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镇江路进士
元灭南宋后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春元军即占领镇江,第二年春元军占领临安(杭州),南宋政权瓦解。元初在各地推行行省制度,镇江升府为路,称镇江路,下辖一司(京口录事司)、三县(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隶属于江浙行省(省治杭州)。
元朝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蒙古贵族为防汉化,坚持原来用人制度。元世祖忽必烈虽崇学校、用儒雅,但也认为“科举虚诞”弃而不用,其后成宗、武宗均未施行。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始诏行科举,经准备于两年后的延祐二年(1315年)正式开科。“分进士为左右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仍用赵孟頫、元明善所议贡试法,凡蒙古由科举出身者授从六品,色目、汉人递降一级。”[158]还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159]。考试内容由唐宋时期的诗文论赋考试正式转向元、明、清时期的经义考试,而所考经义又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朱熹《四书集注》等)为标准。不过据元人陶宗仪所记,起先也是考论、赋,未久则转为考经学:“初焉试论赋,盖又宋、金余习。后则一以经学为本,非复向时比矣!”[160]
分右榜和左榜的元代科考也是三年一试,自皇庆三年(1314年)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五十多年中,计举行科考16次,共录取两榜进士1135人,远少于唐宋两朝数。内镇江路考中进士2人,也远少于唐宋两朝数。据清乾隆《续文献通考》所载元登科总目,元代16榜时间及录取进士数如下: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录进士56人、延祐五年(1318年)录进士50人。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录进士64人。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录进士54人、泰定四年(1327年)录进士85人。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录进士97人。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录进士100人、至正二年(1342年)录进士78人、至正五年(1345年)录进士78人、至正八年(1348年)录进士108人、至正十一年(1351年)录进士83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录进士62人、至正十七年(1357年)录进士51人、至正二十年(1360年)录进士35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录进士62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录进士72人。
现存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进士题名录,蒙古色目人榜录取进士33人、汉人南人榜录取进士50人(汉人25名、南人25名),合计83人,与清《续文献通考》记载数相同。此次汉人南人榜一甲3人分别是李齐(匠户)、李祁(民籍)、罗谦(屯户),授承务郎;二甲15人,授承事郎;三甲32人,授将仕郎。[161]
元代各朝所录进士数与镇江路进士数列表示意如下:
表2-6 元代进士人数及镇江进士人数对照

据历代地方府县志及省志所载,元代录有镇江路进士2人,一为金坛李质,一为丹徒何水。[162]
李质,字仲美,元镇江路金坛籍人,南宋李巨源族裔孙。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将仕郎,仕江浙行省绍兴路诸暨州判官。
何水,字思洁,镇江路丹徒人[163]。元文宗至顺元年进士。何氏原籍汴梁(开封),先祖何公务于南宋初隨宋高宗渡江南来,曾仕临安德寿宫太医院使。因不满秦桧专政误国,辞官“居京口”[164],悬壶济世。何水父何飞(六世)为江南名医,尤精儿科。何水考中进士后,授河南洛阳知县,“以廉惠著(称),精医学。时灾疫盛行,(何)水施药活数万人”[165]。元后期政治腐败,灾疫频频,社会矛盾日益加重,何水遂辞官致仕,以施药救人为己任。
自宋至清,京口何氏是医儒相济的地方世家,本著镇江科举家族一章有专文论述。
【注释】
[1]注:表中数据采自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时镇江仍称润州。
[2]苏轼《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载《苏轼文集》下册卷十六。单锷为宜兴籍进士,著有《吴中水利书》一卷。
[3]陆游《入蜀记》卷一。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八。
[5]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第7章。
[6]《宋史·赵密传》、《食货志》。
[7]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一。
[8]《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志》二。
[9]《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
[10]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五统计。
[11]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五统计。
[12]〔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科举恩数》。
[13]〔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下第再试》。
[14]〔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15]《宋会要辑稿》选举一。
[16]《宋会要辑稿》选举一。
[17]详见《宋史·选举志二》乾道二年条。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中则说“第一甲举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与《宋史》稍有不同。
[18]《南宋登科录两种》附考,载《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四。
[20]《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传记类一。
[21]见《南宋登科录》两种,载《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2]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人才·科举》。
[23]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条,见《嘉定镇江志》附录。
[24]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七。
[25]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条,见《嘉定镇江志》附录。
[26]《宋史·选举志》二。
[27]据《宋史·艺文志》载,北宋乐史撰有《登科记》三十卷,南宋前期洪适撰有《宋登科记》二十一卷、《五代登科记》一卷,见《宋史》卷二百零三《艺文二》。此类登科记今俱不见。
[28]王安石撰有《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铭》,铭称刁衎“其墓在江宁牛首山之北”,其子屯田员外郎刁湛则“葬丹徒”。见《王安石全集》卷九十三墓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9]江阴葛康寿主修《葛氏家谱》,民国三年(1914年)版,上海图书馆藏。
[30]《宋史》卷三百八十五《葛邲传》。
[31]南宋《嘉定镇江志》卷二十一《杂录·文事》。
[32]《宋史》卷三百四十《苏颂传》。
[33]《咸淳志》存文中见有蔡肇小传,但未言进士身份。蔡肇是北宋元丰进士,见《京口耆旧传》。
[34]25人中前7人为《嘉定志》所录,后18人为《咸淳志》所载。
[35]清末民初镇江籍学者陈庆年在《京口耆旧传撰人考》一文中就推考该书为南宋中后期金坛人刘宰所撰。
[36]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人才·仕进”,参见本章第四节中的相关注释。
[37]〔宋〕方勺《泊宅编》:“宗泽,婺州农家子,登进士科”,转见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一百四十七,与《宋史》本传记载同。
[38]《宋史》卷三百六十《宗泽传》。
[39]《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陆秀夫传》。
[40]《宋史》记陆秀夫于“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景定元年即1260年,《宋史》误。现存宝祐四年登科录,陆秀夫名在此榜中。
[41]《宋史·选举志一》。
[42]《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刁衎传》。
[43]《宋史·刁衎传》记其“子湛、湜、渭,皆进士第”,但南宋《嘉定镇江志》、《京口耆旧传》、元《至顺镇江志》、明万历《丹徒县志)、清乾隆〈镇江府志〉均不录刁湜,省志亦不录刁湜,疑《宋史》误写。
[44]《京口耆旧传》卷三。
[45]《京口耆旧传》卷三。
[46]《宋史·吴遵路传》记出知常州,《京口耆旧传》则记出知崇州,而北宋无崇州设置。再看《京口耆旧传》原文:“时章献太后称制,无敢议政事得失者,遵路条十余事上之。太后怒,出(吴遵路)知崇州。会岁歉,先期转米市吴中,以赈贫民。”是知,吴遵路应是知常州。
[47]《宋史·吴淑传》称吴淑“子安节、让夷、遵路皆进士及第”,而宋元明镇江地方文献均不记吴安节、吴让麦为进士,只记吴遵路的进士身份。省志亦同。《宋史》或误。
[48]清《镇江府志》及《江南通志》、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均作韦陡,而明隆庆《丹阳县志》作韦徙,清光绪《丹阳县志》又作韦陟。今从府志及省志。
[49]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
[50]嘉庆《丹徒县志》卷四《陵墓》:“学士刁约墓,旧志在白兔山。”
[51]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九引《贡父诗话》。
[52]南宋《京口耆旧集》卷一。
[53]邓立勋校编《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年。
[54]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条)记张子芳为丹徒人,元《至顺志》、明正德《丹徒县志》均记为丹徒人。清乾隆《镇江府志》记张子芳“丹徒人,迁金坛”,光绪《金坛县志》因之,并列其为金坛进士。此从宋、元、明文献为丹徒人,甚子张缜为金坛人。
[55]《宋史》卷三百十七《邵必传》。
[56]元《至顺镇江志》未明籍贯,明隆庆《丹阳县志》记为丹阳人,明万历《丹徒县志》记为丹徒人,而清及民国两部省志均记为丹徒人。今从省志。
[57]见曾巩撰《王学士存墓志》,载《宋名臣琬琰录》。
[58]《宋史》卷三百四十一《王存传》。
[59]《宋史》卷三百四十一《王存传》。
[60]李德岛、曾肇、王存上表载《元丰九域志》卷首,中华书局1984年版。
[61]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二《古迹·居宅》条目中记王存宅有两处,一在润州城里:“左丞王存宅,在(州城)登云门里”;一在丹阳练湖边“有室数楹”,是旧居(有《过丹阳旧居》诗。明万历《丹徒县志》卷三记:“王存,字正仲,丹阳人,居郡城。”再从王存死葬丹徒来看,致仕后应是居住在州城。
[62]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及归老筑室,首营家庙,建中靖国元年薨,年七十九。案墓志铭,存葬丹徒义理乡仙风里。而明清《丹阳县志》则记王存墓在“(丹阳)县后,”并无具体地址,且迟于南宋人记载好几百年,不予采信。
[63]光绪《金坛县志》卷九《人物·儒林》。
[64]柳庭俊撰陈龙辅墓志,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一。
[65]元《至顺镇江志》科举条记“俞希旦,其先歙人,居丹徒”。明万历《丹徒县志》进士条也列俞希旦名。歙县为俞希旦祖籍。
[66]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五《宋润州太守》条记葛蘩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十二月前守润,参见李之亮《宋两浙路郡守年表》。
[67]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
[68]据元《至顺志》记载,治平进士路复与熙宁进士翟思均是“贯开封”而迁居润州者,但明隆庆《丹阳县志》、清《江南通志》均只列翟思为北宋润州进士,此从之。
[69]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
[70]《宋史》卷四百四十四《蔡肇传》。
[71]转引自清杨棨《京口山水志》卷六。
[72]《宋史》卷二百零八《艺文七》。
[73]《宋史》卷三百六十三“论曰”。
[74]元《至顺镇江志》、明万历《丹徒县志》均未载苏象先为元祐进士。清乾隆《镇江府志》增之,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也列名苏象先为元祐进士,从之。
[75]南宋《京口耆旧传》、明万历《丹徒县志》、清《镇江府志》均名虞沇,唯元《至顺镇江志》作虞沉。
[76]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四。
[77]《宋史》本传作《净智先生集》,清乾隆《镇江府志》作《静智先生集》。
[78]〔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
[79]费衮《梁溪漫志》卷六。
[80]《宋史》卷三百七十二《翟汝文传》。
[81]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四。
[82]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润州改称镇江府。
[83]洪遘、洪遇均为丹阳人,清通志及民国省志均作丹徒人,误。另《咸淳镇江志》记洪遇为崇宁元年霍端友榜,霍端友(宜兴人)是崇宁二年癸未科状元。
[84]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七。
[85]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九。
[86]元《至顺镇江志》及清《镇江府志》、《金坛县志》均作政和二年进士,而《京口耆旧传》作政和八年进士。政和八年即重和元年(1118年),民国《江苏省通志稿》也列谭知柔在政和进士条下,而不列在重和进士条下(重和只一年)。是故本著列为政和二年进士,同时说明不同记载。
[87]张谔及父张奭均葬金陵,叔父张胄(元丰进士)葬金坛,见《京口耆旧传》卷六。
[88]孙荩在南宋《京口耆旧传》中立传,记其“年八十一,绍兴甲申岁卒”。绍兴共三十二年(1131—1162年)无甲申年,甲申应是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
[89]〔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记重和元年戊戌榜状元王昂(江都人),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政和七年(1117年)后为重和元年(1118年)。查《宋史·徽宗本纪》,政和记事至七年,其后为重和年号,仅一年。本地旧志中的政和八年,实为重和元年。
[90]《宋史》卷四百三十三《洪兴祖传》。
[91]清《饮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
[92]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八《汤鹏举传》中称他九岁时从乡先生杭夷甫学《易》,先生问“乾”何意也,汤鹏举对曰:“事不正不立,木无乾不生。”杭师大奇之。
[93]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八。
[94]光绪《丹阳县志》卷十八。
[95]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一。
[96]参见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第三章第二节,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6月。
[97]镇江旧志均记张合、陈叶为建炎三年登进士,即是临时补行的类省试进士。
[98]镇江旧志还录金坛姚虞卿为绍兴五年镇江府进士,而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志均未录入。姚虞卿为皇祐进士姚辟从侄孙,在《京口耆旧传》中有简略提及,称姚虞卿考中进士,后曾任御史中丞,“以徙居不载”。是知姚虞卿已非金坛籍,是故本著不收。
[99]《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十五年条。
[100]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条,见《嘉定镇江志》附录。
[101]参见李之亮撰《宋两浙路郡守年表》润州、镇江府条。
[102]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八。
[103]是榜录钟将之为丹阳县练塘乡龙许里人。
[104]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五。
[105]是榜录柳仲永为丹徒县化龙坊人,即镇江府城(坐落丹徒县)化龙坊人。
[106]《宋史·艺文志》五。
[107]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
[108]明隆庆《丹阳县志》不载,万历《丹徒县志》载入,而清乾隆《镇江府志》、光绪《丹阳县志》称丹阳人,清嘉庆《丹徒县志》也不收入。
[109]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七。
[110]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二。
[111]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
[112]《宋史》卷二百零四《艺文三》。
[113]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
[114]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条,见《嘉定镇江志》附录。
[115]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九。
[116]南宋《京口耆旧传》卷六。
[117]《宋史》卷四百零一《刘宰传》。
[118]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七史部传记类。
[119]光绪《金坛县志》卷九《名臣》。
[120]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人才》。
[121]王遂先世江州(九江人,后徙金坛)。高祖王韶曾任北宋朝枢密副使,祖父王彦融任高宗朝淮南转运判官,父王万枢任建康府通判。高祖以下直系传为:王韶—王宷—王彦融—王万枢—王遂。
[122]《宋史》卷四百十五《王遂传》。
[123]《宋史》卷四百十五《王遂传》。
[124]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十一《艺文志》。
[125]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云:“按旧志,以景周为(陈)应之子,及考刘宰墓志(刘宰《陈修职墓志》),(应)乃景周兄也。旧志之误类如此!”
[126]元《至顺镇江志》、清《镇江府志》及《丹徒县志》均作葛文昌,而明正德《丹徒县志》作董文昌,应是字误。
[127]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均记李伦为丹阳人,而明、清丹徒县志及清镇江府志均作丹徒人;明、清丹阳县去也不收李伦为丹阳进士,是省志误作丹阳人。
[128]茅为京口草巷茅氏迁润始祖茅康长子茅询后裔,茅氏原籍河南,两宋之交渡江居丹徒。见《京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
[129]光绪《丹阳县志》列宦忠厚为端平间进士,而元《至顺志》、明隆庆《丹阳县志》、清乾隆《镇江府志》均未列名,又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也未见列名。
[130]《宋史》卷四百七十四《丁大全传》。
[131]《宋史》卷四百七十四《丁大全传》。
[132]元人笔记《东南纪闻》(无名氏撰),见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八。
[133]清通志及民国省志均记王巳为丹阳人,明清丹阳县志均不载入,而明清丹徒县志及清府志均作丹徒人,应列为丹徒籍进士。
[134]元《至顺志》作朱景炎,而明、清丹徒县志及镇江府志均作米景炎,民国省志也作米景炎。
[135]元《至顺志》作蒋宗伟,而明、清丹徒县志及鎮江府志均作胡宗伟,清江南通志及民国省志也作胡宗伟。
[136]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国防危机相伴始终。而宋代国策又重文抑武,常以文臣节制武将,受命文臣则需通晓军事才能胜任。在科举政策上,宋代士子既可报考文举,也可报考武举。士子考取武举人后再报考文进士相对较易,故较多见。元《至顺志》记理宗宝祐四年镇江府进士中有以武举身份考取此科的文进士萧汉杰,但现存宝祐四年榜中无萧汉杰名,故不录。
[137]清代镇江府志及丹徒县志列王良臣为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为误。今存宝祐四年文天祥登科录,王良丞为此科五甲第80人,时年已四十五,丹徒县人。
[138]府县旧志及省志均作苏景玮,唯至顺志作苏景瑺。查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登科录中为苏景瑺,此从登科录与至顺志。
[139]清通志及民国省志作金坛人,而清及民国金坛县志不载潘文振为金坛进士。清丹徒县志中有潘文振进士名。
[140]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十九《高隐》。
[141]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均列莫仑、王应嘉、梁栋、袁秀发为度宗咸淳镇江府丹徒进士(其父祖均非镇江籍人)。
[142]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人才·隐逸》。
[143]清通志及民国省志均列诸葛梦宇为丹徒人,而明、清丹徒县志均不录入,是通志及省志误。
[144]清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注为丹徒人,但明万历《丹徒县志》不收。明、清《丹阳县志》记为丹阳人。清通志及民国省志则注为金坛人,而清及民国《金坛县志》均不载入。今从明隆庆《丹阳县志》。
[145]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人才·仕进》。
[146]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十五《名臣上》。
[147]《陆忠烈公年谱》引龚开《陆君实传》,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148]〔清〕杨棨《京口山水志》卷八汝山条:“宋陆忠烈公秀夫宅在山下”。
[149]南宋《嘉定镇江志》卷二十一《杂录》。
[150]先后移居迁居或寓居过润州的陈升之、苏颂、沈括、宗泽、陆秀夫等在《宋史》中均有传,另可参见严其林、程建著《京口文化》第5章等。
[151]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
[152]《宋史》卷三百四十《苏颂传》。
[153]沈括《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
[154]〔宋〕乔行简《忠简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1册。
[155]万历《丹徒县志》卷四《礼仪》。
[156]张剑慧《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正德三年条。
[157]嘉庆《丹徒县志》卷九《庙祠》。
[158]乾隆《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一》。
[159]《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
[160]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科举》。
[161]见《宋元科举题名录》(七卷),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传纪类。
[162]光绪《丹阳县志》及民国《丹阳县志补遗》补入王瞒、王伯恂、朱肇为元代镇江路丹阳进士,但府志及省志均未见记载,查明隆庆《丹阳县志》也不收载,应是后志多收。
[163]清通志及民国省志注何水为金坛人,误。历代《丹徒县志》及府志均记为丹徒京口人,又清及民国《金坛县志》也不收何水为金坛进士。
[164]《京口何氏家乘》卷一,上海图书馆馆藏。参见本书第七章。
[165]嘉庆《丹徒县志》卷十九《名臣》。