会想第一时间了解自己(自己的孩子)的班主任,也会想从班主任口中了解关于课程衔接、习惯过渡等方面的内容;班主任也会想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配合程度。此时,新生家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针对新生的家访,班主任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1)家访前:明确目的,突出针对性
“计划先行”是一切工作的准则。面对双方的好奇心和对新学期的美好憧憬,明确家访目的,做足准备,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实现初步了解、建立联系的目的。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拟定家访名单,确定范围
根据学校提供给班主任的学生信息,我们可以将家庭住址相近的学生圈画在一起,预设同一天进行家访。
我的习惯是先对住得远的家庭进行家访,即“先远后近”。一来,先难后易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接受一些;二来,这样可以让住得远的家庭感觉教师的关爱是无差别的,更显亲切。
每天访问几家,根据班级总人数和家访时间的宽裕程度来确定。比如我接手的新班有四十二名同学,我就留出七天的时间进行家访,每天访问六家左右,根据家庭住址微调,这样便能很容易地拟定每日家访的名单。
确定家访形式和时间
名单拟定后,我们要先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默认的形式为上门拜访,若家长表示家里不方便接待或表达出不太情愿让教师到家里来的意思,我们便要尊重家长,改约到校面谈或电话沟通,达到交流的目的即可。
确定家访形式后应立即预约时间。约好一家便做好记录,再约下一家的时候要留足赶路时间,即便两家住同一个小区,也可能因为我们搞不清单元楼所在位置而迟到。
分析家访对象
这是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在家访前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家访的对象。
对于学生,要准确记住其姓名,这样可以拉近我们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家长,要事先了解其文化程度和职业,如此便可初步判断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交流。如果没有信息可供了解,我们则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多留心,灵活地调整沟通方式。
准备好谈话的内容
家访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家校合作活动,漫无目的的闲聊既浪费彼此的时间,又影响教师形象的树立,容易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要预设谈话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问题。
谈话可以由三大模块组成——介绍、了解、解答。
介绍: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活动设置等,也可以介绍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班级未来的设想等,甚至可以进行自我介绍,满足家长对班主任的好奇心。
了解:带着同样的好奇心,尽可能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和家长。
解答:解答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家长)提出的各种教育问题。回答学生提问时,态度要亲切,要尽量使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有所向往;回答家长的提问时,尽可能做到专业、准确。
(2)家访中:把握节奏,体现专业性
有了充分的准备,家访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在家访中,班主任要致力于展示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专业魅力。那么,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服装、气质展现教师形象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班主任首先应该从仪容仪表上展现出自己的教师气质,以此增加家长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
控制家访时间
家访时间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不要逗留到饭点。控制时间的最好方式就是控制交流的话题,围绕准备的中心话题谈话,避免闲谈。长时间的闲谈会拖慢家访节奏,使班主任感到疲劳,从而导致班主任无法按时访问下一家。
以友善、轻松的态度展开沟通
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家长唯分数论,又或者因班主任资历浅而质疑其工作能力等,此时班主任就要灵活一点,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将话题转回轻松、可把控的内容中去。
根据家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通常,我们只需要进行几分钟的沟通就能分辨出家长的类型。对于通情达理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求,然后与家长进行探讨式对话,告诉家长你的想法,聆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彼此互换想法,达成共识;如果是对子女期望较高、性情急躁的家长,班主任可以首先以温和的态度,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然后帮助家长分析实际情况,缓解焦虑,了解入学后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对于娇惯子女的家长,班主任要立场坚定、态度诚恳,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帮他们分析严与爱的关系,明确孩子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对过分依靠学校教育的家长,班主任要了解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指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分析问题和现象,多给出具体建议
家有读书郎本来就是一件既令人幸福又令人不安的事情,如果有家长因此而感到焦虑,班主任便应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帮助家长分析衔接阶段的特殊性,列举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2~3条)。
展现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
每个人对“好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标准,家访的过程中,家长也一定会在心里评价班主任。评价的角度很多,但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充分展现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那么就更有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使他们更加放心。
“不要”和“可以”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对象,在家访中,我们很容易觉察出学生与学生、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不同。我建议大家不要当着家长的面做记录,而应该回去整理思路,思考与不同学生及家庭的合作模式。
在第一次家访时,班主任可以请家长为学生和自己拍一张师生合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家访后:归档整理,提升实效
进行新生家访是为了班主任能初步了解学生及学生家长并与之建立联系,所以回去后班主任一定要整理好当天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可能……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以便于日后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当建立“家访记录卡”。建立“家访记录卡”是为了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意见反馈等,这是进行后期“追踪”的重要资料。进行后期“追踪”可以检测家访效果,并帮助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可以说,进行后期“追踪”是家访流程中的关键一步。当然,学生的原生家庭差异很大,如果有一些情况涉及学生隐私,班主任一定要保密。在正式开学后,要持续跟进与反馈,提升家访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