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油盐不进”的学生,怎么办
当谈到学生管理时,我们会首先想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在这些学生中,又有极个别学生“油盐不进”。
不少教师都会问我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遇到过,而且每届都会遇到。这是真实的教育困境,我想没有教师可以避开。
那么,当遇到了这些“油盐不进”的学生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点: “油盐不进”,必有因。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入学前,他们已经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也经历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就中学教师而言,我们接触学生的时候,他们已经身处叛逆的青春期了。
学生“油盐不进”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所以,先别着急上火,别和自己过不去。
经过我的观察,通常会有这样三类原因,导致学生“油盐不进”:
◎身心发展异常(由先天或后天生理因素造成);
◎自尊感严重缺失(缺少底线教育,以异样为个性);
◎自我防御过强(曾经受到过教师或家长的伤害,只能假装满不在乎)。
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油盐不进”的真实原因,那么想管好这类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具体怎么办呢?我有三点建议:
(1)真诚接纳是前提
在这三类原因中,身心发展异常是需要家长送医的,这超出了班主任的能力范畴,必须向专业团队寻求帮助。但是,对于低自尊感和防御心理过强的学生而言,教师的真诚接纳将大大促进他们的转变。
学生既聪明又敏感,教师是否真的理解他、心疼他、保护他,还是只是为了管理他而刻意表扬拉近关系,学生心里一清二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油盐不进”的学生,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我们不知道这个学生究竟经历过什么,是家长的打骂,还是教师的苛责?能打动这类学生的,要么是教师持续、温和的关注,要么是暴风骤雨般强烈的情感冲击。
记住,真诚比讨好更有效。不要以为假装喜欢可以打动一个学生。相比之下,教师坦诚地向学生指出问题、表达担心,更有可能唤醒一个学生的改变之心。
(2)“油盐不进”,试试“酱”和“醋”
这个建议比较形象,好理解。既然“油盐不进”,那就要换配方、换切口、换方法。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换人沟通
学生“油盐不进”的态度通常都是指向班主任或经常批评他的教师,换个教师也许就能找到沟通的入口。班主任不妨请这个学生喜欢的任课教师与之谈心交流,以求敲开学生的心门。
换角度沟通
很明显,我们通常是为了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在学生那里吃了闭门羹。
对这类学生,我们要降低标准,看到其有了点滴的进步要及时表扬(私下表扬效果更好);看见学生有了变化,要明确表达出你的感受,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句问候,这样也许就能促成冰山的融化。
相比改变学生,教师主动改变会更容易一些。所以,如果原来的方法不成功,那就试着换一个思路。
(3)尽力而为,也要接受教育的有限性
学校教育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它不像接力赛中的交接棒,能一棒一棒地往下传。
教师就是教师,即便我们时常会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殚精竭虑,我们仍然不可否认:我们既不曾参与学生的过去,也无法陪伴他们的将来,甚至即使在当下,也不可能替代他们的父母。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总盯着“油盐不进”的学生,尽管他们确实有极强的存在感。我们需要关心班里的大多数学生,以此营造积极上进的班风;我们也需要关爱自己和家人,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我们要承认:学校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不是万能的;它还有很强的滞后性,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受到环境和学生心智成熟度的影响。这样,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总想着改变所有学生,面对“油盐不进”的学生,我们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静待花开。这样的教师,已经足够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