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志书中多收的明清进士

四、句容志书中多收的明清进士

1.明代(25人)

表6-22 方志中多收的明代句容进士

②④ 新修《江苏地方志·句容县志》附录赵权、吴斌为洪武三年(1370年)进士,洪武三年未有会试,洪武四年开科会试中也未见赵权、吴斌被录名。
③新修《江苏地方志·句容县志》名朱灵(应是朱炅),列为洪武九年(1376年)进士,洪武九年未开科考。乾隆《句容县志》列入洪武二十四年进士名中,而是科未见录有此人。
⑤乾隆《句容县志》标王介为正德十二年进士,误。王介实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祖籍为句容,本籍为南京留守前卫官籍。

续表

①句容旧志列笪东光为嘉靖四十三年进士,实为四十四年进士。
② 句容旧志列高一登、杨言为隆庆元年进士,实为隆庆二年进士。
④句容旧志列王嘉宾为万历八年进士,实为万历十四年进士。③ 句容旧志列高一登、杨言为隆庆元年进士,实为隆庆二年进士。
⑤句容旧志列孔荣宗为天启二年进士,实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从上表可知,许暠、曹崐、曹岐、严纮、王介、曹镃、朱尚质、李春芳、江奎、王可立、笪东光、高一登、杨言、王敬民、王嘉宾、李思诚、王祚远、杨栋朝、孔荣宗、李嗣京、李长倩祖籍为应天府句容县,而户籍(考籍)均非为句容,不是句容进士。

2.清代(11)人

表6-23 方志中多收的清代句容进士

①顺治十五年共录进士343人,无李淦名。顺治一朝所录进士中亦无李淦名。李淦是李春芳裔四世孙,为南明流亡政权唐王隆武丙戌(1646年)乙榜举人。
②李叶后改名为李柟,康熙十二年进士,苏州府昆山县籍人,祖籍扬州府兴化。
③戴臣法为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句容旧志误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二十五年未有会试。
④许贞元为咸丰九年进士,句容旧志误为咸丰三年进士。

从上表可知,高鹏南、李为霖、徐浩武、李炳旦、李廷试、魏绍濂、戴臣法、许贞元、陈文锐均为祖籍句容的非句容籍进士,而李叶(李柟)祖籍也非句容,而是扬州府兴化县。

3.李春芳与笪重光

李春芳在《明史》中有传,笪重光在《清史稿》中有传。李春芳是扬州兴化籍进士,祖籍句容。笪重光居于镇江城内,其试籍(考籍)为应天府句容县,是句容进士。句容旧志均称李春芳为句容进士,实误。而丹徒旧志均列笪重光为丹徒进士,亦误。

(1)李春芳(1510—1584年),明中后期大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一甲1名,是为状元。

《明史·李春芳传》称:“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嘉靖十年(1531年)应天乡试中举,其后数次会试屡遭挫折,嘉靖二十六年第6次赴京会试,高中一甲1名,摘得状元。授修撰,擢翰林学士。因善写青词,“大被帝眷”,迁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机务。据《明史》所记,“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60]。因受嘉靖帝宠信,凡迁除皆出特旨。“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61],在官场中实为少见。嘉靖末徐阶为首辅大学士,春芳不与争,每事必推阶,相安无事。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李春芳代徐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隆庆中,高拱专政,李春芳不能与争,屡请致仕,于隆庆五年(1571年)获准归乡。万历十二年(1584年)病逝于兴化,年七十五岁。

李春芳为南宋初抗金宰相李纲后裔。李纲祖籍福建邵武,北宋时其祖父李赓移居常州府无锡东胶山,故《宋史》称:“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62]李纲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曾任镇江府学教授。后迁殿中侍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官。金兵第一次南下围开封,他力主坚守,反对迁都。钦宗即位后,李纲因主战被贬。南宋高宗建炎初,他再被起用布署战备。但为相仅两月余即被劾落职,归居无锡梁溪。此后曾复出任过潭州知州、洪州(南昌)知州,在秦桧为相后,他力辞获准,隐居福州,不久病逝。李纲著有《梁溪集》。

李春芳即李纲之十六世孙。李纲在无锡后裔一支李旺一于明前期自无锡迁居应天府句容县承先乡。李旺一孙辈李秀一支又自句容迁居扬州府兴化县,李春芳即是兴化支李秀的四世孙:

①见黄俶成《明代小说史上的三个李春芳》,载《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4期。

从世系可见李春芳是兴化支一世祖李秀的重孙,《明史》称他是“扬州兴化人”确凿。再查明朝进士题名碑录,《碑录》亦载李春芳是“直录兴化民籍”,其祖籍(乡贯)为应天府句容。是故,李春芳是明代扬州兴化进士,而非应天府句容进士。李春芳生有八子,内有一子后来迁回句容以守祖墓。明清两朝仍在兴化的孙辈、重孙辈中也有将试籍(考籍)落回句容的,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李春芳至李叶所历六世之7名进士考籍及考中进士年代表列如下:

表6-24 李春芳家族中的进士

以李清为例,李清为李春芳四世孙:李春芳—李茂材—李思诚—李长敷—李清。李清本人试籍(考籍)在句容,但长期生活在兴化,这同笪重光试籍(考籍)在句容,而长期生活在丹徒是一样的。清咸丰《兴化县志》卷二十八列有李春芳、李思诚、李嗣京、李乔、李长倩、李清、李柟(李叶)7位进士之传。清乾隆《句容县志》卷九则列有李春芳、李乔及李乔父李思聪传。

李春芳,兴化进士,前文已述。

李思诚,兴化进士,字次卿,一字碧海,李春芳孙、李茂材子。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二甲17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出为福建屯盐道、浙江温处道榷珰,迁江西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太仆寺卿,官至礼部尚书。因事得罪宦官魏忠贤,被魏栽赃、矫旨夺职。崇祯即位后,下旨平反,未几病卒。著有《真懒斋集》。

李嗣京,兴化进士,字嘉锡,李春芳三世孙。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三甲257名。嗣京风采玉立,“文俊逸出尘于晚明诸名家外,别树一帜”[63]。入仕后,授南昌府推官,重葺被阉党所毁的诸贤祠。迁渐江御史,福建巡按。明亡后杜门不出。

李长倩[64],兴化进士,字维曼,一字瞻麓,李春芳三世孙。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三甲95名,授归安知县。在任五年,政绩卓异。归安乡绅王某曾任中书,自恃朝中有姻党为靠山,横行不法,甚而私设刑具。李长倩莅任后一一查实,立捕下狱,依法惩处。改任礼部主事、员外郎,迁江西按察司佥事。丁忧归乡,未几明亡。清军南下后,他先后在福王政权、唐王政权中任职,仕至南都御史、户部尚书,曾带头捐捧助饷。清军占领仙霞岭后,他服毒自杀,以身殉明。

李叶,后改名李柟,字仲木,李清子。清康熙十二年(1673)昆山进士,三甲68名。清朝进士题名碑录记为江南苏州府昆山县人,又《词林辑略》卷二也记李柟“昆山人”。入仕后,任翰林院检讨,迁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曾与熊赐履、吴琠等出任会试主考官[65]。李叶任职“持大体,务平恕,于刑狱尤矜慎”[66]

(2)笪重光(1632—1692年),字在辛,自号江上外史,又自名蟾光,句容茅庄笪氏后人。

据清光绪《笪氏抄谱》记载,笪氏原居山左兖州,唐末时一支迁淮西陆安州。北宋初乾德三年(965年),笪彦礼(字文煌)与妻朱氏自淮西南渡,“居建康府句容县东之茅冈”,是为江东笪氏“卜居之始也”。明中期西桥(笪)鸠公生,“公幼孤,依族之久居丹徒者,遂移家京口”[67]。笪鸠为笪重光高祖,生子笪继盛,更名笪继良。笪继良少与丹徒华钰、刘觐文、徐大用、王孙云等共“结鸣合社,以文章、节义相勖勉”[68]。后以举人考选入仕,曾任铅山知县、绛州、汀州知州、户部员外郎等职,因不附阉党魏忠贤被斥,归乡讲学于城南外鹤林寺天心书院。笪重光即是笪继良之曾孙。据谱载,自明中后期笪鸠到清前期笪重光共历5世:笪鸠——笪继良——笪之玠——笪昌龄——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年)在清嘉庆《丹徒县志》名臣卷及书画卷中均列传介绍。在《清史稿》中列有小传,但十分简略:“笪重光字在辛,江南句容人,顺治九年进士。自刑部郎中考选御史。巡按江西,与明珠忤,罢归。初,郑成功犯镇江,重光缒城乞援。事平,赐御史榜。卒,祀乡贤。”[69]笪重光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九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28名。入仕任刑部郎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世祖选任一批御史巡行各地,视察民情,整肃吏治。他与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顾仁一同入选,“时称敏干”。仅两年,即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被削籍放归。其原因,《清史稿》明写是“与明珠忤”,学界对此多认为有误。查《清史稿·明珠传》,得知明珠是满州镶黄旗人,在顺治朝仅任宫廷侍卫、内务府郎中,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擢总管”,其后渐渐任职外官,逐渐发迹。明珠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权臣。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在《笪江上事辨》一文中就指出:“按笪巡按江西是在顺治中,因事革职,杖徒论赎,永不叙用。其时明珠、余国柱未秉政也。道光中杨铸作《峨嵋白猿歌序》,亦止称其锄除豪猾,朝野震肃,亦未言其忤明珠、余国柱也。”[70]同是民国学者的唐邦治撰有《笪江上先生传》,据此得悉笪重光是在巡按江西任上时因疏劾监司李嘉猷贪酷中谗被罢的。唐氏笪传甚详[71],撮其主要附录于下:

先生讳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罢官后,间自名曰蟾光,曰逸光,曰郁冈居士,曰扫叶道人,曰始青道人,曰僧摩。先世宋乾德三年自淮西六安县迁江东路句容东乡之茅冈,号笪家源,今称茅庄者是也。明嘉靖初,先生高祖鸠幼孤,依族姓于丹徒,遂家京口。自是句容、丹徒皆有笪氏试籍。故先生之父,及先生之子若孙,皆丹徒诸生。而先生独以句容籍入仕,故自署句容。曾祖继良由万历辛卯乡举,官至山西平阳道。罢归,讲学鹤林寺天心书院,学者称我真先生。省志有传。祖之玠,诸生,早世。父昌龄,堕地十日失怙,母张(氏)抚之成立,官江西万年县令。先生年弱冠,姿度弘伟,推倒侪辈。行卷文字,见者推为大家。读书焦山僧舍,补博士弟子,高等食饩。旋值鼎革,清顺治五年,遭父忧。服除,辛卯中乙榜,明年成进士。观政刑部,晋郎中。十二年七月,世祖锐意于生民疾苦,特简御史巡方,先生与焉,拜命江西。下车甫匝月,即草疏劾贪酷监司李嘉猷,谓其才则猛鸷僄捷,其守则狼狈恣睢,能使万民饮恨,而属吏不敢犯其锋;能使道路指名,而公庭不敢数其罪。恃才而贪愈烈,善贪而才益彰。江西若留此官,即参他员而人不慑;此官不以贪处,即纠小贪而法不灵。彼交游称广,有恃为非。臣不敢畏祸不语,为简书辱,乞立赐乾断,地方幸甚。疏入,竟不报。寻中馋。明年四月,罢还京。十四年七月,坐故出入人罪,削籍放归。先生绣衣持斧,才半截耳。风骨嶙峋,佥邪绝迹;敏干之誉,百年后犹传道弗衰。其出都门答通政王思龄诗曰:“只因鸣便斥,不道直难容”。可谓怨而不怒,得国风、小雅之遗留者矣。还乡后,往来句曲、京口之间,于茅庄筑松子阁、笑斋、鹅池馆。京口则五州、八公、九华、竹林、招隐、金、焦、北固诸名山。不常厥居,随意所适。盖姿意于游览、吟咏、与高士岭士嵋、吏部张九徵唱酬最夥。致力书画,书法探源魏晋,尤近苏米,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称四大家。王梦楼论先生书,是生而具锁子青骨,宿世高真,不徒籍学力者,实为本朝第一。其推许如此!又精六法,与恽南田、王石谷友善。……先生著《书筏》、《画筌》各一卷,津逮后学,识者以为度尽金针。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六月十日考终,年七十。初,顺治十六年夏,明遗臣郑成功、张煌言连舳入长江,犯京口。先生与张公九徵登陴守御。及城陷,又设计恢复,为功甚巨。年日好施与,振穷独,乡人德之。句容、丹徒两邑,皆祠祀乡贤。所著《江上集》,旧八卷,久佚。近人李树人搜辑刊行,共十一卷。先生子孙多能世其业。……观《实录》(即《东华》所本)所载,则顺治十四年七月罢免归山,何得如《啸亭杂录》下劾三十余年后之相国明珠、余国柱哉?《御史题名录》今人所谓半官书也,置先生补御史于顺治十八年,遂滋生后世疑窦。要知勅撰御定之书,尚不尽可信,何况走马兰台多年失学之徒所编次者乎!里巷短书,或称先生为解元,或称江西监司为某权贵子,或称权贵曾遣客行刺于山中,或称先生卒后有人见之于天台、汉龙、太行诸山,直齐东野人语耳,尚足道哉!本传十九皆据《江上集》,并集中附录。其罢官年月,据《清实录》。先生父及先生子孙入丹徒学,据先生《家谱》,皆凿凿可信者。近徒邑城西磨刀巷,有人于宅旁署“江上里”三字,谓系江上先生旧居,此仍俟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