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昇州合分统计比较
《旧唐书》为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润州条记润州旧领县五,“天宝领县六”:丹徒、丹阳、延陵、上元(江宁)、句容、金坛。又交代至德二年(757年)到上元二年(761年)及光启三年(887年)到唐亡(907年),江宁、句容与溧水、溧阳合建为昇州,合计24年。五代(907—960年)昇州及润州仍分置,且昇州是为杨吴及南唐的治理中心。则唐、五代昇州建置计77年。
《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修,《新唐书·地理志》江南道将润州丹扬郡与昇州江宁郡分设,唐代昇州领县四: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代昇州仍领江宁、句容、溧阳、溧水四县。
究竟是据《旧唐书》来统计唐代润州进士数?还是据《新唐书》来统计唐代润州进士数?其实约定成俗的做法是润州归润州,昇州归昇州。如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二十三(进士卷)、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九(进士卷)均不录唐代江宁籍进士及句容籍进士。唐代江宁、句容进士据清嘉庆《江宁府志》(姚鼐修)记载有6人:
王昌龄,江宁人,开元十五年进士。
许 恩,江宁人,开元二十五年进士。开元中岑参有《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兼寄王昌龄诗》,官左拾遗。
孙 革,大历进士,韩翊诗有《送孙革及第后归江宁诗》。
冷朝阳,大历进士,上元人。韩翊有《送冷朝阳登第后还上元诗》。
陈 羽,贞元八年进士,陆贽榜第二人,官乐宫尉佐。
胡 悦,会昌进士,句容人。国子监助教。
以上6人,除去王昌龄(京兆人,非江宁人),昇州进士实有5人,5人中江宁(上元)4人、句容1人。
除明清府志外,清代及民国省志的分类也值得一提。清初左江宁(南京)设立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及上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苏(今江苏、上海)与安徽两省完全分治,《江南通志》纂成于乾隆元年(1736年),即在苏、皖完全分治之前,是故涉面较广(两省一市)。该志选举分成进士目中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在进士名下只注县籍,不标州、府及县的隶属关系,也就避免了统计时各地州府为争夺进士而可能出现的笔墨官司。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则是第一部以今江苏地域为范围的官修省志稿本,自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前后纂修四次,先后任过总纂或主编的有缪荃孙、冯煦、庄蕴、吴廷燮,曾被聘为帮纂或协编的先后有陈庆年、柳治徵、陈去病、柳亚子等多人。该志第5册选举志也是分州(昇州与润州)列名唐代进士的。民国省志列有唐代昇州进士7人:
开元进士:王昌龄(昇州)、许 恩(昇州)
广德进士:孙 革(上元)
大历进士:冷朝阳(上元)
建中进士:陈 羽(上元)
会昌进士:胡 悦(句容)、项 斯(昇州)
比之清代《江宁府志》多了一人(项斯)。以上7人,除去王昌龄实为6人。
南京、镇江两地在明清及近代修成的府志、省志中分设昇州、润州统计唐代进士是可取的。[64]一是唐、五代昇州确实有过建制,不能无视。二是唐代大部分时间里将江宁地区隶于润州主要出于打压六朝故都的政治需要,而非金陵地方的经济文化落后于丹徒。三是如不单列则江宁地区的唐、五代科举史成了空缺,同样有违历史真实。总之,无论省志还是府志,约定成俗的做法是昇润二州不作互采,避免了两地层面断裂及无谓争执。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唐代润州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时不能涉及江宁、句容的相关内容,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唐代绝大部分时间里,江宁地及句容地是划归润州管辖的。
现据《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江南通志》、《江苏省通志稿》及宋元明清镇江郡、府志等,列唐五代润州进士名及榜名等于下: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榜:丹徒马怀素
(同榜有苏颋、宋璟等)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贾季阳榜:曲阿蔡希周、蔡希寂
(是科共录进士21人,同榜还有祖咏等)
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绾榜:曲阿丁仙芝
开元十四年(726年)严迪榜:延陵储光羲
(是科共录进士31人,试题有《考功箴》,同榜还有崔国辅、綦毋潜等)
开元十七年(729年)王正卿榜:润州樊系
(是科共录进士27人)
开元十八年(730年)崔明允榜:润州陶翰
(是科共录进士26人,试题有《冰壶赋》,同榜有崔损、薛总等)
开元二十年(732年)××榜:曲阿谈戭
(是科共录进士24人,同榜有鲜于向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琚榜:丹徒申堂构
(是科共录进士29人,试题有《梓材赋》、《武库赋》,同榜还有颜真卿、张茂之等)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贾至榜:曲阿张晕
(是科共录进士27人,同榜还有李颀、萧颖士等)
天宝六载(747年)杨护榜:延陵包佶
(是科共录进士23人,试题有《罔两赋》,同榜还有李澥等)
天宝七载(748年)杨誉榜:延陵包何
(是科共录进士24人,同榜还有李嘉祐、权皋、李栖筠等)
天宝十二载(753年)杨儇榜:丹阳皇甫曾
(是科共录进士56人,同榜还有张继等)
天宝十五载(756年)卢庚榜:丹阳皇甫冉
(是科共录进士33人,试题《东郊迎春诗》,同榜还有郎士元、令狐峘等)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郑全济榜:丹阳汤贲
(是科共录进士33人)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王源中榜:润州权璩
(是科共录进士28人,试题有《舞中成八卦赋》及《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同榜还有白行简、杨敬之等)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李 珪榜:丹阳郡(润州)许浑
(是科共录进士25人,试题有《君子之听音赋》,同榜还有杜顗等)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易 重榜:金坛顾非熊、丹阳王总
(是科共录进士27人,同榜还有孟迟等)
五代南唐(937—975)进士:丹阳吴淑
以上共得进士19人,内唐进士18人、五代南唐进士1人。
唐、五代润州进士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以盛唐玄宗一朝及第者居多,有名可考的计13人,约占总数19人的三分之二。玄宗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选士用人较初唐及中晚唐为多。唐进士科常年录取数为20多人,而玄宗一朝年进士数超过30人的就有10科,其中开元元年(即登基之年)录取进士达71人,开元八年录取52人,天宝十二载录取56人,都是常年数的倍翻。在开元盛世的二十九年中共取进士769人(尚缺开元十三年确切数),天宝统治的十五年共取进士416人,总计1185人。如补上开元十三年的缺数,则玄宗朝进士录取总数当在1200人以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唐代润州地位的上升,润州地区的举业也逐渐兴盛,上面唐五代润州进士数中尚不包括江宁、句容的5位进士。总之发展到唐代,进士及第成为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新现象,并受到士人的追捧。二是唐、五代润州进士中常见有称作“丹阳人”的。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丹阳县一直是镇江属县。自秦汉直至唐玄宗开元末,今丹阳地原称曲阿,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时曲阿县改称为丹阳县。唐前期的曲阿进士当为丹阳县籍无疑,但自天宝时起就要有所甄别,因为唐代润州郡望也称丹阳(郡),这在前面已作说明。三是自盛唐起进士科要考诗赋,促进了唐代诗歌的进一步繁荣。唐代润州进士中就有一批名闻当时的“江南诗人”,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