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爸爸总缺位,怎么办

3.家庭教育中爸爸总缺位,怎么办

好的家庭教育依赖于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但在现实中,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女性在承担育儿任务。事实上,爸爸、妈妈的角色缺一不可。只有当夫妻形成了育儿共同体,在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有商有量,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如果情况特殊,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不得不缺位,妈妈可以怎么办呢?

(1)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妈妈。爸爸陪伴较多或爸爸妈妈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

妈妈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大概率上爸爸们在家庭教育中是缺位的。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男女的认知方式和成熟度存在差异。

从认知方式上来看,在面对问题时,男性普遍更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事情;女性往往更有忧患意识,能细致地考虑事情发展的各种走向。基于这样的差异,在教育孩子方面,爸爸们更偏向于“放养”,而妈妈们则更偏向于悉心教育。再加上不同性别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夫妻间身心成熟度也往往不一致。爸爸们总显得有些“神经大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妻子会觉得自己不是找了个丈夫,而是多养了个儿子。

◎将自身的成长经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比起妈妈们,爸爸们小时候可能会更加顽皮一些,因此在主动性、自律性、目标性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文学作品中那些混世魔王,游手好闲、得过且过的角色一般都是男性,这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爸爸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自然会更加“仁慈”。还有一些爸爸,因为自己在小时候就没有受过父亲角色的有益影响,所以并不知道究竟怎样做个好父亲。

◎在孩子早期生活中参与感不强。

女性从孕育宝宝的那一刻起,就会将自己定义为“母亲”,她们会主动学习育儿知识,悉心操持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事情。男性在父亲角色上的体验感就稍弱一些,有时候还会被妻子“嫌弃”笨手笨脚,所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男性家长会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受到老旧思想的影响。

“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旧思想在当下仍然存在,尽管妈妈们在职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回去后仍然会主动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爸爸们则更偏向于以工作忙为借口,寻找放松的机会。

◎对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资源的均衡度大幅提高。以前,家长都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的“教”,可当下“教”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许许多多的学习资料, “会面”各大名师,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许多的爸爸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才不高。

我并非在为任何人的缺位开脱,但是当我们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就能更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了。缺位固然不可取,但我们仍应化指责和抱怨为巧妙引导,邀请爸爸们参与家庭教育。

(2)认可为先,激发爸爸们的责任感

我们要明白,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一定是先于亲子关系的。妈妈们的眼中不能只有孩子,也要关注丈夫,用妻子的身份(而不是母亲的身份)和丈夫对话,这有利于流露出你对丈夫的需要、认同、鼓励和期待(当然爸爸们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夫的身份)。

妈妈们要充分认可爸爸们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要告诉爸爸们,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亲的关注。在培养孩子的体力、思维力、意志力、刚毅性等方面,爸爸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孩子需要他,自己也需要他。

有了妻子的提点,爸爸们便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实现自我成长。大多数爸爸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妈妈们不妨好好回想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父亲有没有做过什么很好的事。放大这些积极面,让爸爸们有价值感、被需要感,以此促使他们产生家庭责任感。

人是一种容易被标签影响的生物。当“好爸爸”人设建立后,爸爸们自然就会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形象。

(3)明确约定,鼓励爸爸们承担起责任

当爸爸们投身家庭教育之后,妈妈们就要与之做好约定,即约定好爸爸们具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我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爸爸们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总喜欢在校门口给孩子拍照,而妈妈们则很少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对于爸爸们而言,一个学期送孩子上学的次数寥寥无几,他们自然感觉很新鲜、很欣喜;妈妈们几乎每天都要接送孩子,且接送完孩子之后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她们自然就不觉得新鲜了。

所以,妈妈们要善于创造机会,鼓励爸爸们参与进来。

我建议可以按照“三个一”原则明确约定:

每个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最佳机会,孩子在现阶段的表现,后续发展的方向,学校对家长的建议,家长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履行的责任等,都是家长会上教师会与家长重点沟通的内容。让孩子的父亲去参加家长会,直接面对教师,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爸爸们的神经,让他们更理解妈妈们为什么常常为孩子焦虑。

每个月至少和孩子一起进行一次亲子活动

男性在体能和运动力方面普遍比女性更有优势,因此妈妈们应该鼓励爸爸们和孩子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增进感情。同时,妈妈们也可以用这个时间好好放松一下,让爸爸们带着孩子出门运动,这样有助于缓解自己的压力。

每个月至少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与妈妈沟通。这时候,我们不妨让爸爸出场,换一种对话方式与孩子进行谈话。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有了这“三个一”,爸爸们就有事情做了。忙,不再能成为他们不参与家庭教育的借口,这也能拉近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4)认清事情的性质,灵活处理

夫妻双方在共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分歧。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和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意见自然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这些分歧。

对于原则性问题,双方必须统一战线。比如: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好的习惯,树立怎样的学习目标等。在这些问题上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或某一方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双方要客观分析,共同讨论。比如: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学什么才艺等。当夫妻双方有不同意见时,我们不妨分别写下自己的意见,再一起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可以避免冲突。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一方面,这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这也会让孩子找到“空子”,消极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不赞同对方的意见或处理方法,我们也必须尊重对方,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通过努力给予他人幸福。爸爸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