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初,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隋炀帝时在传统的明经、秀才等科目外,新设以考文辞为主的进士科,进士之名由此而始。唐赵傪在《登科记叙》中说:“进士者,谓可进而授之爵禄也。”《通典》称:“炀帝始建进士科。”[1]《新唐书》也记:“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2]不过,隋代科举作为新的取仕制度尚未完备,进士一科更未崇显。
唐代,分科选仕制度逐步建立。一是考试科目(专业)增加,常科考取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录取范围扩大;二是考试定期举行,基本上每年一试。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各州考生二百余人集京师长安,参加由吏部主持的首次考试,内进士科录取4人(一说14人[3]),以孙伏伽为首科状元。唐太宗即位后修文偃武,在贞观二十三年中开科21次(贞观二年及十六年未贡举),内进士科录取数计205人。继后执政的武则天、唐玄宗为扩大统治基础,对科举取仕更是大力推崇,并作为选才用人的基本国策而确立下来。陈寅恪就此曾作过精辟分析:“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延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而玄宗御宇,开元为极盛之世,其名臣大抵为武后所奖用者。及代宗大历时常衮当国,非以辞赋登科者莫得进用。自德宗以后,其宰相大抵皆由当日文章之士由翰林学士升任者也。……可知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任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专政之时。及至玄宗,其局势遂成凝定,迄于后代,因而不改。”[4]
唐代取仕科目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以贴经为主,全赖诵记;进士科则考诗赋及时务策,又以诗赋为主,主要比才学,加之录取比例小,难度很大。《唐摭言》称:“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搢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5]据清人徐松所考,唐进士录取数每科约30人为常,录取率百分之一二,而明经录取数每科十倍于进士数,录取率约十分之一二,即以今人眼光看明经的录取率也不算高的,而被录取的进士更是凤毛麟角。是故,《新唐书·选举志》称:“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科考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至玄宗开元末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唐初沿袭隋代,主要考时务策(策文),至唐高宗时加试帖经和杂文。杂文初有箴、铭、论、表之类,其后渐用诗赋,到玄宗天宝年间杂文专考诗赋。唐时每年十月,各地贡举齐集京师,于来年初参加统一考试,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武则天、唐玄宗还曾亲自策试应考的举子,但殿试在唐代尚未制度化。唐代应试的举子都要向主考部门呈递本人身份的名状,因此被录取的第一名便称“状头”,雅称状元。唐代进士录取尚未分三甲,更未经殿试裁定,因此唐时状元不如宋代及明清那样显耀。此外,唐代士子考中进士后还需经吏部的“释褐试”才得被授以官职,故进士及第还只是取得入仕的资格。不过其后“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6],成为不争事实。随着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唐一代进士热方兴未艾,如唐《国史补》中所描述: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乂实集其中。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故争名常切而为俗亦弊。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将试各相保任,谓之合保。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籍而入选,谓之春关。不捷而醉饱,谓之打毷氉。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挟藏入试,谓之书策。此是大略也。[7]
唐代取士除常科外,还有制科。《新唐书·选举志》:“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其后两宋明清历朝相同,但制举只是常选的一种补充,其地位与影响无法与进士常选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