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江进士

第四章 清代镇江进士

顺治初,清政府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置两江总督。康熙年间改江苏左布政司为安徽布政司、右布政司为江苏布政司。乾隆时江苏、安徽作为两省完全分治。江苏下领府8(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直隶州3(太仓州、海州、通州)及直隶厅1(海门厅)。清代镇江府初领丹徒、丹阳、金坛3县,雍正八年(1730年),原隶江宁府之溧阳县改隶镇江府[1],至清末,镇江府辖有4县1厅(太平厅)[2]

清军南下时受到江南绅民的激烈抵抗,清初南明流亡政府的舟师又多次自东南沿海突入长江,郑成功军还曾占领过镇江、瓜洲,故清廷在江宁及京口屯驻重兵。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在全国设置将军13人、都统2人、副都统33人。其中在江南设有江宁将军,下辖江宁副都统和京口副都统,镇江是为江苏境内仅有的两个设置八旗驻防的城市。八旗驻防官兵及家属专置一区,不与地方商民混居,户籍单列。八旗驻防更非各州府都有,故清代旗籍进士单列,不入府县本籍进士统计数中。

镇江境内多山丘,农耕条件比不上吴地诸郡,但因滨江及地当南北孔道,城市(京口、丹阳等)民居集中,市镇热闹,经济繁兴。明代镇江进士吕高曾说:“江左称海陆之饶,而润州劣于诸郡。其属邑丹徒隶郡,下去九十里为丹阳,皆南北孔道也。”[3]清诗人查慎行的《京口和韬荒兄》诗就形象地表现出康熙治世时地处江河交汇处之京口城市景象:“江树江云睥睨斜,戍楼吹角又吹笳。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4]描述此地既是军事重镇,又是繁华热闹都市。曾任江宁巡抚的汤斌登临镇江府城外阳彭山丘,惊叹眼前的江山美景及城市气象:“京口形胜甲东南,金焦北固其名特著,故画舫篮舆,日萃其下,而未知所谓阳彭山者是也。虽无奇峰危、深涧绝壑之观,然登其上,而三山云树环翠如屏,长江汹涌风帆隐见,与润州城堞、楼橹、烟火十余万家,无不近在几席,俯仰指顾,亦登临之胜概也。”[5]一万家或十余万家均为诗人概数,意指殷实兴旺。清圣祖康熙帝及清高宗乾隆帝均曾六次南巡。每次均取道京杭大运河,经宿迁、扬州,渡江至京口,再赴苏杭。回程则多自镇江府丹阳县取陆道经句容达江宁,再乘舟渡江北归。镇江江中金山与焦山都建有皇帝行宫。南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交通整治及城市规建均起到推动作用。清代文化全面繁荣。以镇江为例,首先地方诗坛活跃,诗人众多,有科班,有布衣,有学者,有隐士,有闺秀、有方外人,诗作题材丰富,风格各异。乾嘉时期镇江书坛、画坛也呈现兴旺,书坛如金坛王澍、丹徒王文治。其中王文治,行书秀逸被列入清前四家方阵中。画坛则崛起以张崟、周镐等为代表的以墨色浓重及气韵沉郁为特色的京江画派。清代镇江戏曲创作及演出也很活跃,如乾隆进士王文治、道光进士严保庸均为名著东南的戏曲家。

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及文化兴盛的大背景下,清代镇江举业也较前代为盛。据计清代镇江府进士280余人,超过唐宋元明各朝,内进入一甲者有11人。如在全国范围内作投量考察,镇江府进士数可置列较前之方阵中(参见本著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