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留言向我求助
某天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一本作业上的两行字吸引了我的注意:“老师,我这几天状态不好,上课总是听不进去。”
很显然,这是在向我求助,是学生将自己想认真听讲却不能投入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表达了出来。这也是一种信任,是学生在遇到问题后,想得到我的建议,希望我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我鼓励这样的表达,这是成长的契机。
我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字迹,光看这两行字,不需要翻到封面查看名字,这个学生的脸庞和他的日常表现就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接到这个求助信号,我明白:我要第一时间回复他,向他抛出“救生圈”。否则,我就会失去一个学生的信任,也会让他丧失自救的希望。
我简单写下: “我发现了你的状态不太好,你可以课间来找我聊聊。”又画上了一个笑脸。师生间的沟通方式很多,不过分亲近也不刻意保持距离,最自然、最有效。
我等了一天,他没来找我,我想他需要勇气。于是上课我请他发言,通过眼神暗示他;做练习时,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抬头看我,我点头示意,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我俩的暗语!
怎样帮助他呢?其实,我不需要说很多,我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帮他理清思路。我不能代替他思考,直接给出答案,但我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他思考,使他自己找到调整的方法。
问题一:你觉得哪儿不对劲?
“状态不好” “听不进去”,这样的描述有些模糊。状态不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状态不好?听不进课的时候会选择做什么?如何打发时间?心里有什么感受……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具体表达出来,这样我才能帮他发现问题,即帮他认清自己的状态是否真的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要不要紧,会不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问题二:你分析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状态不好有很多原因:天气炎热,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听课;睡眠不足,一上课就觉得疲劳、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方法不适合自己,前期学习有较多漏洞导致无法跟上复习的节奏,对课堂听讲产生了畏惧心理;考试前的紧张、焦虑,想追求好成绩却担心复习的时间不够了。
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可以靠个体(学生本人)进行调整,有些可以借班级之力调控,有些需要教师做出改变(如调整作业量和难度,加强个别指导),还有一些则可能一时改变不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能改变的,调整我们可调整的。
问题三:针对现状,你有什么方法调整?
先让学生说出他能想到的调整方法,这些方法一定是基于他的认知,适用于他自己的。当然,学生的方法不一定有效,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因果关系,预设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丰富解决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支持。
问题四:你的复习计划是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划,如果有纸质的计划书,就对照着说,如果没有也可以现场思考。复习计划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点、易错点、学科重难点来制订的,所以制订的过程就是对自我学习现状的分析过程。
计划不要贪多求全,否则不易执行,做不到反而更令人纠结。根据自身情况,列出三条左右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坚持每天打卡,自信心就提高了,状态自然就好起来了。
问题五:你需要我提供什么帮助?
学生给我留言原本就是为了寻求帮助,属于“病急投医”。经过上面几个问题的问答,我和学生达成了共识。接下来,我们就要预设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此时便需要学生明确提出自己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帮助了。这样一来,学习共同体就形成了!
有时候,帮助并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做法指导,只要提供一种精神支持即可。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可以找谁,有谁在支持自己,足矣。
没有哪一个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经历成长的辛苦、困惑和迷茫,同样也没有哪一个教师可以替代学生享受付出之后收获的喜悦,但好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带来不断超越和发展的力量,帮助学生摆脱成长的困境,拥抱光明的未来。
本章小结
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关系先于教育”。良好的关系能给教育助力,促成学生当下的成长,持续激发他们的发展力。关系是一种情感的联结,班主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我们应该重视师生关系的巨大力量,以自己的行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