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江武进士

一、镇江武进士

(一)唐宋武进士

自唐代以来,科举选士除文选外还有武选。武选称武举,武举制度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新唐书·选举志》记:“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显武举。”[1]《资治通鉴》也记:“则天顺圣皇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2]在唐代,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杜佑《通典》称:“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3]

武举的考试项目在新、旧唐书及唐通典中均有简要记载。《新唐书·选举志》称:

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

《通典》记叙较详:

其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名曰‘长垛’。又穿土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又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皆以儇好不失者为上。兼有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者为第。其余复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又制为土木马于里闾间,教人习骑。

镇江历代志书及相关史料均未语及唐代润州(辖丹徒、丹阳、延陵、金坛、江宁、句容6县)是否出过武进士,或有无习武之人报考过武举的考试。其报考及录取情况均因缺载而未详。但唐代武举规模不大,取数有限。

五代及宋初,武举皆废。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始下诏书:“置武举,以待方略智勇之士”[4]。第二年即天圣八年,宋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试之”,武举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5],恢复了唐代创设的武举考试。

两宋武选比唐代有所发展,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除考武艺,还考策问。考武艺即考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刀枪等技能;考策问即考兵书墨义之类的军事理论。二是自宋仁宗起开武选殿试先河。宋代武选同样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并在正式考试前还有一个资格试。资格试由各路地方长官主持,只要弓、马合格,即取得报考资格,没有名额限定。发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录取名额一般在70人左右。省试(全国会考)由兵部主持,录取数一般不超过30人。殿试由皇帝主持,凡省试录取者“皆不黜落,只是重新确定名次先后。三是设立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有效提高了武举生源的素质。不过武学只设在京师,南宋孝宗朝曾令地方州府设建,但未能坚持多久。宋人曾记:”武学,自祖宗以来京师有之。乾道七年七月庚寅,诏武学该赴解试人,以五十人为额。然郡国未之建也。庆元五年六月乙亥,言者即诸州置武士斋舍,选官按其武艺,且籍在官荒田,以备饩廩。从之,然后亦不克行。”[6]

自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首科武选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末科武选,在二百四十四年中共计开考78科,平均每科录取武进士约30人。北宋时镇江仍称润州(北宋末改称镇江府),辖领丹徒、丹阳、延陵、金坛四县,王安石变法时延陵省置则辖领三县。南宋时镇江府仍辖丹徒、丹阳、金坛三县。两宋镇江地区考中武进士的人数同样不精确,据地方志书的记载前后有过两人,一为丹阳束獬,一为丹徒肖汉杰。其中,肖汉杰是文进士还是武进士尚需辨析存疑。

束獬,镇江府丹阳人,清光绪《丹阳县志》在武科进士条目中记宋代丹阳武进士名:“束獬(状元)”[7];在“仕进武职”条目中又记:“束獬,武会试一甲一名,从征,没于军。”[8]据此二条记载,束獬不仅是宋代镇江府丹阳籍的武进士,而且是一甲一名的武状元,其后为国捐躯。但查《宋会要辑稿》及《中国历代武状元》附表[9],未见有武状元束獬名,束獬可能只是武进士,亦或是武会元(会试第一名,而非殿试第一名)而非武状元。地方志书所录可能源于家谱的记载,且过于简略,如束獬是何年何榜武进士也不得知。现据地方旧志记载,暂列束獬为宋代镇江丹阳籍武进士。

萧汉杰,镇江府丹徒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宋理宗宝祐四年分举文、武两科,文科为文天祥榜,武科为张宗德榜。元《至顺镇江志》记有萧汉杰简传:

萧汉杰,其先益都人,居京口。初以武举登第,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归附初,授〔元〕同知溧阳路总管府事,迁同知建康路,卒。有诗文,号曰《友山集》。[10]

据《至顺镇江志》记载,萧汉杰祖上由四川益都迁居镇江,南宋末萧汉杰考上武举人,后转考文进士,登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科文天祥榜。在《至顺镇江志》卷十八科举条中列有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镇江府进士4人:王良臣、杨道济、曹艮孙、石介,并未见有萧汉杰名。可见《至顺镇江志》卷十八(科举)与卷十九(仕进)中的记载前后不一致。其后明清镇江府志及丹徒县志均因袭元《至顺镇江志》的记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丹徒县志》在因袭中有所变化,一是说“初以武举登第,后再于宋宝祐四年登进士”,删去了“文天祥榜”四字,即对萧汉杰是文进士抑或武进士不置可否;二是在该志选举条中既将萧汉杰与陆秀夫、石介、苏景瑺列入宝祐四年(文)进士名单中,同时又在武进士条目中列出萧汉杰名:“武进士,宋宝祐四年,萧汉杰。仕元,溧阳路总管府同知。”

查现存南宋宝祐四年进士登科录,此科共录镇江府进士3人(王良臣、石介、苏景瑺)[11],没有萧汉杰,可知《至顺镇江志》记“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文天祥榜”有误,应是: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武状元)张宗德榜。再说萧汉杰既“初以武举登第”,其后又怎以武举人身份报考文科会试、成为文科进士?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下,南宋武将降元的不少,萧汉杰应是降元的南宋将领之一,是故入元后被元政府授任溧阳路同知,后迁建康路同知。萧汉杰死后归葬丹徒,“建康路同知萧汉杰墓在水西门外”[12]

同束獬一样,现据地方旧志记载及析议列萧汉杰为南宋镇江府丹徒籍武进士。

(二)明代武进士

1.明代武举

明代武选实行很晚,据《明史》记载,元末朱元璋起兵,为搜罗人才曾于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预备开设文武二科的选举,号召“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积极备考,“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第二年元亡,明朝建立,改元洪武。朱元璋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只行文选,不行武选,且禁武学,斥黜武举。这其间礼部曾奏请立武学、用武举,即遭到他的严厉斥责:“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后世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闻俎豆,拘于一艺之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13]明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去世,宪宗即位,大臣纷纷上书,直陈“武举之科不可不设”。是年十月始立武举法,继又定武举程式,此距明代立国将近一百年。《明史》曾记:

天顺八年,令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备省抚按、三司、直隶巡抚御史考试。中式者,兵部同总兵官于帅府试策略,教场试弓马。答策二道,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为中式。骑、步所中半焉者次之。[14]

不过此时武选考试还未成常规。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始定武举六年一科,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定“三年一试,出榜赐宴”,武举与文举才有同等规格。不过明代武举只有乡试和会试两级考试,明末崇祯年间国家急需补充大批能征善战之才,为显示对武举的重视,在会试后加设殿试,由皇帝钦点一甲三名。因此明代会试的前三名及明末崇祯朝的殿试前三名都称为武榜三鼎甲。晚明时东北后金政权兴起,明神宗万历末大臣奏请“特设将材”武科,除考军事理论及武艺技能外,还要考战术布阵及能否使用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如地雷、火药等,一时议而未决。直至明亡前三年,崇祯帝下旨“特开奇谋异勇科”,可是诏下无应者,而明朝也很快灭亡了。

有明一代只见有文举进士的题名碑录,未见有武举进士的题名碑录,除《明实录》、《明会要》等典籍间有提及外,明代武进士的人数、分布及姓名、籍贯都不甚清楚,主要散见于地方文献中,如省志、府志及宗谱、家乘之类,既不精确,也欠可靠。[15]自天顺八年(1464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究竟录取了多少武进士,至今没有确切统计数,有的书著中初步估算为4 000人左右。[16]

2.明代镇江卫、府武进士数

据历代镇江志书记载,明代镇江府(辖丹徒、丹阳、金坛)及镇江卫考中武进士的约有20余人。各志记载不一,后志较前志多有增补,有些记载明显失当,只能算是大致情况。如清乾隆《镇江府志》载有明代镇江武进士13人:镇江卫军籍8人(耿文光、丁尧臣、朱正色、陆邦彦、郭维宪、韩良贵、韩良策、曹廷训),丹徒籍1人(李似枚),丹阳籍3人(聂士伟、张绍良、姜应韬),金坛籍1人(钱世弼)。[17]清嘉庆《丹徒县志》增加丹徒籍2人:唐文纯、王浣;清光绪《丹徒县志》再增加武进士3人:田显三、李名先、李承先。[18]清光绪《丹阳县志》增加丹阳籍进士3人:姜志郊、诸葛佐、眭应斗;清光绪《金坛县志》增加武进士2人:王泰耀、徐吉。[19]各志统计数简示如下:

表5-1 清代方志所载镇江武进士情况

从镇江旧志所记可知,后志所收武进士人数比之前志所收总有增多,依据晚清光绪各志的记载,明代镇江地区(包括卫与府)武进士总数达23人。其中有的应属误收,如光绪《丹徒县志》增收田显三为明初洪武朝武进士:“明洪武开科,由南京丞守御调福建右指挥。”前述洪武一朝未开武科,何来“洪武开科”?田显三不可能是明初武进士,或为荐举经试而授任武职的。再如,光绪《丹徒县志》还增列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丹徒武进士两人,即李名先与李承先兄弟[20]。而同一志书卷中又记:“李承先,字幼贤,崇祯庚午武科举人、辛未进士。先是同兄(李)名先俱中式庚午武举,辛未俱不第。时重武事,怀宗亲加复试,中者多不合式,下旨切责试官复行御选。承先乃得入选,赐进士出身。”[21]这段叙述很清楚,李名先与李承先于崇祯三年(1630年)同时考中乡试武举人,第二年参加武科会试,原都落选,其后崇祯皇帝复行御选(殿试)。李承先得以选为进士,而其兄李名先则并未提及,可见李家兄弟是同时考中武举人,而非同时考中武进士。旧志常依据族谱、家乘的记载不断增收,而族谱、家乘出于光宗耀祖的动机收录不够严谨,故误差在所难免。此类误收可能还有,尚难一一考析釐清。

明代镇江地区武进士计有21人,表列如下:

表5-2 明代镇江武进士

①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武状元一说为叶允武,见许友根著《武举制度史略》,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表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录有镇江武进士3人,是明代镇江被录武进士人数最多的一科,另隆庆五年(1571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天启二年(1622年)均各录镇江武进士2人,可知明后期镇江地区被录取武进士的比例并不低。部分武进士任职情况如下:

3.镇江卫所军籍进士

明代镇江地区武进士中有多过三分之一的卫所军籍进士,武进士出身于军将世家的现象较为常见,成为特点。明政府在地方上设置三司,以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下辖卫所,“外卫各统于都司”[22]。大约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明前期全国设有都司十七、卫三百二十九,其后卫增加到四百九十三个。明政府在江淮地区设有南直隶都司,在镇江设有镇江卫。卫一级长官有卫指挥使、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佥事等。其下千户所设有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此外又设镇抚管理驻军刑狱等。明万历《镇江府志》对镇江卫及镇抚司记载详明:

镇江卫指挥使一,辖左、右、中、前、后、中右六千户所,共统军士……(缺数)。卫治在郡治大市西。洪武十二年指挥佥事宗礼创。中为公堂,左为经历司,右为镇抚厅。列两庑为吏舍。仪门外分置六千户所。……弘治元年,指挥使程琏重修。

镇江卫镇抚司,在府治西南医学北,洪武十二年创。左所营在道林寺后,右所营在北水关侧,中所营在万寿宫侧,前所营在表善寺侧,后所营在定波门内,中右所营在全银门内。[23]

明代,卫、所将卒户籍为军籍。卫、所官员常常是一门数代由长子承袭,成为地方军将世家。如世耕堂金氏迁润始祖(金)锡爵于明初被封为将军任职于镇江卫,有明一代二世金仪、三世金锁飞、四世金忠、五世金锐、六世金璋、七世金芝、八世金印(均为长子)袭封为将军,并任职于镇江卫。[24]再如丹徒高氏,始迁祖高裕于明洪武朝以军功被封为将军,任职镇江卫指挥佥事,携家自凤阳定居镇江。二世高璟、三世高汉、五世高祖友、六世高俊(均为长子)等均袭封将军衔,任职于镇江卫。[25]但明代卫籍与清代京口驻防旗籍有明显不同,一是明代最多时在各地设卫有近五百处,除两京(北京、南京)地区设卫较多外,几乎每一大府设有一卫。而清代于今江苏地区只在江宁与京口设置驻防旗兵衙门(以副都统辖领),军士与家属也不与汉民等混居,而是集中生活在旗营区,八旗子弟考中进士的则称为旗籍进士。总之,明代卫籍与官籍、商籍、民籍、匠籍、灶籍一样,只是身份与职业的不同,子弟应考入仕统计时无需单独列出。

镇江卫武进士耿文光曾祖耿僖任职镇江卫指挥同知,祖父耿继宗及父耿臣先后世袭此职。耿文光通过武选考上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武进士,任职有绩,迁升为南京锦衣卫掌印指挥。再如武进士陆邦彦同样出身于军将世家。陆家原籍河南,自陆顺起世代为军将。后裔中的陆潮曾任参将、陆桓曾任守备、陆勋曾任河南都司指挥使,为地方高级将领。陆邦彦考中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武进士,任职游击。武进士韩良贵祖籍山西太原,高祖韩铭任职镇江卫千户所镇抚,曾祖韩澄、祖父韩德璋、父韩绍荣均世袭镇江卫千户所镇抚职,韩良贵自少习武,后来考上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的武进士。

4.明末武进士张绍良、李承先

张绍良,字元贞,镇江府丹阳人。明末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武进士。张绍良进士及第后被授江口守备,继晋升游击,分镇淮扬。曾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定高宝湖中饥民之乱,督兵徐州,遇流寇”[26]。后调任广东参将,升任副总兵官。崇祯年间因病请辞,获准。张绍良在清《江南通志》中被列传。

李承先,字幼贤,镇江府丹徒人,明末崇祯朝武进士。崇祯四年(1631年)为辛未科会试年,武举会试不公,武艺超群的武举举子徐彦琦等落榜,舆论大哗。崇祯帝闻讯大怒,惩罚了主考官、监察御史及其他有关官员,下旨重试。《明史》有记:

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帝命中允方逢年、倪元璐再试,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又赐王来聘等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也。[27]

李承先与其兄李名先同时考中崇祯三年(1630年)武科举人,第二年即崇祯四年赴京参加武科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因录取不公引起崇祯帝的重视,决定对已被录取者亲加复试,结果多数不合格。崇祯帝惩罚了受贿徇情者,下旨重考。李承先武艺出众,被赐武进士出身,可谓起死回升。入仕后被授镇江卫百户,升授卫指挥都事佥事,镇守中平镇。“至任,革陋习,严操练,军威整肃。”[28]崇祯末奉命移军安庆,曾与农民起义军对阵,未几因劳致疾,死于军中。

5.丹阳姜氏武举世家

丹阳姜氏是明清地方科举家族(见第七章),子弟中除以文举闻名于地方外,在晚明及清前期还出了一批武举人及武进士。丹阳姜氏既是丹阳文举世家,也是丹阳武举世家。

姜氏九世祖姜志礼(万历文进士,见第三章)的族弟姜志郊考中万历元年(1573年)武科进士,入仕后曾任参将。姜氏十世姜大桢、姜大霈、姜大植先后考中明末崇祯朝的武举人,其中姜大植曾出任辽阳守备,与后金军交过战。十二世姜经元、姜文乘则先后考中清前期康熙朝武举人,姜文乘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武举人,任候选守备;姜经元则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乡试武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明清两朝丹阳姜氏子弟经文习武,不仅考上一批(文)进士和(文)举人,还出了一批武进士、武举人,如此科业盛举及在地方的影响实不多见。

(三)清代武进士

1.清代武选

清代武科考选一如文科,自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起,每三年开考一次,终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其间,遇有新皇帝即位或寿典之类加试一科。与文科不同的是,武科乡试在十月,武科会试则安排在第二年九月才举行。

武科乡试,直隶省、奉天省统归顺天乡试,其余各省则例由各省布政司主持。乡试考三场:首场考马射,二场考步射和技勇,三场考策论,中式者称武举人。

会试也考三场,考试流程与乡试相同,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也是首场考马射,二场考步射和技勇,三场考策论。首场和二场称外场,三场称内场。清前期的武科会试,内外场同样看重,而自乾隆朝起严格外场而渐轻内场。清中叶嘉庆朝时无论乡试还是会试,改内场考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只要默写无误即被视为合格,于是更“专重骑射、技勇,内场为虚设矣”[29]。之所以如此,一是更注重武艺及体力实际,二是减少了文化考试上的弄虚作假现象。但时间长了,也导致出现另一种倾向,即不再注重文化素质,难觅优秀的将帅之才。

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十月举行,由皇帝御试马、步、箭、弓、刀、石。只要是会试上榜的一般不予黜落,只是根据考试成绩定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武状元,第二名称武榜眼,第三名称武探花。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可知,武科殿试录取样式,与文科殿试录取样式相同。

清初武会试入围者,一甲武进士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甲武进士授守备;三甲武进士授署守备。至雍正年间,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一甲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前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前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武进士以营、守备身份在兵部候任。[30]

与前朝相比,清代对武科考试比较重视,对武进士的授职也较明朝为优,扩大了武科人才的从仕出路。究其原因,清朝统治者以武功定天下,且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擅长骑射,崇尚武力,是故被选拔的武举人、武进士的仕途相较前朝为优。

鸦片战争后,天朝大国的弓箭刀矛等传统冷兵器不及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是不争的事实,并成为社会共识。光绪四年(1878年),两江总督沈葆桢奏清废停武举,光绪十年(1884年)张佩纶提出武科改试枪炮的建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未许。二十七年,卒以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马步射无关与兵事,废之”[31]。至此,自唐宋至明清的中国武举选拔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2.清代镇江府武进士

清代武考会试三年一科,每科录取数多则三百人,少则百人,没有定额。殿试后例由内阁以黄纸书写榜文,称黄榜。黄榜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见,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光绪十八年(1890年)武殿试榜文。此榜录一甲武进士3人、二甲武进士20人、三甲武进士128人,是知此科共录武进士151人。有清一代共开武科会试109次,若以光绪十八年的录取数作参照,则清代被录总数约有一万七、八千人。

清代武进士名录主要散见于地方文献的记载中。以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为例,黄榜公布的三甲第62名武进士是京口驻防正白旗蒙古族洪喜,是旗籍武进士而非镇江府武进士。因京口驻防旗营设在镇江府城,是故《丹徒县志摭余》及《续丹徒县志》均记有旗籍武进士洪喜名。以此为例,表明旧志记载的清代地方武进士名录大致可信。不过镇江府及辖县旧志有的记载详细,有的记载简略,多录及漏录现象也是存在的。现据清代镇江府志及丹徒、丹阳、金坛、溧阳县志,简列清代镇江府武进士名录如下:

李重耀: 镇江府丹徒人,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金抱一榜武进士。凤阳守备,浙江都使司掌印都司,升福建中营副将,以管参将军致仕。

宦 拔: 镇江府丹阳人,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金抱一榜武进士。

周日庠: 镇江府丹徒人[32],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王玉璧榜武进士。东昌府卫守备,升副将。

王 琦: 镇江府丹阳人,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王玉璧榜武进士。

王 基: 镇江府丹徒人,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王玉璧榜武进士。

张慎先: 镇江府丹徒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刘炎榜武进士。

王 启: 镇江府丹徒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刘炎榜武进士。

周 倬: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刘炎榜武进士。

易昌武: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霍维鼐榜武进士。河南府守备。

姚 溥: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霍维鼐榜武进士。

周 凌: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朝武进士,榜次不详。甘肃游击。

高长善: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朝武进士,榜次不详。沂州镇标左营守备。

芮梦龙: 镇江府溧阳人,顺治朝武进士,榜次不详。常州营游击。

徐一唯: 镇江府丹阳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郎天祚榜武进士。

杨天培: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罗淇榜武进士。

张 晟: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罗淇榜武进士。[33]甘肃抚标守备。

周之桢: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徐宪武榜武进士。

荆中渭: 镇江府丹阳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王应统榜武进士,山西孟寿营守备。[34]

李奉威: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曹日玮榜武进士。

李 熿: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曹维城榜武进士。侍卫。

张玉文: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杨谦榜武进士。浙江宁波营游击。张玉文是乾隆武进士张拓父。

戎 彬: 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田畯榜武进士。

童 润: 镇江府丹阳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李显光榜武进士。山东兖州营守备。

周元辅: 镇江府溧阳人,康熙朝武进士,榜次不详。嘉湖游击。

耿 蕙: 镇江府县徒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苗国琮榜武进士。

杜询礼: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恩科马负书榜武进士。陕西兴汉镇标,左营游击。

张 拓: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哈攀龙榜武进士。侍卫,官至福建建宁镇游击。张拓是康熙武进士张玉文子。

金 銮: 镇江府丹徒人,回族,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朱秋魁榜武进士。

王 义: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朱秋魁榜武进士。

李 銮: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张大经榜武进士。候选卫守备。

蔡 鹏: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马全榜武进士。授侍卫,迁云南开化镇总兵,官至贵州提督。

赵攀龙: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白成龙榜武进士。授侍卫,官至广东肇庆协副将。

蔡延标: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黄瑞榜武进士。荆州安陆营都司,升广东连阳营游击。

蔡延梁: 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刘双榜武进士。授侍卫,历任安庆营都司、浙江宁波营游击。蔡延标、蔡延梁为兄弟。

韩 皋: 镇江府金坛人,榜次不详。任成都营守备。

赵庆恩: 镇江府丹徒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牛凤山榜武进士。候选守备。

解兆鼎: 镇江府丹徒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宋占魁榜武进士,一甲第2名。授二等花翎侍卫,任广西郁林州参将。

从以上名录可知,镇江武进士大多出现在清前、中期的顺治、康熙、乾隆三朝,自嘉、道时起已少见镇江籍武进士的记载了。[35]晚清京口驻防善积、洪喜、洪发先后考中光绪朝武进士,这在后面一节中将有提及。

3.丹徒洪溪赵门武举

镇江丹徒东乡洪溪赵氏据称为赵宋皇室一支后裔,据家谱载,两宋之交时自中州河南迁居丹徒东乡洪溪镇(大港)[36]。自五世起这支赵氏后裔繁衍转兴,于元朝前期出现族史上的十二大分,至清乾隆盛世时又传十四世,合为二十世。近代,仅大港及圌山一带赵姓人口数达万余。近人何希澄曾说:“吾邑号称望族者,莫如大港之赵,丁口达数万,而寄籍各省者犹不与,说者谓之与侯官林氏相颉颃,呜呼盛矣!”[37]

洪溪赵氏子弟虽传承久远,宋太祖遗风却时隐若现,后世子弟不乏有习文练武、行侠仗义者。如二十世赵鉽,字鼎玉,少有大志,不屑举业,豪爽任侠,以天下为己任。居乡忧人所忧,急人所急;又常奔走江湖间,路遇不平便色发棱棱,人多敬畏。其族弟赵鹏元,字行可,号乔年。行侠仗义,排解纠纷,深受乡邻信任。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江南大饥,他受丹徒县令委派,在圌东一带赈灾。其带头捐资示范,继又发动各房从兄弟积极跟进,一时地方富户捐输踊跃。实施中改变过去设厂赈粥的老办法,按各户实际情况定以不同等级发粮到户,救活数千之众。十八世赵荣昌,字美云,清前期人。少习武而有胆略,于康熙初投身军伍,屡立战功,从征江西,由把总升任千总。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曾生擒吴三桂部属伪荣昌知县,以绩迁袁临镇守备、中营中军守备。继随征湖广,击溃吴三桂叛军。事定,论功再迁河南邓新营都司。于豫“在任五年,盗贼屏息,军民安堵”[38]。后告归返乡,终年七十。

洪溪赵氏是丹徒耕读世家,既有世代务农、经营田园百业者,也有殷实之家弟子习文业儒、入学受教育;既有应试文举的,也有应试武举的。有清一代有好几位赵姓子弟考上了武举人、武进士。如二十二世中的赵云凌、赵云炳、赵云标均是嘉道时期的武科举人。赵云凌,字扶九,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武举,名列乡试第38名[39]。授江南督标候补营千总,补任福山营千总,仕至守御所候选千总。族弟赵云炳,字晴斋,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郡武庠生,嘉庆十一年(1806年)考中恩科乡试武举人,榜列第51名。例授候补千总,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始补授福山营千总。道光十年(1830年)升任福山营守备,十五年(1835年)迁任东海营都司,十六年(1836年)再升任福山营游击,例赐武翼都尉。另一族弟赵云标,字干楼,号仰亭[40],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丹徒县武庠生,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中武举,名列江南乡试第14名。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虽未考中武进士,却被选补为兵部差官,以此入仕。道光四年(1824年)授任江南苏镇右营守备,八年(1828年)迁江南南汇都司,十二年(1832年)升江南苏镇左营游击。因任上“捕盗”有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调任广东海门营参将。“粤地素多盗,云标招募死士数百人,屡入贼巢,除剽悍,散胁从。又散私财以犒兵士,地方以安。”[41]赵云标治军多年,除前述职务外,还任过京口右营、南汇、吴淞、青村、杨舍、东海、川沙等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被朝廷赐封为武功将军。后以母丧归里,守制毕不再复出。里居“解纷息争,乡人赖之”。

除嘉道年间赵氏子弟中出了几位武举人外,乾隆朝时赵家还出了一位武进士赵攀龙。赵攀龙(1747—1809年),字云从,号时庵,洪溪赵氏二十世。自幼聪颖绝人,过目成诵。又喜习武论兵,文武兼备。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考中江南乡试武举人,年仅十六岁。第二年赴京会试,考中武进士,名列二甲6名,被授御前侍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出任江西赣州羊角营都司。赣州多山,时虎患严重,居民多迁避他乡。赵攀龙亲率兵勇,进山驱虎,州境为安。又协助州守,扶植农桑。以绩升授广东廉州、钦州参戎、广东肇庆都督。嘉庆元年(1796年)湖南苗民起义,他奉命率所部赴湘,参与镇压,为清廷效力。苗民起义被镇压后,他率部在此镇守两年。嘉庆三年(1798年)仍调肇庆任都督,第二年以年老辞官归乡,时年五十三岁。“至是归乡,优游田里,平居口不言兵,惟乐与父老子弟饮酒赋诗。”[42]六十三岁时病故,赠号武德将军。[43]

4.京口张氏武进士父子

清前期,世居镇江城南的京口张氏是为远近闻名的进士之家。京口张氏十世张九徵及其子十一世张玉裁、张玉书、张仕可、张恕可等先后考中进士,踏上仕途(见第四章)。据张氏家乘所载,张九徵、张玉书父子是京口张氏三世祖张昇支的后裔。与此同时,京口张氏三世祖张敬支后裔张玉文(十一世)及其子张拓(十二世)则先后考中康熙朝及乾隆朝的武进士[44]。自始迁祖张四一公至张玉文、张拓父子,其嫡传承袭如下:

张四一公(一世)——张善甫(二世)——张敬(三世)——张嶙(四世)——张镇(五世)——张廷璧(六世)——张沺(七世)——张悌(八世)——张世奇(九世)——张九有(十世)——张玉文(十一世)——张拓(十二世)

张玉文(1675—1748年),字理昭,京口张氏十一世。少习武,研读韬略,为郡武庠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十一岁的张玉文考中武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武进士。入仕任广东高州镇标守备、右营中军守备,升浙江宁波城守后营游击。诰授武德将军,晋封怀远将军。乾隆十三年(1748)病逝,年七十余。娶妻李氏,生有6子2女。长子张掞也习武,曾是武庠生,次子张拓则是乾隆朝武进士。

张拓(1717—1753年),字开圻,张玉文次子。身长七尺余,虎头燕颔,声如洪钟。喜读书,善骑射,慷慨有大志,常对人说:“男儿当为国家驰驱边陲,建功立业,安能徒事章句,为诸生老死牗下乎?”[45]入武学,为武庠生。乾隆元年(1736年),清高宗即位,增开恩科,他考中武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联捷考中武进士。钦授御前侍卫,赐蓝翎。曾随驾热河避暑山庄,扈从乾隆在木兰围场狩猎。一次乾隆在西山忽遇大熊奔袭,张拓与头等侍卫哈攀龙奋勇上前将熊格杀,化险为夷,因而受到皇帝赏赐。未久,张拓被外授为江西赣州镇标羊角营都司。羊角营驻军之地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之大山中,地广人稀,虽民风古朴,但盗贼不时,民不宁居。张拓赴任后整肃部属,强化治安,清剿盗寇。一次驻地附近有吴姓居民因事外出,留孕妇由小姑服侍待产,忽有两妇借宿其家,等产妇落婴后竟抱婴儿遁去。张拓得诉后即严令广为搜捕,救出婴儿而将女人贩移交地方法办。“公镇赣七年,恩威大著,楼橹甲兵,攻战之具,无不悉备,军门清肃无事。……去赣之日,军民焚香遮道者五十余里。”[46]张拓继调任福建建宁镇中营游击,建宁为闽中要地,张拓签发公文、筹画操办诸事,每日忙至二更方休。未久兼任金门、厦门二镇军务,这一带海域各地商船及日本、琉球等国商船往来络绎。张拓巡行海上,练军会哨,勤而有绩,被朝廷正式委授金门镇总兵职。

一次乘楼船巡视台湾海峡时偶得小疾,因误服药物,仓卒间变故不起[47],卒时仅三十七岁。张拓为官清廉,“历官中外十余年,自奉俭约,无异寒素。卒之日,囊槖萧然”[48]。一镇官兵无不泪下。后经地方具文请助,得丧葬之资,棺柩得以运归,葬于镇江城西吴家村。

张拓生有二子,次子张秉锐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文科进士,曾任山东恩县知县。

5.回族武进士金定銮

金定銮(省称金銮),镇江世耕堂金氏后裔,回族人。据金氏家谱记载,其族原籍天方(麦加),西名亦不喇金,后迁至中亚撒马尔罕。贞观年间因故获准东入唐土。元末朱元璋起兵,有一名为锡爵公的土司率义勇加入反元,建有奇功。明太祖遂以亦不喇金的金字赐其为姓。明政府在镇江设有镇江卫,金锡爵就是以将军衔落职于镇江卫。“而后,子孙繁衍,族居于润”[49],至九世繁衍为十七大支,金定銮即是九世金汝骢支的后裔,为金氏十三世。

金銮生活在清雍乾时期,生卒年在谱中失载。金氏宗谱中立有小传,称他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游邑庠”,据此可推约生于康熙末。其人“英姿飒爽,武艺精通。居恒以孙吴自期。与吾乡蔡君鹏最友善,朝夕过从。讲论六韬三略,孜孜弗倦”[50]。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乡试武举,第二年联捷考中武进士。

金銮考中进士后未被立即授职,留京师兵部候补。在京师逗留半年,即告假返乡扫墓。在其倡仪下,主修曾祖金国炜(十世)墓,立碑记事。事毕,竟不复出。在乡经理家政,睦族敦宗,被奉为宗族表率。金定銮娶妻童氏,生子金士孟,死后葬镇江城北王家湾青石山枝。

金銮是乾隆朝武进士一事,在地方志书中也有记载,光绪《丹徒县志》武进士名录中载明金銮(即金定銮)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武)进士。晚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金氏族人、16世金天桂曾冒雨至镇江城北王家湾青石山枝勘认金定銮及其祖墓葬地。因年久代远,墓门难辨,但发现残碑尚在。觅见一碑旁署款有“赐进士出身銮”的石刻字,始欣然返归。

金氏宗谱中提及与金銮过从甚密的蔡鹏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武进士。蔡鹏父蔡时霖、祖父蔡遵五均以医名著称于地方,其时与何氏医家(见第七章)齐名[51]蔡时霖子蔡鹏却喜习武并研韬略,与回族武进士金銮深相交纳。蔡鹏考中武进士后,曾被选为御前侍卫。后长期在西南地区担任武职,官至云南开化镇总兵、贵州省提督,成为一方高级军官。自蔡鹏考中武进士及出任武职后,蔡门子弟不少争相效仿,“自时霖子鹏以武进士起家中,武科第者甚盛。每乡试榜发,辄有蔡氏者”[52]

6.润州李门与开沙周门武举弟子

李氏原籍淮南庐州府舒城县,在明代本是军功世家。元末,李普清、李普成、李申、李达等弟子(李氏谱中均列为三世)从朱元璋起兵,普清、普成相继战殁,李申以功被授怀远将军,任职河南彰德卫指挥同知,李达也以功被授明威将军,任职锦衣卫佥事。李申子李让(四世)在燕王府朱棣处任仪宾,于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论功行赏,授李让为北平布政司使,迁任顺天府提督。其后,朱棣又将第二女永平公主下嫁给他,并封李让为骑马都尉、富阳侯。明后期万历中李让后裔李述(八世)曾于京口添置庄园,其妻王氏在李述死后率子女就食于京口庄园,死葬镇江西门外宝盖山,子孙始占籍丹徒。可知,润州李氏是明后期万历年间迁来丹徒的[53]

李氏原本在明代以军功起家,除三世李申、李达被封为将军外,四世李裕、李忠均袭封为将军、任职于军界。五世李敬、李俊也袭封为将军,李敬曾任留守左卫指挥同知、李俊曾任留守中卫指挥佥事。六世李舆任左军都督府,七世李颂、八世李庆则任长陵卫指挥佥事。有明一代,李氏实为将门之家。可以说李氏“世业守儒,素应运而兴,……至是科目搢绅,嘉言懿行为时褒录,后生辉映”[54]

入清后,子弟习文应武,以士绅之家显现于地方。李门弟子中以诗书传家、显名于地方的,如十一世李世蕃及十二世李金枝父子。李时蕃生活在清初,少为邑廪生,顺治十三年(1656年)考中监生,再经选试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职淮安府桃源县儒学训导。在任身先为教,使当地士风为之一变。因积劳成疾,病殁于桃源衙署中。其子李金枝则是顺治五年(1648年)拔贡生,经考任职浙江嘉善县丞,任期行政有方,被誉为“催科、抚字两得宜”。十五世李锽,乾隆时人,曾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乡试亚元(举人第2名)。其堂兄弟李铨则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恩科乡试举人,后经大挑选考被定为一等。入仕后历任浙江桐乡、长兴、归安、余姚、富阳等地知县,继任金华、宁波等府通判,“居官清慎,历著循声”[55],在丹徒县志中被立传。十八世李恩授与其子李炳荣则为清末镇江地方文化名人,辑有《国朝润州赋钞》八卷及《丹徒县志摭余》二十一卷。

李氏祖上以武职显世,入清后余威未减,子弟中仍有以武入仕的。在康乾盛世时李门就先后出过两位武进士,即李熿和李銮。李熿,字坤文,李氏十三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参加乡试,考中武举人,继于康熙四十三年(1730年)参加武会试,考中武进士,被选授为御前侍卫。李銮,字振飏,李氏十五世,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入学为武庠生,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乡试武举人,十六年参加武会试,考中武进士。后奉两江制军之请代理京塘事务三年,事毕授候选卫守备。一门之中前后出了两位武进士,这在地方上并不多见。

清代开沙周家也出过几位武举士子。周家祖上于元朝时任职于丹徒而迁家江中开沙的,家世虽非显赫,但才俊辈出、儒风蔚然。有清一代,子弟中举中进士的前后相望。除文举外,武举也盛。如十世周曰庠(周日庠)考中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武举人[56],继于顺治九年考中武进士,是为联捷。任山东莱州营游击,以军功升至江西南瑞镇参将,被授怀远将军衔。十一世周应武,初以武生选入伍,后屡立奇功,以左都督衔统广东琼州镇标右营游击之军务,继升任湖北武昌府参将。十二世周继序考中雍正元年(1723年)乡试武举人,被授任山东东昌府卫守备。十三世周大凡考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武乡试举人第1名,是为武解元,被授任徽州营守备。十四世周守连以武科任湖南驻军右营守备,后迁绥靖营游击。十七世周承衡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乡试举人,授候补卫千总。有清一代,周门弟子文武相衬,引人注目,成为清代地方上的科举佳话。

7.丁岗葛村武榜眼解兆鼎

清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及民国《续丹徒县志》在武进士名目中均记解兆鼎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武进士:“解兆鼎,会元,一甲二名。”[57]解兆鼎是丹徒东乡丁岗镇葛村解姓后裔,据丹徒县地名委员会所作口碑史采录:南宋初高宗南渡时,山东紫阳县葛村人解姓、殷姓和魏姓迁此定居,为纪念南迁前的山东老家,取名葛村。东边为东葛村,西边为西葛村[58]。解兆鼎即是葛村解氏二十一世孙。解兆鼎不只是此科武榜眼,还是此科武会试的会元(即会试排名第一,殿试列名第二),授二等花翎侍卫,出任广西郁林州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