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准备“见面大礼包”,赋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什么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
有必要新学期第一时间为这些忙碌吗?
其实,这些问题可以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找到答案。
你一定有过外出参加培训的经历吧?
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到达会场?是早早到达,还是提前10分钟,还是踩点入场?
你会如何选择座位?是坐在前排,还是选择后排或边角位置落座?你是不是希望自己不要被人关注?
专家邀请教师自由发言时,你会怎么做?是低下头假装记笔记,还是举起手主动争取发言的机会?
你的行为,就凸显了你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安全感和归属感相互关联:
安全感生成归属感
安全感足的人,总是能更快地融入集体,更主动地表达自我,更积极地参与活动,从而更容易建立起对集体的归属感。
归属感维系安全感
归属感强的人更容易感觉安全,更容易把集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正因这种关联的存在,在新建班或新接班时,我们便要赋予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此为班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是原班人马新开学,赋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容易让班级迅速升温,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那么,我们该怎样赋予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呢?
精心准备“见面大礼包”,是我的绝招。
什么类型的物品适合做见面礼?一定要是实物吗?
不妨参照表4-1设计一份班级专属的礼品清单。
表4-1 “见面礼”设计清单
下面,以我曾经给初一学生准备的“见面大礼包”做具体举例:
(1)发一颗棒棒糖,寄托美好寓意
一取其音“棒”。
我跟学生说: “棒棒的你们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集体,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成长旅程,老师预祝你们万事棒棒!”
二取其意“甜”。
糖果甜美,寓意甜蜜的开端、甜蜜的相处,愿大家的初中生活都能留下甜蜜的回忆!
初中是学生从天真烂漫的童年过渡到充满挑战的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学生不会再总是没心没肺地傻乐,而是会开始先苦后甜、苦中作乐地拼搏。我希望他们用“棒”的行动去体会成长中淡淡的“甜”。
(2)发一支班级笔,记录成长
我希望自己班级的文化是可传承的,所以我带的班级从不更名,只是以加数字后缀的形式顺延,就像电影的续集一样。
我的班级有专门定做的班级笔,笔杆上印有班级标志“幸福果园”和班级口号“青春岁月,你我并肩”。学生拿到班级笔之后,我会跟他们聊以前的学生的故事,会告诉新的学生,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这个班的“前世今生”。
班级笔有两大作用:
◎作为一种文具,它会陪着学生做作业,记录每天发生的故事;
◎作为一种班级精神文化的信物,它凝聚着学生的心,写下的是文字,见证的是成长。
中考前,我还会送学生一支班级笔,陪他们走过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3)发一张姓名卡,开启自我对话
白色的A4纸即可,粉色的卡纸更佳。卡片三折,做成席卡。让学生在卡的正面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大,便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辨认,使他们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拉近师生距离。卡的背面朝向自己,学生依次需要写下三项内容:我的特点/优点、我的需要、我的期待。
这三项内容都有着各自的意义:
◎“我的特点/优点”,让学生大方地自我肯定,不断提升;
◎“我的需要”,是学生目前不具备而想要逐步养成的习惯,为学生建立发展区;
◎“我的期待”,致力于发挥期待效应,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4)发一本聊天本,开展师生交往
都说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认为大部分问题都是缺乏沟通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在起始年级就跟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通过纸笔聊天的方式走近彼此,为之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既然是聊天,那就应该不限内容,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不限时间,除了上课时间,想什么时候聊就什么时候聊。
轻松的聊天是信息的交换,是共情到移情的心理建构过程,其间透露着平等与尊重。聊天是建构亲密师生关系的最佳渠道,它可以让师生成为好朋友,成为一同成长的伙伴。
(5)组织一次“破冰”活动,营造愉快轻松的班级氛围
起始年级的各种“第一次”都藏着教育的契机。精心设计一次“破冰”活动,组织几个简单有趣的团体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认识新朋友,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也能为班级营造愉快轻松的氛围。
班主任可自主在网上搜索一些你感兴趣且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活动,如“我手画我心” “冰冻的信封” “棉线的力”等,都很受学生欢迎。不管具体活动形式如何,我们都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我们的班级是快乐的、民主的、团结的。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后期带班就会相对轻松一些了。
收到一份这样的“见面大礼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紧张感和陌生感会消除,代之以满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