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很忙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什么样的
期末考试来临,学生的状态却不太好。大家是不是认为这一定是教师上课无趣、作业多、学生睡眠不足导致的?仔细一了解更奇怪:学生状态最差的时候并非周五,而是周一。
你为此感到疑惑:经过两天的休息调整,为什么学生周一的状态会是这样的呢?
学生一语道破: “老师,您不知道我们周末有多忙吗?”
学生周末在忙什么呢?忙着上校外课。许多学生从初二开始就上一些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校外课,周末的时间基本被占满了。到了初三,更是所有科目齐上阵,不累趴下才怪。忙成这样,效果怎么样呢?
让我们来看看周末很忙的学生,周一至周五的课堂表现如何吧。
类型一:一知半解却自信心爆棚
因为周末进行了“超前学习”,所以自我感觉极好,心里“翘起了小尾巴”,觉得自己什么都会。
我是“画家”
课本成了他们的画册,各种神笔画作,甚至还有连环画,一幅连一幅,剧情紧凑(学生向我说明:有些画不是课堂上画的,是课间创作的,我很愿意相信他们,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眼高手低
总觉得教师讲的知识点太简单了,爱听不听,一做题就错。如果这些知识点在试卷上再来个改头换面,学生更是题题栽跟头。
窗外的世界真精彩
瞧!稍不留神,眼神就“飘”走了,看看窗外,听听鸟叫,下雨了他们一定是第一批发现的。
自主学习异变为刷题
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确实已经早早弄懂了课堂上的知识点,我也不希望他们就这么干耗着,于是允许他们自主学习,然后就看到他们拿出了《期末复习宝典》。说是宝典,其实就是各类真题的集合本,刷题成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首选方案。
类型二:完全不会却毫不担心
周末,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参与学习,听与不听、听进去多少、听懂了多少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有时候甚至走神了他们都全然无感。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是不好的。可即便自己什么都不会,他们也毫不担心。抱着这种态度的他们,在课堂上又是怎样的状态呢?让我们走近看一看。
依赖性“躺”学
学生认为自己有非常好的退路:课堂上没认真听,不要紧,周末自有人辅导他;笔记没有记,不要紧,周末自有辅导老师印好讲义给他;考试没考好,不要紧,网上视频讲解课一找一大把。
习惯性厌学
7天学习,全年无休,从早到晚,周末比工作日更辛苦,寒暑假更是刷题不停,听课不止。所以这些学生常常表现得很麻木,没有情绪变化,既不失望也不抱希望。
周末无休只会使学生失去求知欲和表现欲,降低课堂参与度。课内是根本,课外辅导只是一种补充!
总攻略:周末应该忙“对头”
学生周末当然应该忙起来,但不是盲目地刷题,听辅导性的课。那学生的周末究竟应该忙什么呢?
忙建构知识体系
一周5天,各科教师都讲解了许多知识点,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需要用链子串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学生应当趁周末建构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单元主题、分类专题进行整理,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忙梳理一周错题
学习不在于做多少新题(特别是复习阶段),新题是永远做不完的。其实,各个题目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点是相对固定的,学生应当趁周末把本周各科错题拿出来,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准题目中的考点加以梳理,彻底弄清错题及其变式。
忙专项突破
在建构知识体系和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增长点就藏在这些不足里。如果自主学习能力强,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参考书、练习册里寻找相关练习,进行对应训练;如果学习能力一般,难以独立完成练习,学生也可向他人寻求辅导帮助,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提升训练。
忙综合运用
综合题、运用题难度较大,因为它们不是考查单一知识,而是在考查关联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只知其一是无法解开题目的。所以,需要提优的学生就可以在周末做一些综合运用训练,而不是超前学习。
比起低头赶路,抬头看路对前进更有用。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时,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符合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