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成为学生的榜样

1.我愿成为学生的榜样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在和谐的关系中指导学生发展,带领学生进步。现代教育观念倡导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目的是以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教育,制造了无数美好的相遇。师生相遇,彼此关照,相互成全,共同成长。师生关系和谐了,一切就都好了。

学生是在教育教学关系中,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不断进步的。这个过程,有情绪(喜、怒、哀、乐),有场景,有记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愿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与学生走在一起,共同努力,互相促进。

(1)我愿和学生一起经历“第一次”

第一次当班主任,我就因为一张照片而成了“网红”。

记得那是军训的时候。对于1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家长的牵肠挂肚,可想而知。为了记录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也为了让家长们“解解馋”,我每天都会拍一些照片发在家长群里,其中就包括一张我在基地帮学生缝裤子的照片。

因为训练强度较大,班里很多学生的裤子都扯开了裆。每晚巡房时,学生都会向我求助。作为80后独生子女的我,其实也没有缝过裤子,但我知道,我必须试一试。

我招募了两个敢于尝试的学生同我一起缝补,没想到竟然真的缝好了。学生惊喜地围着我说: “老师,您真厉害!竟然会缝裤子!”

我哭笑不得: “老师也不会啊,但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学!”

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崇拜,更看到了他们对接下来的集体生活的期待。

于我而言,照顾好学生是一种责任,但家长们非常感动。他们疯狂转发这张照片,说: “在一张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师爱,我们放心了!”因为这次经历,学生变得更愿意靠近我了,家长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了。我愿和学生一起尝试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缝衣服、第一次打扫卫生……因为它们教会了我们共同学习,一起面对困难。

(2)我愿和学生共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话语权往往因教师权威而受到制约。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扮演“保守派”,听从班主任的意见,不做是非判断。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假沟通、假民主的局面,使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有效打破班主任“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畅所欲言呢?我在班里开展了“观点漂流瓶”活动。

神秘的漂流瓶激起学生的无限期待。每周“漂流”一个瓶子:周一投入班级,周五放学前收回,周日准备下一周的内容。每周日“漂流使者”会写好小纸条,将它塞到瓶中,周一来了以后,悄悄地放入一位同学的抽屉。大家心照不宣,在抽屉里发现瓶子的学生,就将其悄悄“捞起”,打开纸条,根据纸条上的内容用跟帖回答的方式“盖楼”,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做法写下来,然后将纸条继续放入瓶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入另一个同学的抽屉……如此接龙,一周下来至少有二十名同学会捞到漂流瓶,发表自己的见解。

接触过漂流瓶的学生要对纸条上的内容保密,以保持瓶子本身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没有等到瓶子的学生会一直处于等待和期盼的状态,全班学生的心就在无形中被拴在了一起。周五放学时, “漂流使者”要向同学询问瓶子去向,取回瓶子并把纸条上的内容全部读出来,与大家共享,达到解决问题、交换想法的目的。

漂流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青春期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把集体的心聚在一起,形成班级凝聚力;有利于营造“有事大家谈”的民主氛围,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也把握了舆论的走向。经过学生思想的碰撞,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师生、生生之间沟通顺畅,集体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互相成全、共生共长,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就能够成为学生生命里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