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1.假期中,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不少家长向我反映,一到假期,孩子就“机不离手”。家长白天上班,孩子放假在家,管理难度大。再加上线上学习、作业打卡、外出联系等都给孩子提供了使用手机的理由,手机就这样成为了家庭互动的“易燃易爆点”!

如果要用“谈虎色变”来形容家长对手机问题的反应,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好好观察一下这只“老虎”。

我建议家长先从时段、场合、用途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

我发放过一份学生问卷(针对拥有个人手机的学生),统计所得的使用数据在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使用时段

91%以上——睡前、起床时;

80%以上——等待或乘坐公交车、地铁时;

73%——感到无聊或无事可做时;

43%——和好朋友或同学约好一起线上讨论或玩游戏时。

这样来看,手机使用的时间集中于独处、等待、无聊、线上交际时,既可以是大段时间,也可以是“见缝插针”。

使用场合

第1种: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

第2种:在周围有较多陌生人的情况下;

第3种:在周围人都在玩的情况下。

不同的场合使用手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独处时:脱离了社交环境,有交往的心理需求,使用手机能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

周围有较多陌生人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把自己“藏”在手机里, “藏”入网络世界中,以免尴尬。

周围人都在玩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起玩手机,就有共同话题,容易与他人结成“同盟”。

这样来看,手机主要发挥了交往的功能——与人的交往、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用途

100%——用过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视频软件;

80%以上——拥有两个及以两个上的Q Q号、微信号、微博账号;

72%——用手机玩游戏;

66%——用手机听音乐、看视频;

50%以上——用手机拍照、修图、制作表情包;

47%——用带有较强学习或生活功能的软件,如百度、有道、美团等。

从用途上看,孩子使用手机主要是出于两种需求:社交与娱乐需求、学习与信息加工需求。

根据以上信息,让我们对孩子“机不离手”进行一下深入分析:

◎手机软件和游戏的研发符合孩子的心智认知。

短视频、小游戏等内容上手容易,似乎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帮助人放松,但一旦“入坑”,就会形成一种瘾,让孩子时时刻刻惦记着玩手机。

◎在虚拟世界中,孩子更容易产生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经大数据分析后自动推送的内容,往往很容易戳中孩子的兴趣点,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孩子可以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业水平上)的成就感空缺。

◎现实生活体验不佳,受到了成人的影响。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是非得弹琴作画才叫生活多姿多彩。和家人聊天,参与家务劳动,自己选购图书并沉浸在阅读里……这些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当父母都不再关注彼此沟通、共做家务、阅读的时候,孩子就会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玩手机是最便捷、最能获得即时性满足的事情。

经过分析,家长是不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待手机使用问题了呢?确实,它像是一只猛虎,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一个孩子,但只要管控得当,它也是可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在假期中合理使用手机呢?我有四点建议。

(1)重塑观念,避免禁果效应

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必须达成共识:

◎手机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在信息化背景下,手机的使用可以“切一刀”,但不可以“一刀切”;

◎你越是禁止孩子使用手机,越会增强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

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的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它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对于手机的使用,特别是在家里使用,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而要先转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考虑。

(2)灵魂三问,做好价值定位

你不妨让孩子在使用手机前这么问自己:

我需要使用手机做什么? (解决目标问题)

我会受到什么影响,得到什么结果? (坚持结果导向)

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己,而不是让自己被手机控制? (明确自控策略)

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不会沉迷于使用手机了,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结果导向的作用与我之前提到的“后果演绎法”一样,其原理、效果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再来说说自控策略。自控的方法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提出“不将手机带入卧室”,解决了睡前玩手机影响睡眠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在台灯下贴上“提醒便利贴”,这样在写作业时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玩手机;有的孩子提出使用“番茄计时法”,将手机的使用时长纳入时间管理中,解决了分神的问题。所以,具体的自控方法还得自己定。

(3)制订公约,建立互信关系

当孩子意识到手机的管理很重要以后,家长就要与孩子一起制订“家庭手机管理公约”。其实,这对家长的挑战更大,因为这要求家长有很强的掌控力。

我建议公约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手机的时段、场合、用途、功能及内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要注意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

◎父母及子女各自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结合家庭情况,将需要注意的条目单独列出);

◎违反公约的惩罚性措施(以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惩罚更有效果)。

公约制定后,父母就要完全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也要严格按照公约执行。父母与子女互相监督、互相评价。通过共同努力,亲子关系将会更加和谐,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也将更有效。

在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中,信任是神奇的催化剂。

(4)现实吸引,享受多彩生活

全面思考使用手机的问题,我们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会更加有效。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往往不在于手机中的世界有多么精彩,而在于现实中的世界多么无趣。那么,在假期中家长该如何让孩子转变观念,发现现实世界里的精彩之处呢?

寒假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寻找身边的“年味儿”,看看城市里有哪些与“年”有关的元素;带孩子一起去采购年货,寻找人间烟火气,感受最平凡热辣的市井生活。

我们不妨让孩子带上手机,用手机拍下他所看到的新鲜事物,分享给亲朋好友,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鼓励孩子运动,阅读,参与家庭生活,与小伙伴互动玩耍……让孩子用心感受真实的、多彩的现实生活,感受生命的温度,脱离手机的控制。倘若孩子觉得“现实如此美好”,他们便不会愿意把自己困在游戏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