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镇江科举家族(上)

二、明清镇江科举家族(上)

1.京江丁氏

据谱载丁氏原居河北清河,五代时一世祖丁顗曾被掳掠至辽,逃归后徙家河南祥符。一世祖丁顗(祥符始祖)至九世丁煜(迁润之祖),再至十二世丁熙拱、丁益恭两大分支其嫡传如下:

丁顗(祥符始祖)——丁逢吉——丁度——丁佩——丁谋——丁略——丁素——丁叔永——丁煜(迁润祖)——丁友信——丁道明——丁熙拱、丁益恭

丁氏发迹始于北宋前期,二世丁逢吉因精研医学被太宗子赵恒延入藩府。赵恒即位,是为真宗,赐其为光禄寺丞。三世丁度以诸科入仕,在仁宗朝仕至尚书右丞,《宋史》有传。六世丁略曾任徽宗朝御史,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汴京(开封),他也在被俘北上之列。其子七世丁素随高宗南渡,历仕高宗、孝宗两朝,年老致仕后因故寄居于镇江亲戚处,死葬城西宝盖山。宋金对峙,丁素死后不能归葬老家祥符,成为其孙丁煜(九世)定居镇江、照看祖坟的考虑。丁素次子丁叔永驻防清江浦,在与金人作战中阵亡,遗一子丁煜以父荫入仕。南宋嘉熙年间丁煜曾权知镇江军府事历,“解组后,因祖(丁)素公葬镇江,遂卜宅城东而家焉”[5]。九世丁煜是为丁氏迁润始祖。

丁煜任职镇江一事在地方志书中有确载。元《至顺镇江志》“宋太守”条目中见有丁煜名,记“丁煜,中大夫、太府卿、淮东总领,嘉熙四年四月权知府事”[6]。同卷“宋通判”条目中又记:“丁煜,朝散郎,绍定二年三月到任。”[7]是知丁煜先于绍定二年(1229年)任镇江通判,继迁户部郎中、太府少卿、淮东总领等职,再于嘉熙四年(1240年)权知镇江军府(辖苏湖常润四州军事)。族谱记载与史志记载相吻合。

丁氏九世、十世生活在南宋后期至元初,十一世、十二世生活在元代,十三世至二十世主要生活在明代,二十一世至二十八世主要生活在清代。生活在元后期至明初的十二世丁熙拱、丁益恭成为其后明清镇江丁氏的两大支族。因南迁前丁氏世代受恩于宋、入元后其后裔以遗民自许,隐居闾里,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加之元代不重科举,汉人、南人地位低下,因而丁氏子弟读书自养,或以医济世。如十一世丁道明仪容端肃,精于内养,又“博涉经史,雅喜诗文,百工技艺无所不通”[8],是为乡耆宿儒。其子丁熙拱(1314—1385年),字伯辉,号颐庵,颇具父风,以授学及行医为业。明初朱元璋曾巡视镇江,于北固山下凤凰池畔召见郡内乡耆,他率诸儒入觐,受到朱元璋勉诫。丁熙拱为首的镇江诸儒朝见朱元璋,表明地方知识分子愿与新政权合作的态度。事后镇江诸儒多被荐用成为明政府官员,而丁熙拱本人则因年老体衰恳辞未赴。“杜门扫轨,绝意仕进,以医济世,悬壶嘉定桥,里人咸称为神医。”年七十二病故,葬宝盖山万家湾祖墓。丁熙拱有子三,其第三子丁德继承祖业,精歧黄之术,且为人疗疾不计财货,积善积德。丁熙拱、丁德即是明代进士丁玑、丁瓒的高祖和曾祖。明清丁氏族裔传系(部分)如下:

(A)

(B)

明清两朝政权长期稳定,重视科举,以扩大统治基础、强化行政队伍。丁氏族人中读书习儒、应考入仕者日见增多,十二世丁熙拱后裔科甲见盛于明代,而十二世丁益恭后裔科甲见盛于清代:

表7-2 京江丁氏的明清进士

续表

从表中所列可见,丁氏子弟考中进士的有6人[9],考中举人的有4人,而考上太学生、贡生、监生、郡庠生的除上表所列外,在其他支系或分支后裔中数过半百,这在后面还要提及。在清末民初的近代,丁氏后裔中又出了一位著名学者和文化精英,即丁氏二十八世丁传靖。

丁传靖(1870—1930年),字秀甫,号岱思,一字湘舲[10],生于同治九年,二十七世丁立中(同治举人)嗣子(生父为同治进士丁立干)。丁传靖幼承家学,天资聪慧,年少时诗文即负盛名,被视为才子。缪荃荪曾说他“才思壮阔,波澜老成”,给以很高评价。出生不久即被任县学教谕的嗣父于立中抱养于靖江,又曾随任职的嗣父在江都、江宁生活。青年时代的丁传靖曾多次参加科考,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才名列江南乡试的副榜,取得贡生资格。科举制度废除后他以江苏荐试第一的成绩参加1910年的全国举贡联考,又一次意外落榜,在京师知识界引起广泛质疑,致主考官登门致歉,继由陈宝琛(溥仪老师)出面聘为礼学馆纂修。民国三年(1914年)被江苏督军冯国璋聘为都督府秘书,民国六年(1917年)随冯北上任总统府秘书兼国史馆纂修,在北京任职多年。1928年移家天津,1930年在天津去世,归葬镇江南郊招隐山,由陈宝琛撰写《清副贡丁君闇公墓志铭》。

丁传靖在仕途上虽然坎坷跌宕,但在治学上收获颇丰,其成就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丰赡。撰有《清军机大臣年表》(一卷)、《清大学士年表》(三卷)、《清六部尚书年表》(四卷)、《清督抚年表》(六卷)、《清代名人齿表》(三卷)、《历代帝王世系宗亲谱》(五卷)、《张文贞公年谱》(一卷)、《宋人轶事汇编》(二十四卷)等。其中,《宋人轶事汇编》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该书从宋、元、明、清五百余种各类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传闻、轶事编纂而成,搜罗的资料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面广而翔实。每条材料又都注明出处,为他人进一步了解、研究提供了线索,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二是文学创作。除诗、文外,写有《沧桑艳传奇》(二卷)、《霜天碧传奇》(一卷)、《七昙果传奇》(一卷),尤以《沧桑艳传奇》最负盛名。该剧写明末清初吴三桂、陈圆圆事,上卷十出,下卷十出。剧情跌宕起伏,曲词清新典丽,故事给人以警醒,出版后风行南北。三是藏书丰富。在京师居住期间广为搜罗图籍,藏书数万卷,为近代镇江籍著名的藏书家之一[11]。丁传靖生有三子,第三子、丁氏二十九世丁家瑗,字蘧卿,曾于民国九年(1920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获最优等第一名,被录为北洋政府国务院候补主事。同时继承家学,在考古文字学领域均有建树,著有《所堂学问》。

2.京口草巷茅氏

茅氏与丁氏一样,也是于两宋之交自中州河南迁居镇江的。清人张九徵曾说:“吾邑茅氏自其先武功大夫来居丹徒,由宋迄今凡二十余世,世有名德,为吾邑望族。”[12]清人何金蔺也说:“茅氏为吾润巨族,与吾家世缔姻戚,吾郡之贤绅名宦,与高人逸士,多出其门。”[13]

据家谱,载茅氏原居汴京开封府鼓楼岗双井巷,子弟茅康于北宋末仕至武功大夫。金兵南侵,他随高宗南渡,卜居丹徒,是为迁润始祖,死葬镇江东南郊丁卯桥臧家湾。茅康生子茅询、茅志、茅评,是为二世祖。茅氏一世至四世世系如下:

四世茅福、茅禧、茅裕均无子失传,四世茅百一与茅百二因宦迁杭,四世茅鶱支至十一世也因无子失传,故京口草巷茅氏近代后裔是为四世祖茅礼的子孙。茅礼孙、六世茅考中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见第二章第四节),仕至通判,死葬镇江城南虎踞门外石井村。茅次子、七世茅湘于南宋末追随陆秀夫抗元,曾任流亡政府(益王、卫王)兵部侍郎,在崖山之战中从陆秀夫蹈海殉国,被后人崇祀于乡贤祠内。其事迹在地方志书中有载[14],在古代其它典籍中也有载[15]。茅侄、七世茅安则于南宋末考取发解试(乡试)举人。茅安子茅万六(八世),字廷瑞,宋末元初人,入元隐居闾里,读书教子,不乐仕进,自号耕隐老人,为乡人所重。茅万六长子、九世茅文后裔延绵,至十七世时分为三大支,在京口茅氏族谱上称之为大房分祖(茅鉴)、二房分祖(茅銮)、三房分祖(茅鎜),时为明代中叶:

茅氏十三世至二十一世主要生活在明代,二十二世至二十九世主要生活在清代,三十世则多生于清末民初,如当代桥梁专家茅以昇出生于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自十九世起,茅氏辈字划一:十九世为“崇”字辈,二十世“大”字辈,二十一世“士”、“生”字辈,二十二世“元”字辈,二十三世“国”字辈,二十四世“宗”字辈,二十五世“枝”字辈,二十六世“庆”字辈,二十七世“远”字辈,二十八世“年”字辈,二十九世“乃”字辈,三十世“以”字辈。

茅家世代经商,善治产业,早在明代茅氏即“世业以笺柬招远贾坐落西郊”[16],类于联系货源、提供货场的商业经纪人。从宗谱记载可知,子弟中也有“贾迁无虚”、奔走于各地的行商。“茅氏之盛自检庵翁始”[17]。检庵公即十五世茅宇(1443—1519年),字克广,号检庵。自幼聪颖,能辨诗文工拙,人多奇之。少从丁玑父丁元吉(易洞先生)游学,博览史书。父殁,自创产业,规矩经商。妻王氏性情温顺,勤俭持家。至“晚年产业浙宏”,积有千金。既富重仁,平时接济族党乡邻,受到赞誉。弘治五年(1492年)江南大水,他输粟赈饥,所活甚众,被地方官府延为“乡饮大宾”。生活不喜奢靡,对子弟教育却十分重视,聘师教孙,又常亲自督课,往往至夜分不倦。其长子茅坚(1465—1523年),字可久,别号南畦,明中期人,是为十六世。自小承继父业,“少贾湖湘,逾河济,历吴越”,走遍天下。每到一地登名胜,领略河山,探知兴亡得失。正德三年(1508年)输粟四百斛以备边,正德六年(1511年)又捐粟六百斛以赈饥,被授六品武功爵。正德中又助地方官府筹措军粮,参与镇压江北刘六、刘七起义军。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武宗南巡途中幸临镇江,茅坚应镇江知府之邀负责财务开支及物资供应。“时供亿日费几万金,驻跸一十八朝,有司兢兢,惟恐其后死,……回鸾之日,所费才不及三分之一,而羡余大倍之,且出入锱铢不爽,郡守甚义之。”[18]是知茅坚参与了接待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任务。以上表明,至明中叶茅宇、茅坚父子时茅家不仅是经商富户,还受到官府信任,有较高社会地位与声望,为其后子弟通过科考进入封建统治行列打下基础。晚年的茅坚乐于田园生活,买田一区,辟灌数十亩,种瓜植蔬,因自号南畦。生有四子,除幼子早卒外,余三子各自繁衍为三大支系,时为是明代中叶:

大房分祖茅鉴,号半塘,由国子监太学生考选入仕,授贵州普安州判,迁陕西延安府安定知县。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疾告归。茅鉴生有三子,是为十八世。长子茅源是为地方乡饮大宾;二子茅溱为郡庠生,与邬绅子邬佐卿交善,为隆庆朝及万历初京口名士。三子茅濡以岁贡生入仕,任和州州学训导,迁句容县学教谕。

二房分祖茅銮,号东丘,继承父业,服勤商贾,生有五子。他本人及五子虽无功名,但其孙、十九世茅崇本(父茅治为茅銮第三子)却于万历四年(1576年)考中举人,继于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曾任吉安府推官、南京刑部主事(见第三章)。

三房分祖茅鎜,字新之,号少塘,又号海门。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仕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见第三章)。生子八,次子茅溉及四子茅涢分别于隆庆朝及万历朝以贡生入仕。茅溉子、十九世茅崇修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继于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仕至南京刑部郎中。茅鎜第三子茅湛为地方乡饮大宾,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昇即是此支系后裔,自十七世茅鎜至三十世茅以昇其嫡传如下:

茅鎜——茅湛——茅崇任——茅大受——茅士翙——茅之昉——茅国器——茅赓宗——茅顺枝——茅桢庆——茅铭远——茅戊年——茅乃登——茅以昇

京口草巷茅氏世代经商服贾,同时诗书教子,子弟中习文业儒,读书应考者众,为封建旧家中贾、儒相兼的典型。据茅氏宗谱所载,宋元及明前期茅氏子弟以科考途径入仕从政者表列如下:

表7-3 宋至明前期以科举入仕的京口茅氏成员

续表

续表

茅氏十三世至十六世,即元后期至明中前期,子弟从仕情况未见记载,应是沉寂了一段时期,这段时期茅氏子弟经商者众,内十五世茅宇、十六世茅坚父子即其中佼佼者。茅氏自明中叶十七世三大分祖始,子弟习儒入仕为宦者日见增多,即所谓“前明官阀最盛”。入清后子弟功名、职级虽不及明代,但自清初至清末应考入仕的为数也不少。明清两朝茅氏子弟经科考入仕从政者简示如下:

表7-4 明清时期以科考入仕的茅氏成员

续表

①茅戊年,考名茅谦,是茅以昇祖父,光绪朝举人,见后文。

自十七世至二十九世,明清两朝入仕的进士有3人、举人2人、太学生15人,其余岁贡、拔贡及附贡生多人。茅门进士均出现在明代,一人在明中叶嘉靖朝,二人在明后期万历朝,其事行在前章已述。除进士外,由非进士出身入仕的拔萃也多。如十七世大房分祖茅鉴,字应之,号半塘,茅坚长子。为人英敏刚毅,考入太学,继以太学生考选入仕。初任贵州普安州判,办案不徇私情,曾拒千金不贿。保护善良,打击不法豪族,“著声台司”,以绩迁升陕西安定知县。在安定“葺学校,崇名节,奏减边粮,兴饬圮庙,停征逋赋,禁暴赈穷。由是士民颂德铭功,而口碑与石志并载焉!”[19]二十世茅大经(1556—1640年),字叔正,号正寰,明中后期人,为二房分祖茅銮长孙茅崇文子。镇江府学廪生,天启四年(1624年)考取岁贡生,时年已六十八岁,经选授任安东县学训导,迁山东莱阳县学教谕。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去世,活到八十五岁。这也给世人以警示,从中可窥科考路途的艰辛及竞争之残酷。二十四世茅盛宗为二房分祖茅銮后裔,清雍乾时人,一生经商不问功名,却延师教子,所生五子中有四人先后考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生。长子(二十五世)茅兰枝,字素亭,号挹芳,以太学生入刑部司狱司,后授江西德兴县丞,改泰兴、湖口、泰和、永丰、永新等县调捕,迁弋阳县丞,卒于道光八年(1828年)。茅兰枝入仕后移家北京,其父茅盛宗后来也移居北京。茅盛宗次子茅琳,字燕亭,号尹孚,京师太学生,考取四库馆誊录,继分发安徽候补,后任泾县县丞,迁福建霞浦知县,改澎湖通判,淡水同知,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茅盛宗第三子茅瑞,字樾亭,也是太学生。选入清学经馆任誊录,后议叙授湖南善化县丞,先后在永绥、乾州、石门等厅县任职。茅盛宗四子茅琨也是太学生,为候选州吏目。第五子茅玘则是候补守御所千总。茅氏三房分祖茅鎜后裔、二十八世茅戊年(1848—1917年),字子贞,号肺山,考名茅谦,为茅以昇祖父。幼即聪颖,及长伟岸,气度不凡。幼时遇太平军占领镇江,他随家移居江北兴化,师从著名经学家柳兴恩,打下旧学基础。返归后又师从“京江后七子”之一的杨履泰,学习天文与算术。青年时因受维新思潮影响,广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水利及人文诸科,学贯中西。每遇人谈论,口若悬河而声震数屋,抱大有为之志。柳诒徵少时即曾仰慕,后应其家人所请在所撰墓志铭中称:

先生少丁丧乱,锐精学术,游宾叔公(柳兴恩)门,闻经师家法,又从子安杨先生受天文、历算,所至以文学交其魁宿。中年更世变,旁撷欧美日本政教兵商之纶绪,捶揉咀涵,不名一家。下笔累千万言,汲汲思于世。[20]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湖南学政之邀赴湘助理学务。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南乡试中举,第二年赴京会试,参与“公车上书”。落榜后被选授高淳县训导。其后迁家于江宁,于1902年主纂《南洋官报》,宣传新学。在江宁又先后创办养正小学及达材初级师范学堂,兼任校长。曾自捐三千余元作办学经费,添造校舍20多间,受到学部嘉奖。继赴安徽,主讲肥西学院。民国初年南下广州,任广东图书馆馆长。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聘他为协修,其虽赴京但未就职。著有《水利刍议》、《工务营策》、《文字俗释》、《变通小学议》及《肺山诗存》等。民国六年(1917年)病逝,葬镇江西郊五州山。生有三子:茅乃登、茅乃封、茅乃经,是为二十九世。茅乃登生子六,第三子即茅以昇,是为三十世。

茅乃登,字春台,号若时,茅谦长子。府学优增生,后随父迁居江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受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之聘,任该镇(师)一等书记官、两江督练公所营务所正文案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九镇响应。不久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组建,茅乃登被任命为总司令部秘书部副部长。民国成立后任卫戍总督府高等秘书官兼南京印刷厂总理,改充江苏都督府顾问官。民国初年,还任过安徽都督府顾问官及湖南都督府秘书等职。其二弟茅乃封,字汉台,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曾赴日本游学,回国后先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江西武备学堂教员、广东陆军第二标(团)教练官兼标统、云南陆军七十六标三营管带,江南要塞工程处提调等职。辛亥革命中曾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参谋次长,民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江苏宪兵总司令长。民国二年(1913年)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宪兵上校、加陆军少将衔。三弟茅乃经,字周台,清末国学生。民初任南京下关商埠局局长、江苏都督府外务司科长、江苏省公署科员。

京口草巷茅氏世代亦仕亦贾,子弟进则为仕,退则服贾务本。自明至清,历代从商吃苦耐劳,勤于经营,诚信讲义。眷属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作为地方望族,历代子孙重视宗祠、宗规、宗谱的凝聚作用,使之成为既是维系家族的重要手段,也是识别家庭能否延绵兴旺的表征。

必须交代的是,清代镇江府城还出了两个茅姓进士,一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甲63名进士茅元铭,一是其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106名进士茅润之(见第四章)。茅元铭、茅润之父子进士与京口草巷茅门并非同宗,其祖上于明代迁来镇江,比草巷茅代迁来镇江要晚许多,世居镇江府城西门外上河边。始迁祖茅彝出身于武官后代,从祖荫袭封武略将军。入清,子弟多攻读诗书、习文从儒,通过科考入仕的为数不少[21],也是清代镇江府城科举家族之一。

3.京口张氏

京口张氏原居中州河南洛阳[22],据《张氏家乘》所载,元时张姓四一公避乱南迁来润,时为元末至正年间。张四一公死后归葬原籍,被奉为迁润始祖。其子张善甫占籍丹徒,娶妻孙氏,居镇江城南,死葬南门外磨笄山,是为二世。南迁前张氏情况不详,但家谱中记二世祖张善甫“以诗名元季,家雄于赀”[23],可知南迁前后张氏家境富裕,子弟习文业儒。张氏一世至四世世系如下:

张善甫生有三子:张敬、张德和张昇,是为三世。次子张德死后无嗣。长子张敬生张铭和张嶙,张铭这支传至九世无嗣,而张嶙后裔绵延。三子张昇生有四子:长子张窑无嗣,次子张传至九世无嗣不传,四子张岄传至五世不传,仅季子张峘后裔绵延。至近代,京口张氏子弟一为三世张敬与四世张嶙父子的后裔,一为三世张昇与四世张峘父子的后裔(清代张九徵、张玉书父子即是此大支后裔)。

作为地方科举家族,与丁氏、茅氏相较,京口张氏子弟在仕途上出道要晚,在明代不显,至清代却十分耀目,影响超过丁氏和茅氏。京口张氏在明代长期隐居闾里的重要原因是生活在明前期的三世张德(张善甫次子)效忠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为燕王朱棣(即其后称帝的明成祖)所杀。张德,字仲敬,张善甫第二子,少负忠义,建文元年(1399年)以才行为地方荐举到京师(应天),参加礼部的特别考试,被授右军都督府断事。曾上治安五策,建言安抚宗藩。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靖难”后,张德以户科源士受命北上慰劳在前线平叛的王师,行至东昌与北兵相遇,相持数日,在一次战斗中马蹶被俘,因拒降被燕王朱棣“剑断其臂”,明成祖即位后因他曾上书建议抚藩,就以“阵死”论处,死时仅四十一岁。并未株连亲属。“公以阵死不入逆籍,得全家人避祸,隐其事不传。”[24]经此事变,张氏子弟入仕努力受到挫抑,直到晚明万历年间才显露发迹兆头。

张氏发迹兆头落在张善甫季子张昇这一支后裔上。张昇字仲昇,是后来清康熙朝大学士张玉书的八世祖:

六世张廷瑞(1476—1544年),号逸江;七世张浃(1501—1579年),号南桥,“俱以轻财好施,闻于闾里。南桥公每岁冬月作糜于门,以饷饥者。”[25]八世张柏(1532—1599年),字汝宪,号绍南,继承祖业,经营有方,家道隆兴。其深受父祖影响,视济贫扶弱为荣事。万历十六年(1588年)春江南大旱,饥民流离,社会动荡。张柏经请示地方官府,首设粥厂于丹徒西南乡,广赈灾民:

陆运米千石以往,凡薪水工役、钟釜杓箸、出纳之数、给散之条皆手自径画,如经家事。妇女孩稚别置一厂,先于男子。疾病者给医药。无衣者给棉絮,处置周详,罔有失所。……接赈两月,至夏麦登场而后止,所全活盖数万人,而公之囊洗如空矣![26]

当局上报朝廷,经有司调查核实,授给张柏南直隶布政司经历衔,虽非实任,但京口张氏就此跻身于乡宦之列,开始由富户向士绅之家转型。

张柏生有三子,长子张凤翼、次子张凤翥、三子张凤仪。长子与次子为前妻陈氏所生,第三子为继妻严氏所生。三兄弟自幼习儒,都是府县生员,且皆好施。张凤翼(1557—1614年),字君羽,晚号惺怀人,人称惺怀居士。性喜任事,曾创乐志园(明靳贵旧园改建),日夕与同学知己啸歌其中,曾因移建僧伽塔闹出一场很大风波。明嘉靖年间,因原建在镇江城西儒林里的丹徒县学规模过小,由提学御史迁建寿丘山南麓。山上有一座僧伽砖塔,为南宋绍兴中南渡的淮泗移民所建。县学迁到新址后,自嘉靖至万历丹徒学子中举的不多,风水师说是山上砖塔挡住了山下的文运。张凤翼带头倡议将僧伽塔移建它处,遭到丹徒知县庞时雍的反对。后乘知县去南都吏部述职的机会,雇工将塔移建到城西南鼎石山上。庞知县返归,闻知大怒,罗织罪名将兴大狱。正当事不可解之际,南直隶巡按御史来丹徒视察学政,值晚明社会动荡,当局为息事宁人将张凤翼开释不问,一场风波不了了之。

迁塔风波表明,京口张氏发展到晚明已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表。张柏次子张凤翥,又名觐宸,字仲钦,别号修羽,修干掀眉,气宇不凡。在校为诸生冠,后补为太学生。惜科考未能展才,退而以书史自娱。于京口城南建培风阁,收藏书画金石,与松江府华亭董其昌、陈继儒等为莫逆交。每过往,“相与披览书画,摩挲金石,核真膺,考时代,鉴别精微”[27]。平时自奉俭约而天性乐施,曾捐金茸焦山殿,建圌山塔,设义田。死后被称誉:“自翁没而里无师表,是翁之存没系润俗之盛衰也”,表明作为望族的张氏在晚明已是文化型世家,在地方上起到风化表率的作用。

不过张家的科第之运却落在张柏小儿子张凤仪这一支后裔身上。张凤仪(1592—1655年),字君表,未冠而父殁,及长为郡庠生。喜研二十一史,辨析是非,考证异同。又关心时局,每论及忠孝及成败慷慨激昂。明末时艰,内外交困,“公每读邸报,辄手唾骂之,复痛哭失声”[28]。天启年间镇城文庙被火,他捐金首倡修复,被地方举为乡饮大宾。明亡后隐于酒,卒于清初。生有一子,即张九徵。晚明时京口张氏发展势头虽盛,但仕途上尚未有突破性进展,直到清初这一状况才有改变,引领变化的关键人物即是十世张九徵。

张九徵(1617—1684年),字公选,号湘晓。明末为邑廪生[29],明亡时27岁。张九徵于明末曾入几社,明亡后却能顺应形势于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清首科江南乡试,夺得举人第一名,是为江南开科解元。两年后的顺治四年(1647年),考中进士(见第四章)。顺治十六年(1659年)丁忧在家守制的张九徵突遇己亥事变,他登城协御郑成功军,继缒城出逃乞请清军增援。事息后深受清廷赏识,于康熙初被召还吏部任职。张九徵娶妻何氏,生有六子,有四子先后考中进士,另有一孙张逸少(张玉书长子)也考中进士,出现一门进士的盛景,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科举家族,为江左罕见。张家兴盛除祖上积善积德及子弟刻苦自砺等因素外,十世张九徵在明清鼎革之际的政治态度应是起了关键作用,其间虽有一些变数,但终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张柏支八至十一世传承如下:

京口张氏十世一般生活在晚明及清初,如十世张九韶生于明万历壬午(1582年),卒于清顺治乙亥(1659年);十世张九徵生于明万历丁巳(1617年),卒于清康熙甲子(1684年)。张氏十一世及其后生活在清代。清代张氏科甲之盛以十世张九徵支裔为最,出现过一门进士的盛景,被时人称誉:“科名之盛,甲于江左”[30]

表7-5 清代京口张氏进士

续表

从上表可见,除进士外,有以举人或贡生资格考选入仕的,自十二世及其后张氏子弟考中进士的已很少,而以太学生、贡生入仕的日渐增多。张氏一门科第之盛又以张九徵次子张玉书支裔为最:

十二世张逸少(1665—1734年),字天门,号青山,张玉书长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仕至翰林院侍读学士、顺天学政(见第四章),晚年退仕后居常州北门外青山庄。其弟张思默(1667—1705年),字处冲,号容斋。少曾随父张玉书寓居京师,康熙三十五年乡试中举,其后几次参加会试均未能如愿,遂遵父命留京口以主家政。思默才敏善诗,“古文殆宕似侯朝宗,书法在吴与华亭之间”[31]。著有《容斋子集》。

张逸少生子二:张迪、张适;张思默生子二:张逊、张邃,是为十三世。张迪(1688—1763年),字恂叔,号静外,又号鹿泉,张逸少长子,国子监太学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历任直隶沙河、陕西榆林、山西武定等府同知,行政绩优,被时人视为“干济才”。乾隆七年(1742年),以母年高乞养致仕归,与弟张适奉母居青山庄内[32]。青山庄被抄没后,一时家境巨变,后应聘执教棠城、暨阳书院。著有《闲斋诗集》。善书,“字法更出入变化,推江左书家第一”[33]。其弟张适(1693—1748年),字叔度,号乐是,张逸少次子。少即能文,善书兼工绘事。年十九即以太学生考选入仕,授刑部员外郎,以任事谨慎、办理得宜,迁刑部郎中。雍正即位后,因其奏对称旨,特升陕甘督粮道参议。清军平定西川,他随军筹运粮饷,负责供应。以绩迁甘肃提刑按察使,平反冤案十余起,改直隶布政使。“然公秉性豪放,不自贬损,每为上游所忮,遂以罢职归里”[34]。后经浙闽总督李敏达保荐,奉命监修钱塘海神庙,继以督建松江海塘工程。虽“工无游惰,费无浮冒”,仍因所谓“浙江讼案”牵连,竣工后未再起用。自后绝意仕进,归隐青山庄内。乾隆初,庄园忽被官府查没。究系何因,史志、家乘均作回避。柳诒徵在《青山庄诗史》一文中就张适突遭横祸曾作设问:“未知所为不法之事若何?”又引探花赵翼《青山庄歌》诗句:“豪名本是遭人妒,祸事真成与鬼谋。张乐正期投辖饮,叩门忽报槛车收。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歌付爽鸠。春梦一场那可再,祗今惟有青山在。青山也要属他人,官价三千听人贷。”是知张适被捕收监,庄园也被作价拍卖。张适后来是死于家中还是死于狱中,家乘中未明,柳诒徵就曾发问:“岂方伯之死不以疾,且不在家耶?”另张适所犯何事也不甚明了。《张氏家乘·乐是公传》中曾记海塘竣工后,“乃为浙省讼案牵累,开复不果”,未再起用。张适生有一子,名张冕,字冠伯,号笠山,庠生、附监生,极善音律,著有《春雨楼词》、《铁瓢乐府》、《青山庄文会课艺》等。青山庄被抄没后,他回到京口老宅,生活一度困顿,“往日监门梁肉厌,近时失路斗升难”。张适、张冕父子虽突遭厄运,人生起伏跌宕,但其后裔子弟并未就此沉沦。张冕生有6子,是为十五世,内5人为太学生,1人考中举人。如四子张托曾任江西高安县丞,五子张裕曾任河南灵璧知县、丰碣通判,六子张护以举人考选四库馆誊录,外放安徽歙县、阜阳知县,迁亳州、池州同知、江西赣州知府,仕至南赣兵备道护理。张托长子张颉云(十六世)则考取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后迁福建龙岩知州(见第四章)。是知张玉书后裔的这一支至十五、十六世时仕途复坦,家业复振。

科举家族的一个特点即是家族中科举生员众多,从十六世张颉云会试硃卷所列胞、堂伯叔及堂兄弟的身份中就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十六世张颉云“世居镇江南门大街大学士第”,高高祖张玉书、高祖张逸少、曾祖张适、祖父张冕、父张拓,内自张玉书至张适皆有功名,而祖父张冕、父张拓只是科考生员,至十六世张颉云重振家风,先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二名,是为亚元,继会试中式一百零一名,殿试列入二甲第二名,授户部主事。从所填硃卷履历得知,其胞伯叔辈中,大伯张灿是太学生,二伯张襄是太学生,三伯张超也是太学生。五叔张裕考取主簿,后任知县。六叔张护为乾隆朝顺天乡试举人,后在安徽、江西任过知县、知府。除亲伯、叔外,张颉云的堂伯叔(十五世)、堂兄弟(十六世)中科举生员也多,兹列简表示意如下:[35]

表7-6 京口张氏十五、十六世的科举情况

注:另有多人为府县生员(庠生、廪生)

除三世张昇大宗外,三世张敬大宗中的一支后裔入清后也是科第蝉联,又以武举引人注目,所谓“累世文通,继以武达”[36]。此大系三世张敬至十一世张玉文(武进士)、十二世张拓(武进士)、十三世张秉锐(进士)之嫡传如下:

十一世张玉文、十二世张拓及十三世张秉锐是祖孙三代先后考中进士,其中两个武进士、一个文进士,关于武进士张玉文、张拓父子情况在本著第五章《镇江武进士》中已有专文陈述,这里不再赘复。

与丁氏、茅氏相比,京口张氏仕途隆起较晚。丁氏于宋、明、清各朝均见有子弟从仕宦绩,茅氏子弟宦途主要见盛于明代、京口张氏科甲之盛只见于清代。但与其他世家相较,有清一代张氏子弟通过读书应考入仕的前踵后接,并曾出现一门数代皆现进士的盛景。其中十一世张玉书位极人臣,入阁参政前后十八年,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在清前期为缓和满汉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一份贡献。张氏科甲盛景在十一世、十二世达到高点,但其后十三世张秉锐、十六世张颉云及十七世张锡庚也相继以进士入仕,此外,以举人、太学生、贡生等应考入仕的数以百计,京口张氏作为清代科举家族名副其实。

4.京江何氏

与丁氏、茅氏一样,镇江何氏也是于两宋之交自中州汴梁(开封)迁居江南的。据谱载始迁祖何公务,字子忠,号贞白。因精于医,在高宗绍兴年间被召入临安(杭州)为赵构疗疾,改授德寿宫太医院使。后不满奸佞当道,辞官致仕,“时秦桧执政,遂谢官归隐京口,定居城内石桥十字街”[37]。何公务生子何朝柱是为二世,何朝柱生子何光祖、何光启是为三世。何光祖一子迁青浦,一子返河南;何光启生四子,长子何易宇即何氏镇江支四世祖,其余三子后裔不详[38]。宋元时镇江府城内有五市七街,七街即五条街、十字街、上河街、下河街、税务街、屏风街、新街,何氏先祖当年就是在石桥下的十字街上坐医市药的。

何世一世祖何公务至十二世何钟、何铖嫡传如下:

六世何飞为元中期人,至顺进士,九世何渊为明前期人,十二世何钟、何铖兄弟为明中期人。何钟生有5子,何铖生有3子,在族谱上被称为八大分。何氏自后繁衍更兴,“至第四大分之(何)湛公,字省元,曾孙十有二人,子姓更极蕃衍,此又何氏十二房之所由分也。加以前则仲昭公一支,鳞次栉比;后则仲仁公一支,星罗棋布,有蒸蒸鹊起之势,而何氏丁族之盛遂甲于一邑”[39]

自宋以来,何氏先祖研易精医,一世祖何公务、二世祖何朝柱、三世祖何光启均曾任过太医院使,六世何飞既从仕又精医,诊视如神,尤精儿科,著有《慈幼论》,名其诊所为慈幼堂。其孙八世何禄元为元末明初人,专治疑难怪症,时人谓之“小神仙”。何禄元子、九世何渊(1372—1432年),字彦澄,明前期人,博通经史,尤精于医,医不专名一科,洞理澈微,于诸症悉见毫发。永乐初以博学鸿辞被征入京师(应天),继入太医院。皇太子朱高炽间或有疾,“公投剂辄愈”。明成祖迁都,他随之来到北京。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对何渊眷顾甚隆,亲定给予太常寺正卿的奉禄。何渊在京师履职二十余年,历事三朝(永乐、洪熙、宣德),称誉朝野[40],是何氏族谱上的重要人物。

何渊四世孙、十二世何钟医寓丹徒谏壁镇,其长子何溥精于理学,医理相合,探原究本。在明中期与游桂、杨天民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医。明后期,十六世何应璧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每日门前就诊者接踵而至,以至“手无停批,口无停答”,被誉为“在世医王”,与江北高邮神医袁体庵齐名。入清,十七世何镇、何金琇、何金珙,十八世何游、何渌、何澹,十九世何桢、何修业、何鹏霄、何树功、何磐业、何秩,二十世何之炖、何梦熊、何梦鹤,二十一世何佳琪、何均,二十二世何仁育等,均为何氏医家中的名医者。其中十七世何金珙曾奉诏为康熙帝疗过疾,事毕,奉诏入南书房校对御用医书。十七世何金琇则是大学士张玉书母舅(张玉书父张九徵娶妻何氏),号崇源,弃举子学从祖业,尤精研阴阳表里虚实补泻之法,辄有奇效,远近慕名求医者无虚日,张玉书曾撰文誉其可与仙儒比肩[41]

同丁氏、茅氏、张氏一样,何氏门祚久远。如果说丁氏、茅氏及张氏子弟是服贾习儒的话,何氏子弟则是业医习儒,医儒结合。前人就曾指出:“何氏家训云‘子孙择其有上慧者,令习医,次乃业儒’。蔡氏亦然。”[42]何氏子弟中通过科考入仕从政的为数也不少,尤以清代为盛,内考中进士的就有4人,其进士数为镇江柳氏及迁润鲍氏所不及。何氏子弟以科名入仕者主要有下:

表7-7 京江何氏的科举入仕情况

元代何门进士何水及清代何门进士何金蔺、何树萼、何荇芳、何佳玫在本著前章(第三章、第四章)中已述,而以明经、举人资格经考选入仕的也很优秀。如十六世何应仕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以明经“廷对第一”授职,出任永嘉知县。莅任后兴修水利,筑堤围田,颇有成效。一次当地驻军以剿匪为名掳掠妇女数百名,经他出面斡旋交涉始得放归,为民所颂。十七世何金城则是明末举人,入清被授任安东县学教谕,后迁西安府推官、湖州知府,为政宽简,秉公断案,颇得地方好评。同其他科举家族一样,何门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科举生员,而科举生员是否众多成为鉴别科举家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仅以清代为例,谱牒及方志中见名的何氏子弟有数十人之多,兹举部分如下:

表7-8 清代京江何氏知名成员

①清《京江耆旧集》:“何洯,字雍南,号晴江。丹徒人,诸生。著《晴江阁诗钞》。先生富于才藻,诗歌古文雄压一时,与郡中高才生程千一、孙月潭齐名。”
②光绪《丹徒县志》:“何修业,(何)游之子,号学庵,克传家学,声名不亚于父。余京婿也,亦能诗。”余京,字文圻,清前期“京口三诗人”(余京、张曾、鲍皋)之一,晚年寓居焦山时与后来成为乾隆宠臣的沈德潜结为诗友。参见严其林、程建合著《京口文化》第八章《京江诗坛》。

何氏门祚久远,子弟绍述家学,以儒厚医,以文衬医,既深研医理,又熟读诗书。如前文提及的九世何渊,自幼颖异,过目成诵,经史子集无不淹贯,一时地方名儒多游其门。先是以博学鸿儒召入京师,后以医术见信于明成祖、明仁宗父子。何渊孙何昇(11世),字思杏,以德行文章为地方所推重,常被地方府县官员延为座上客。其弟何旻,号丹亭,工诗精医,著有《京江小梅诗稿》。十五世何文熙,字景城,明中后期人,幼时即习诗书,颖异过人。十二岁参加童子试,三连试(县试、府试、院试)皆第一。及长,所交皆为地方名士。著有《读史绪言》20卷,惜因病早卒未能刊行。[43]十八世何洯,字雍南,号晴江,世称晴江先生,为何渊长子何携7世孙。何洯为清初镇江著名诗人,以诗及古文词擅名。他与清初本邑另一遗民诗人程世英(字千一)是过从甚密的好友,两人诗文在本邑曾雄压一时,被推为“江城耆宿”。何洯著有《晴江阁诗集》八卷、《何洯文集》二十二卷。[44]十九世何志楷,字端士,性纯孝,喜研书,一生从事著述,有《六经同字异音录》五卷、《读史随笔》二十卷、《桐荫集》八卷等。二十二世何金兰为清后期人,从小嗜书,过目不忘,家藏数万卷遍览无遗。平日以诗歌自娱,与纂《京口山水志》的杨棨等相友善。常相切磋互质。性又喜山水,遍览东南名胜无遗,每至一处辄留题咏,有《自怡轩稿》一卷。其族弟何振铣为晚清学者,通经好古,博学工诗,著有《五经征集》二十卷、《地理志》三卷、《国朝诗征》六卷、《苏诗选》二卷、《诗稿》六卷、《法古斋文稿》一卷等,成果甚丰。另一族弟何振镛则精天文及勾股积算,从事自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5.镇江柳氏

镇江柳氏据传为晚年流落京口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之后,但于史无征。民国学者、柳氏后人柳诒徵续修《京江柳氏宗谱》时,既依前谱遥尊柳永为迁润始祖,同时存疑:“谨按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公(柳鲲)其裔孙也。世系中断,前代无考。”[45]在续谱序中还说:“吾族肇自姬周,盛于南北朝、唐宋,中厄于蒙元,谱系缺佚有间。而著籍镇城,自明中叶历满清,迄民国,齿于旧族弁冕者五六百年”[46],即明言柳氏著籍镇江有确载的始自明中叶。据谱载,柳氏一世祖柳鲲(1455—1531年),字化鹏,明中叶人,居镇江府西城外土桥。族谱记载其生活简朴、孝谨恭让,娶妻何氏,生有二子。长子柳淮、次子柳泗均“服贾”。柳鲲在土桥仅有屋三楹,二子服贾也只能“生理糊口”,应是一般小商之家。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武宗南巡途经京口,船泊西津时曾率随从二人乘骑微服突访渡口近处的柳家,宾主问对甚畅,时柳鲲年已六十余。自后土桥柳家被地方有司“蠲其徭役”,柳鲲还被地方郡守邀为乡饮大宾。柳鲲死葬镇江东郊京岘山,年七十七岁。[47]

柳氏一世至四世生活在明代,五世生活在明末清初,六世及其后生活在清代,延至民国。柳氏一世至四世主支传承如下:

四世柳子泰(1567—1644年),字承溪,柳方次子,生活在明后期。少即以孝名闻于闾里。万历十五(1587年)、十六年(1588年)镇江荒疫肆虐,柳家在一月内连遭七丧,仅存子泰夫妇、子华及一婢仆,“家道因以中落”。柳子泰时年二十余,勉力苦撑,渡过难关,并助弟成家。万历中他以干济多能被荐拔入仕,任山东清平县丞,执掌刑狱。柳子泰“聪察过人,片言折狱,人不能欺。至用刑,必从其减,人多德之”[48]。柳子泰以绩迁调浙江,任职盐运皂林分司,以勤慎、廉政闻名于地方。天启年间被荐入京师,督造熹宗陵寝,终因过度劳累染病辞归。致仕后被地方郡守延为乡饮大宾。四世柳子泰为明代柳门入仕第一人,虽只担任过中下级官吏,且非科考正途出身,但开启了其后柳氏子弟仕途之门。柳子泰生子三:柳映奎、柳映星、柳映宿,是为五世。五世生活在晚明及清前期,正值新旧王朝交替之际。

柳映奎(1606—1659年),字五纬,号子庵,是庶出长子。自幼习儒,博通经史,年十三应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是知柳氏自五世起已有习儒应试的府县生员。后随父宦居浙地,协助赞画。入清,考中顺治八年(1651年)北闱顺天乡试举人,以才名闻于京师。惜其后两次参加会试均未能如愿,仍以举人资格经考选任内阁中书。柳映奎虽只考中举人,职务也不高,但却是柳门子弟经科途入仕的第一人。不过这一支至七世时已徙居泗州盱眙。

柳映星(1607—1679年),字薇垣,为柳子泰次子(嫡出)。自父携兄宦游浙地后,他遵父命弃学经商,兼理家政。“公俭以律身,敏以治事,夙兴夜寐,无敢告劳,由是家道隆隆起矣!”[49]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军自东南沿海突入长江,与清军在镇江城下激战,位于西门外的柳家在战火中遭损。柳映星携家徙居常州南门,前后十年,“税居治业,得以再振”,再次表现出他的经商才能。他虽是柳子泰次子,但为嫡出,又主家政,是柳家五世中的实际掌门人。柳映星生子四:柳可培、柳可植、柳可荫、柳可法,是为六世。近代镇江柳氏族裔主要为五世柳映星支之后。

入清后,自五世起柳门子弟习文业儒、读书应考者众。但柳氏又不像京口张氏那样科名显赫、簪缨鼎盛。清“京江后七子”之一的周伯义曾说:“郡中世族,张氏以名宦显,柳氏以名儒显,邑志儒林列名最多,他姓莫及。”[50]有清一代柳门子弟在乡、会试中取得功名的及以监、贡生经考送入仕的有20余人。

表7-9 清代镇江柳氏的入仕情况

续表

柳可法(1646—1709年),字楷人,柳映星第四子,柳门六世。十七岁入府学,励志苦读。康熙八年(1669年)江南乡试中举,继几次参加会试未能如愿,称疾不复仕进。其性刚介,任事明决,疾恶如仇,人不敢犯。居乡乐善好施,曾于荒年独设粥厂,施救一方饥者。又购置义田,捐建公祠,为族党所敬。晚年杜门著书,有《飞羽轩诗稿》、《春秋列传》行世。其中《春秋列传》变编年体为列国传体,约百余卷,由清初名士笪重光等作序。“其自成一家者,则变左氏编年为列传,分大、小国而排纂之,凡百余卷。笪江上侍御、王书年、欧阳汉曦两学使极重之,为之序。”[51]

柳可法为晚清道咸年间著名经学家柳兴恩之高祖。

柳加恂(1664—1714年),字民借,号继诚,柳可荫长子,柳门七世。少即嗜学不倦,工诗文,尤精书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岁贡生考选入仕,任职高淳县学教谕。《高淳县志》记其第二年即到任,“一切贽馈不受,诸生有文行异等,尝延至署斋宠异之。……有能文而贫者,辄分橐遣赠鼓舞以成其才”[52]。高淳学生蒋之佩家贫力学,为文奇特而不合八股程式,人至中年仍受困于童子试,受尽嘲讽,一度想投水自尽。柳加询莅淳后偶见其文,认定此人能成大器,即招其到学署授之作文法则,并给以经济接济,鼓励他说:“人生材质,各有利钝,虽古名贤犹以晚达不足病也!”蒋生感泣下拜,自后屡试皆捷,成了科举生员。柳加询性格刚直,曾因拒收高姓知县贿赂而受诬陷,后该知县因贪赃事发被问罪,“由是公之义声满道路”。柳加询在高淳任职八年,离任时“绅士奔送数十里,立去思碑于学,以志不忘”[53]

柳加蔚,字彬臣,号浣亭,柳可法次子,柳门七世。十八岁补郡庠生,在校有文名。雍正元年(1723年)以恩贡生考选入仕,授颖上县学教谕,时年已六十。到任精心讲学,循循诱导。继兼理颖上书院,为当地培养人才,内有的成为名士。离任之日,绅士父老挥泪相送。其生平喜研程朱理学,又善诗歌,集有《清华斋偶吟》、《颖署问吟》之作。

柳蓁(1723—1800年),字蟠若,柳加学第四子,柳门八世。年少时家境艰困,其父安排他习贾从商,他泣请“踰冠未成乃改业”自后加倍用功,常“掩灯潜诵”至夜深。十九岁时考列县学第二名,继为科考生员。因三位兄长相继病故,他以教授为主,并抚养双亲及侄子、侄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参加江南乡试,夺得第一名,是为解元。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列三甲90名(见第四章),同榜考中的还有京口著名诗人鲍皋之子鲍之钟。柳蓁被授广东和平知县,在粤四年,多有政绩。继充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乡试同考官。年六十致仕返乡,仍以教授为业。“公性俭朴,无声色之好,一衣三十年”[54]。柳蓁是晚清著名经学家柳兴恩的祖父。

与京口丁氏、张氏等官宦世家相比较,镇江柳门子弟的科举仕途相对不畅,一是考中进士人数不多,有清一代就仅柳蓁一人,取得功名的以举人及监、贡生为多。二是入仕为宦的级别不高,多为学庠教职。但柳氏世家儒业相承,治学有方,文化名人代有传闻。有清一代出了有少治经治学的学者,尤其是晚清至民国柳门中出了好几位经学大师和国学大师,表现出“柳氏以名儒显”的特色。如六世柳可荫,字耒止,清前期人。自幼敏捷有识见,少游学庠所撰之文曾受张九徵赏叹。及长博览史籍,勤于著述,谱称其“赋性端凝,勤于学问,经史百家,无不精研,兼长于诗赋”[55],撰有《历代史论》、《咏史诗选》。其弟柳可法则撰有《春秋列传》,前文已述。七世柳加长,字兼三,号皖亭,柳可法子。幼颖敏,读书一目数行,作文援笔立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中江南乡试举人。自后因故绝意仕进,以闭门著书为乐事。“公学本渊博,中年益奋志,五车贯串,经史有一物不知引为已耻之,概识者以为王伯厚、马端临复出也。”[56]著有《春秋补疏》、《三通辨证》、《易安轩诗文集》等。八世柳谊,字舒言,又字樗岩,号愚溪,又号牛后老人,柳加恂子。郡稟生,通经能文,但久困考场,直到中年后才列名乡试副榜。《京江耆旧集》曾评价:“牛后老人,经术淹通,所作制艺,吾乡奉为圭臬。”[57]柳谊还善书,初仿徐展成,得二王意;后学玄秘塔,务追刚劲。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朝探花王文治曾是他的得意门生。八世柳棽为柳加恽子,柳可荫孙,字春林,号碧溪。早年入学,成绩优异,为科考生员。其后数困于乡试,不能展志,转而治学。“学养日遂,名噪大江南北。远方有力之家,不惜重聘延致,以诲子弟得公指授,掇科第者甚多。”[58]柳棽深研《尚书》,又精于文选学,撰有《尚书注》、《文选注》等,是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的高祖。

在世代相积的基础上及文墨相承的氛围中,晚清至民国镇江柳氏中涌现出好几位经学大师和国学大师,内十世柳兴恩、柳荣宗、十二世柳诒徵即柳门翘楚。柳兴恩(1795—1880年),原名兴宗,字宾叔,一字润江,清后期著名学者、经学家。其高祖柳可法为康熙举人,曾祖柳加蔚为恩贡生、祖柳蓁是乾隆进士,父柳榴(字凤伯)是丹徒邑庠生。自一世柳鲲至十世柳兴恩其嫡传如下:

柳兴恩自幼受家学熏陶,喜研朴学,学基深厚。青年时受业于扬州派掌门人阮元,学问大进。阮元推崇乾嘉学派,因毛公师荀子,荀子师谷梁,遂探源《谷梁春秋》。在清代,《左传》及《公羊传》均有专门治学者,而独缺专研《谷梁传》的学者。柳兴恩乃“发愤沉思,成《谷梁春秋大义述》三十卷”[59],列出《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异处以百数。“由是名动公卿,赴京兆试,朝贵争欲罗致,使来授者踵相接”[60]。道光十二年(1832年),柳兴恩考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以举人考选大挑二等,被授句容县学教谕。时年已六十余。正值太平军兴,托辞未赴,其后受聘于各地书院,讲学不缀,于光绪六年(1880年)病逝,年八十六。除《谷梁春秋大义述》外,《清史稿》中还列出其著作多部:

著有《周易卦气辅》四卷、《虞氏易象考》二卷、《尚书篇目考》二卷、《毛诗注疏纠补》三十卷、《续王应麟诗地考》二卷、《群经异义》四卷、《刘向年谱》二卷、《仪礼释官考辩》二卷、《史记》、《汉书》、《南齐书》校勘记、《说文解字校勘记》、《宿壹斋诗文集》。[61]

柳兴恩在《清史稿》中被列传。柳兴恩幼子柳甡春过继给弟弟柳荣宗,柳甡春于民国元年(1912年)曾主纂《京江柳氏续谱》。柳兴恩弟柳荣宗,字翼南,也是《谷梁传》的研究学者,曾著《说文引经考异》、《尚书解诂》、《左氏春秋旧谊》等。

镇江柳门子弟著作及诗文集表列如下:

表7-10 镇江柳氏的著述情况

续表

①八世柳菁为柳可法孙,柳加谷子,柳氏宗谱卷六记其“尤长于奕,一时善奕者皆造焉。坐客常满,对局手谈,罕出其右。名几与(国手)范西屏、程兰如相埒,有《围棋谱》行世”。

民国国学大师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为六世柳可荫第四子柳加恽支系的后裔。自一世祖柳鲲至十二世柳诒徵嫡传如下:

柳诒徵父柳泉,字逢原,晚清人,邑庠生。功名不显,教书为生,贫病离世。柳诒徵自幼随母鲍氏寄居外祖父家,苦读经史,写诗习书,打下扎实的旧学基础。[62]年十七赴金坛应童子试,入府学读书,为邑增生,考列优贡生。二十一岁时经镇江籍学者陈庆年介绍进南京江楚编译局工作,得著名学者缪荃孙教诲,受益良多。同时又接触到许多新学知识,与旧学相融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曾随缪荃孙、徐乃昌等赴日本考察,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前期先后在南京高师、河海工程学院、东北大学、北京高师、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自1927年起长期担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颇有建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柳诒徵著作宏富,而以《历代史略》、《国史要义》、《中国文化史》之书最为重要。《历代史略》是我国第一部新式体裁的历史教科书;《国史要义》为其治学精粹所集;《中国文化史》则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89万余字,分上、中、下三编,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及进化史观,内容丰赡,旁征博引,涉及文字、法律、制度、礼仪、思想、学术、文艺、学校、教育、民族、宗教、风格、工艺及民族迁徙、中外交流、近代科技等多个领域,被公认为是我国文化史著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及文化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曾被多次重版。柳诒徵是一位旧学基础深厚而又能与时俱进在近代文化转型时期获得成就的著名学者。因自小受母亲教诲,柳诒徵一生作诗作文不发牢骚,二是不以笔舌攻讦他人,三是讨论学术平心静气,不作门户之争,这对今人治学极具借鉴意义。去世后原葬丹徒三山乡米家岗,1995年迁葬镇江南郊,与民国上将军赵声之墓相邻。

柳诒徵生有一子一女,是为十三世,子柳屺生是民国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理学士,女柳定生是民国中央大学文学士,后任浙江大学讲师。柳诒徵长孙柳曾符(1932—2005年)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家。[63]

6.迁润鲍氏

镇江鲍氏为新安鲍氏承凤派后裔一支,称为新安鲍氏承凤派迁润支派。明末承凤派二十二世鲍大儒(歙县永丰乡长清里人)因爱京口山水从仪征(仪真)迁居丹徒,被尊为迁润支派始祖。鲍大儒父鲍科为歙县邑庠生,死葬仪征焦家山,生有二子,长子鲍大宾,次子鲍大儒。从鲍大儒父先为歙县邑庠生,后居江北商埠仪征,及鲍大儒再迁居江南码头镇江,且在骆驼岭旁有房数椽租赁给别人的记载看,此支鲍氏可能是徽商之后。[64]

鲍大儒(1609—1671年),字仲珍,娶妻陈氏,生有一子,名鲍彝。鲍彝(1658—1731年),字天民,清前期人,迁润鲍氏二世祖。清丹徒县志列有小传:“鲍彝,字天民,善山水花鸟,尤工人物,古雅端秀,得唐六如、仇十洲格力。为人孝友敦笃,乡里称其长者。”[65]鲍彝娶妻胡氏,继配张氏,张氏生有三子:鲍皋、鲍翱、鲍皞,是为三世。迁润鲍一世至四世传裔如下:

鲍皋长子鲍之钟生有一子,名鲍遵(五世)。鲍皋次子鲍之镛生有五子:鲍远、鲍遴、鲍邃、鲍通、鲍迥(五世)。在其后的族系繁衍中,鲍之钟后裔因单传无嗣,或因年寿短祚,或因未婚娶,至九世传承失继;而鲍皋次子鲍之镛支却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迁润鲍氏三世鲍皋后裔四世至六世传裔如下:

三世鲍翱后裔也延绵久远,此分支四至六世传承如下:

三世鲍皞无子,嗣子鲍之(鲍翱第三子,入嗣鲍皞)未婚。

迁润鲍氏一世为晚明清初人,二世为清前期人,三世、四世生活在康乾盛世,五世、六世生活在清中叶乾隆后期及嘉、道时期,七世、八世生活在晚清道咸同光时期,九世多为清末民国时人,十世则生活在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

三世鲍皋(1720—1785年),字步江,号海门,清中前期人。从“家贫无书,诣人借读”的记载看,鲍皋幼时家境已艰。但他自小聪颖,读书数行而下,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七岁时随父鲍彝佐幕上江,有感于山川秀丽,沿途作诗颂咏。继游苏、杭,歌咏益富,一时诗名远播,“江左称为小鲍”[66]。但四书文非其所长,加之人妒其诗名而借口其父祖户籍未落丹徒,是故几次参加江南乡试均未能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开博学鸿词科,鲍皋虽已受荐却因病未能赴考,失去一次入仕的机会。中年后不再应试,而令二子专精举子业,其长子鲍之钟后来考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次子鲍之镛则是太学生。鲍家虽非显赫高门,却是公认的地方诗书之家。其妻陈蕊珠通经、工诗,“今世传海门初集,陈编校居多”[67],所生三女鲍之兰、鲍之蕙、鲍之芬皆善吟咏。陈蕊珠及三女被称为盛清时的京江女诗人,诗作合为一集,名《课选楼合稿》。鲍皋在其父熏陶下还善画,写生冷澹幽古,惜画名为诗名所掩。除诗、画外,也间作文著与考辨,有《海门集》三十卷、《海门外集》十卷、《华阳瘗鹤铭考》一卷、《京口文献录》三卷、《笔耕录》一卷。

自四世鲍之钟起,鲍门子弟习文业儒,读书应考者日众,直至清末八世,鲍门子弟考上员生、监生、举人、进士的为数也多,列表概览如下:

表7-11 迁润鲍氏的科举情况

备注:鲍门中未入仕的科举生员众多,郡廪生有鲍遴(五世)鲍通(五世)、鲍奎荣(六世)、鲍上传(六世)、鲍心培(七世)、鲍长甲(八世)等;邑庠生有鲍鐄(四世)、鲍节孙(六世)、鲍曾贻(六世)、鲍上珍(六世)、鲍上宗(六世)、鲍懋庄(七世)、鲍心诠(七世)鲍心源(七世)、鲍长生(八世)等。
①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各地学生大批涌入学堂。清政府一度试图以学堂为嫁接,直到1907年在《学堂奖励章程》中还规定对高等学堂及师范学堂优秀毕业生赐以“举人出身”,实不伦不类。数年后清政府连同封建专制制度一起被扫进历史垃圾堆。见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鲍门第一名进士为四世鲍之钟(1740—1802年),字论山,一字礼凫,号雅堂,鲍皋长子。少即颖敏,读书一目数行。年十六入学,为丹徒诸生,继为府学优廪生。“后梁文定公视学皖江,招入幕,一见倒屣,自谓不如,文名遂振大江南北。”[68]乾隆三十年(1765年)选为拔贡生,同年乾隆南巡途中召试士子,鲍之钟受荐赴考名列前茅,定为钦赐举人,授职内阁中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考中进士(见第四章)。[69]但入仕后先为英廉所挤,继因拒权奸和珅的教其子之请,而被长期压制,在户部郎中任上前后十五年未得迁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出任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任会试主考官,秉公录取,见榜者皆为知名人士。嘉庆七年(1802年)病卒于任上,年六十三(实六十二)岁。著作有《论山诗集》十五卷、《山海经韵语》三卷。

鲍门举人第一人为五世鲍文奎(1765—1828年),字鸿起,号野云,为三世鲍翱之孙。父鲍之瑚壮年病逝,鲍文奎尚在母腹中。母周素贞为京江才女,苦节抚孤,教子成才。[70]鲍文奎十四岁入学为童生,继为府优廪生。嘉庆六年(1801年)入京师太学,为拔贡生,嘉庆九年(1804年)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继考授英武殿校录,外任山东海阳知县。在海阳慎刑励守,兴学恤贫,受到上司嘉奖。后出于母老官贫、无力迎养考虑。辞官归里,授徒为生,曾受邀赴扬州从教多年。鲍文奎继承家学,善为诗歌,少与顾鹤庆、钱之鼎、应让、吴朴、王豫、张学仁结社吟咏,号为“京江七子”。其诗出入唐宋,不名一家,著有《野云诗钞》十二卷,并曾参修嘉庆《丹徒县志》。

鲍心增(1852—1920年),字川如,号润漪,晚号蜕农,迁润鲍氏七世,鲍门中的第二位进士。鲍心增祖鲍邃(本生祖父鲍迥是道光朝举人),父鲍上传。自一世祖鲍大儒至七世鲍心增其嫡传为:鲍大儒—鲍彝—鲍皋—鲍之镛—鲍邃—鲍上传—鲍心增。鲍心增儿时本支家业中落,父鲍上传(字幼宣)以教书为生,但热心于地方慈善事业,曾主持镇江完节堂(附孤儿塾)多年。鲍心增自幼好学,成绩优异,于光绪八年(1882年)考中江南乡试举人,继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进士。在吏部考功司、文选司任事多年,补军机章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随慈禧及光绪逃至西安,沿途负责起草文书。事后还京,迁升郎中。清末出任过一届顺天乡试同考官,继任山东青州知府,直至清亡(见第四章)。鲍心增从仕二十余年,如时人所评:“君气量沈毅,于阜民、选士、军谋、财计诸大端皆深究其利病而规久远,中遭多难,益精练不惑,所擘划皆凿凿可行,而持正守刚,耻与俗谐,故少从多忤。”[71]不过身处清末世变,虽有发奸清正之心,但不通时局,一味忠君,既不赞同维新立宪,更反对革命共和,渐与时代不合。辛亥后丢官归里,在家设塾,以前清遗老自居,病逝于民国九年(1920年)。

迁润鲍氏诗书传家,子弟吟咏嗜学,文名远播,是地方上公认的文化世家、教育世家。这支家族在清代及民国的文化成就兹列简表一览。

表7-12 迁润鲍氏的文化成就

①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四《书画》记载鲍彝:“善画山水人物,古雅端秀;得胜朝唐六如、仇十洲格力”。又记鲍皋:“善书画,写生冷澹幽古,为诗名所掩,故传世者甚少,然有识者辄宝之。”

鲍鼎(1898—1973年),字扶九,号默庵,迁润鲍氏八世,为鲍皋次子鲍之镛后裔,自三世鲍皋至八世鲍鼎嫡传如下:鲍皋——鲍之镛——鲍迥——鲍上宗——鲍心诠(嗣父)——鲍鼎。鲍鼎嗣父鲍心诠为邑庠生,生父鲍恩暄(鲍心诠弟)是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举人。鲍鼎自幼随生母张似馨学习,后又问学于表亲柳诒徵,打下旧学基础。一生喜研甲骨文、金文、音韵学及考古学。民国前期应聘在上海大学及无锡国专上海分校任教,先后著有《默庵金石三书》、《春秋国名考释》、《九州释名》、《铁云藏龟识文》等学术专著多部,成果丰硕。

鲍氏还是著名的教育之家,自清中叶至民国鲍氏子弟世代设塾办学,前踵后继,名闻远近,除五世鲍文奎母子先后设塾起馆外,五世鲍迥、六世鲍上传、七世鲍心源、鲍心增、鲍庆熙、八世鲍长畲、鲍长华、鲍长谷、鲍长叙、鲍长栋、鲍长駜、鲍鼎、九世鲍丙生、鲍启文、鲍元豫等都曾任过旧式塾师或新式中小学校教员。如六世鲍上传(1825—1907年),字幼宣,晚清人,郡庠生,因家道中落设塾课徒。咸丰中清军与太平军争夺镇江,他辗转从教于苏北各地。同治年间扬州豪商李氏创设苦儿院,聘他掌塾,前后十余年。院中孤儿后多成才,或为诸生,或为商贾,或以手艺经营百业。因业绩显著,镇江苦儿院及侨设于泰州的京江义塾争聘他做塾师。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返镇主持苦儿院事,第二年又倡办完节堂,将教育孤儿与救养寡母合在一起。因计划缜密,成效显著,各方乐于捐助,致堂院规模不断扩大(孤寡扩至120余户,入塾孤儿增至400余人)。除操办堂院外,其他社会义举也不胜枚举。鲍上传是晚清镇江著名教育家和慈善家,在地方乃至江苏享有很高声誉,死后被尊谥为贞惠先生。民国以来,鲍门中还出了近现代教育家,如八世鲍长叙即为其中佼佼者。

迁润鲍氏在科考及入仕等方面不及丁氏、张氏等大族顺畅及显赫,而与柳氏相当。柳氏至迟于明中叶已有谱载,而鲍氏则迟至明末清初才落脚于镇江,族史相对较短,且直到清中前期三世鲍皋及四世鲍之钟父子时才算在镇江码头渐渐站稳脚跟,但其后的发展则同柳门一样,在文化、教育及慈善等方面为社会和地方作出了积极贡献,影响延及现当代。

以上丁氏、何氏、茅氏、张氏、柳氏、鲍氏等均是著称于地方的明清世家,京口丁氏、茅氏、张氏子弟业贾业儒,以贾发家;贾而好儒,以儒显世。京江何氏自南宋起即以医名著称于地方,本是士农工商中的工商阶层,子弟则亦医亦儒,以医济儒,以儒彰医。镇江柳氏、迁润鲍氏祖上在明代本也是经商之族,入清后子弟中仍多学贾经营者,同时也有不少子弟弃贾从儒或从文从教。自宋代以来随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加快,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商家致富在社会上成为人人企羡的对象。商人为改变士农工商中位于“四民”之末的形象,从众多子弟中挑选出资质聪慧而又刻苦勤学者,聘师授业。子弟中只要能考进学校入泮读书成了生员(秀才),则其已侪身于士农工商之首“士”的阶层,内中学优者考上举人或被“举贡”入京师太学深造的算是有功名的知识人才,若出一二个入仕的进士则是进入统治阶层的“人上人”了。著名人文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商人子弟走正规科举这条路,在明清时期已成一普遍风气。……至少16世纪以后,科举制度中的‘士’的商人背景已大幅度地加重了。”[72]从明清镇江科举家族的实例中也完全印证了这一点。当然无论哪个封建朝代,“四民”中农的比重最大,明清时乡村地主及富裕农民子弟读书应试者也多,即使一般农家子弟,其优秀者在家族“义庄”资助下也能读书应考,并有机会步入仕途,镇江府丹阳县荆氏、贺氏等乡村大族子弟通过科考获得功名或踏上仕途的前踵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