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上的“成长足迹轴”
周末,上大一的学生给我发来了两张照片,照片的内容是当年我们在班级走廊上打造的“成长足迹轴”。
那一届,我只带了一年,感情却很深,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和我保持着联系,而这条“成长足迹轴”,也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在我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师生一同在温馨的教室里生活、学习的一千多个日夜,是一部班级发展史。打造属于我们的“班史”墙,让墙面承载我们成长的足迹,供我们对话自我、反思成长。
我曾在班会课上和学生讨论过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你接触过哪些形式的成长记录?它们有什么效果?
在头脑风暴中,学生谈到了“相册” “作文集” “日记本” “小学毕业礼物”等。这些物品的最大作用被大家总结为“激励”,即发现自我、激励自我的日常小物,看似平常却隐藏着无限的能量。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班级有一个记录的载体,就像学校里的校史墙一般,它会不会也能成为班集体不断发展的动力?在与学生商议之后,我们决定,说干就干!
(1)选址走廊,突出视觉效果
我们首先针对选址问题展开了讨论: “成长轴有哪些特点?选择哪一面墙更能体现这些特点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
“这面墙一定要长,毕竟要承载三年的‘足迹’,如果太短,就显示不出我们成长之路的漫长了。”
“墙面需要不断更新,因此不能太高,不然操作起来会非常麻烦。”
“对!太高不方便看,看不清楚。”
“那太低也不合适,蹲下来看也挺不舒服的,高度应该适中。”
“最好一眼就能看到!”
经过讨论,我们统一了思想:找一面平整、高度适中、较长且没有隔断的墙。最终,我们选择了教室走廊的邻墙。走廊边的墙体上部为棱柱和窗户,中下部为瓷砖砌成的光滑面,位置正好在学生的腰部上下,视角正合适,也方便设计和绘制。
(2)精心设计,师生共成长
选址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对所选墙面进行测量,以便统一规划。学生逐一数出了瓷砖的横向数量,共计四十六块。以学期为划分参照,三年共需要六个区域,于是我们最终决定以六块瓷砖为一个区域,承载一个学期的内容,画上“箭靶”图形,每两个区域之间空出两块瓷砖以做区分。
对着墙上的成长轴,学生可以时常问问自己:本学期定下来的成长目标达成了吗?不断地回望自己曾经实现的目标,是激励,也是肯定;不断地思考自己与下一个目标的距离,是动力,也是期待。
学生买来水粉颜料,以学期始、末为时间节点,开始绘制班级成长轴。蓝色的时间轴,象征着大海一般宽阔的发展可能;绿色的箭靶目标,象征着向目标靠近的无限动力。
班级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都会打印一张7寸的照片,照片旁附上黄色小卡片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主题,如“10月13日少先队中队建立” “10月28日,我们的第二届运动会举行” “2月2日我们班表演群舞秀”……静止的时间轴,展现出动态的成长过程,让师生一次次感慨成长不易,也一次次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总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让成长可见,是“成长足迹轴”设计的初衷。随着成长资料不断累积,新的教育资源生成了。
1)记忆会模糊,但体验和经历会化为成长的动力
走廊上鲜亮的照片,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褪色,一个多月后就看不太清楚了,大家都觉得很遗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把照片压膜,再贴上墙。”
“但是都压膜的话成本很高!”
“咱们试试贴一层保鲜膜?”
“一层有些薄吧,多贴几层,也许效果会更好。”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贴膜,果然照片“保鲜”的时间变长了不少,但仅仅过了半年时间,照片又褪色了。
这不正如我们的成长一样吗?记忆总会变得模糊,但是那些令我们快乐或悲伤的经历却会内化为我们成长的经验和动力,在无形中推着我们前行。
2)三年很短暂,彼此珍惜
前门的位置是“成长足迹轴”的起点,后门处清晰地写着“毕业季”。从前门出发,我们的军训、运动会、大合唱、辩论赛、校外实践……每一场集体活动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仅仅半个学期,学生就深有感触:初中三年真短,短到就像是从教室前门走到后门一样。
是啊,相比于六年懵懂的小学时光,青春期总显得短促而美好。
学生不禁猜测:如果到了毕业的那个学期,走廊上还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区域,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到时我们都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至此,我想我组织大家绘制“成长足迹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未忘过去,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